關於李濟的評價是怎樣的?他是怎樣一個人

本文已影響8.64K人 

這個年輕的中國學生在“自撰簡歷”的最後寫道:“要是有機會,還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墳掘墓、斷碑尋古蹟,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來尋繹中國人的原始出來。”

22歲,去哈佛攻讀人類學。後來,他果真去“刨墳掘墓尋古蹟”了,只不過並沒有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或是波斯,而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東。

1926年,主持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發掘,他成爲第一位挖掘考古遺址的中國學者。1930年主持濟南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掘,他讓龍山文化呈現於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已成爲中國遠古歷史的標誌性術語,許多對考古學一竅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詳。只不過,大多數人對他卻是聞所未聞。

關於李濟的評價是怎樣的?他是怎樣一個人

1945年,擔任中央歷史博物館首任館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同年底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居臺灣,並於隔年創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1955年,接任董作賓的遺缺,擔任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直到1972年爲止。

1979年8月1日,病逝於臺北溫州街寓所,前後發表考古學著作約150種。其養子李光周亦爲臺灣重要的考古學家。

李濟對中國考古學的影響是持久與多面向的(張光直,1981)。他在1928年至1937年所主持的殷墟發掘塑造了中國考古學學術體系的雛形。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中國與臺灣考古學的主要領導人物,如夏鼐、尹達、高去尋 、石璋如、尹煥章與趙清芳等都曾接受他與樑思永的指導與訓練,並參與殷墟的發掘工作;他在臺灣所栽培的學生,如張光直、許倬雲等,亦爲中國考古學與中國上古史界的領導人物。

此外,作爲中國第一位考古學家,他個人的研究取向與成就產生深遠的影響(張光直,1981,99-100)。他堅持以第一手的材料作爲立論依據,並主張考古遺物的分類應根據可定量的有形物品爲基礎。同時,他從文化人類學的觀點詮釋考古資料,並不以中國的地理範圍限制中國考古學的研究問題。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曾說:“就中國考古學而言,我們仍活在李濟的時代。”

關於李濟的評價是怎樣的?他是怎樣一個人 第2張

李敖稱:“李濟三十一歲起就做學閥,八十四歲纔在武俠小說中死去。他壟斷學術,自己不研究也不給別人機會,‘安陽發掘報告’有始無終,‘中國上古史’計劃拖延不做”,又稱李濟是“最後一個迷人的學閥”。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