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克勞迪奧·阿巴多的評價是怎樣的?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本文已影響2.67W人 

負面意見

部分樂迷認爲阿巴多尊重原譜的指揮風格令樂曲變得較爲沉悶乏味,演繹編制大型的樂曲並不理想,只適合指揮一些小品。

與此同時,有樂迷指出阿巴多接任成爲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後,並沒有致力訓練樂團,以致該樂團的質素出現下降。不過,關於此,亦有許多人持完全相反之意見。

此外,亦有人認爲阿巴多的指揮動作即興性太強,令人難以觸摸。

正面意見

阿巴多的支持者則認爲阿巴多尊重原譜的指揮風格是對作曲家的尊重,把樂曲內容準確的呈現,甚至有人把阿巴多形容爲“第二個托斯卡尼尼”。

雖然阿巴多並沒有如柏林愛樂樂團前幾任首席指揮那樣致力訓練樂團,但是他卻大大擴大了樂團的曲目範圍,與新派作曲家合作亦較頻繁。

另外,阿巴多錄製的唱片較以往受歡迎,尤其是他與盧塞恩節日管弦樂團合作錄製的馬勒《第二交響曲》更被普遍認爲是該樂曲其中一個最出色的版本,樂評家李歐梵教授在《我的音樂往事》一書中提到他曾被此錄音感動至流淚。

關於克勞迪奧·阿巴多的評價是怎樣的?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個人評價

似乎是爲了印證人們對於大師的偏愛,關於克勞迪奧·阿巴多的紀錄片《傾聽寂靜》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上獲得了2004年最佳紀錄片大獎。儘管蒙特利爾電影節在世界五大電影節中名氣沒有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那麼響,但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這部長76分鐘的片子,將大師尚未結束的一生濃縮成了一支時而激情澎湃、時而舒緩悠揚的協奏曲,讓觀者通過音樂之外的方式,重新認識大師。然而克勞迪奧·阿巴多,這個沉默的思想者,這個在衆多人心目中有着無與倫比的優雅的意大利貴族,卻有着一副滿是愁苦的表情———當音樂隨着大病初癒的大師看似力不從心、實則婉轉的手勢緩緩流出時,大師的表情看起來有點猙獰———陶醉到完全忘我。當身爲柏林愛樂樂團音樂總監的阿巴多於2001年對外界宣佈罹患胃癌之後,結果既出人意料,又似乎在意料之中。而一貫迴避媒體的阿巴多似乎也意識到餘生無幾,第一次主動走到鏡頭前,向人們訴說。我們看到的依然是一個沉浸在音樂之中的阿巴多,他在片中對樂手們說:“你們纔是我的特效藥。”這是一個因爲成就和病痛而略顯放鬆的長者。我們也看到了那個年輕時說話前總要羞澀地笑一笑的阿巴多,他真的很靦腆,說話之前,總要將眼簾輕輕放下,竊竊地扭轉頭,再慢慢擡起眼看着對方……人們甚至可以說,他一點也不擅言辭。

在這個媒體無孔不入的時代,阿巴多是默默無聞的,當人們將他在音樂領域所達到的高度同他在媒體上的曝光率兩相比較的時候,人們會發現,阿巴多根本就活在另外一個世界。所以在指揮界的“天皇巨星”卡拉揚逝世後86天,柏林愛樂樂團的120位樂手經過祕密投票,將卡拉揚握了34年的指揮棒交給當時56歲的意大利人時,人們確實有那麼一點驚詫。

關於克勞迪奧·阿巴多的評價是怎樣的?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第2張

當然,柏林愛樂選擇阿巴多,遠稱不上爆冷,但在卡拉揚曾經爲自己列出的一長串名單中,阿巴多並不是最耀眼、最強勢的一位卻是事實。朱利尼、祖賓·梅塔、小澤征爾……誰似乎都要比阿巴多更爲人們熟知。然而,很多人都懾於卡拉揚那種王者的威懾力,誰都清楚,在卡拉揚之後接手柏林愛樂將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差事———至少在“明星效應”上,這是一個無可企及的高度,繼任者稍有閃失,就將身敗名裂。然而,阿巴多沉穩內斂的性格成就了他。他內涵深厚、思慮深潛,當許多人都藉助媒體的力量行銷包裝、名利雙收的時候,阿巴多卻逆向而行,贏得了世人對他的專業的尊重。

關於克勞迪奧·阿巴多的評價是怎樣的?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第3張

阿巴多接過了指揮棒,但卡拉揚時代的陰影仍然籠罩在他的頭頂。卡拉揚是柏林愛樂的統治者,他君臨天下,唯我獨尊,他與樂團的交流方式是單向度的,樂手對於他的一切,只能照單全收。而阿巴多並不這樣。他似乎深諳這個時代的潮流,他似乎明白溝通才是最好的管理,於是阿巴多行事圓融,同樂團之間的相處非常和睦,在樂團的12年裏,柏林愛樂這個世界頂級樂團可謂政通人和。阿巴多認爲:“指揮應該理解並尊重個性與自己有別的演奏家或歌唱家,尤其是參與歌劇演出時,這一點更加重要,因爲每個人對於一部作品,都會有自己的理解,而理解每個人不同的想法,並和他們進行溝通,就是指揮應盡的責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