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如何?爲何避免不了國家滅亡

本文已影響1.11W人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隋朝。

隋朝的迅速滅亡,其實與秦朝極爲類似,均亡於內部不穩之下的大幅度改革。隋朝雖然一統天下,但當時內部矛盾重重,統治根基其實並不穩固,這種情況下推行大幅度改革,無疑使得國家變的更加動盪,再加上二世的胡作非爲,國家迅速滅亡根本無法避免。

原因之一:統一天下後內部矛盾重重,隋朝的統治根基並不穩固

隋朝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如何?爲何避免不了國家滅亡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朝南下攻滅南陳,就此終結了西晉末年以來的亂世,然而由於長期的分裂,隋朝雖然統一天下,但其內部矛盾卻極爲突出,統治的根基其實並不穩固。

1、貴族門閥之間矛盾尖銳。正如西晉劉毅在《請罷中正除九品疏》中所說“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歷經兩漢三國的發展,從西晉時期開始,貴族門閥不僅對權力形成了壟斷,就連皇權也一度受到士族牽制。雖然南北朝之後門閥士族權力有所下降,但其影響力仍然極爲龐大。繼承於北周的隋朝,其核心權力基本被關隴士族所掌握;而被滅的北齊,其核心權力卻集中在山東士族手中;同樣被滅的南陳,其核心權力卻集中在南方漢人貴族手中。因此,隋朝雖然統一天下,但隨着國家被滅而失去權力的山東士族和南方貴族,又豈肯善罷甘休。

2、民間矛盾同樣極爲突出。西晉滅亡以來,由於北方進入民族大融合時期,南北方差異開始進一步拉大,再加上長期以來的分裂,導致民間矛盾同樣極爲突出。而這種矛盾最爲典型的表現,便是北周(隋朝)各階層對待北齊和南陳百姓的態度,例如北周上下稱北齊百姓爲“機巧奸僞,避役遊惰”之民(《隋書·食貨志》),完全就是一種征服者的姿態。而南陳方面表現的更爲直接,一直以來對北方胡人政權的不滿,導致南方反抗隋朝統治的叛亂此起彼伏,例如《北史·蘇威傳》所載“舊陳率土皆反,執長吏,抽其腸而殺之,曰更使儂誦五教耶”。這種情況下,北齊和南陳百姓對於隋朝的認同感,可以說極爲有限,甚至極爲反感。

如上所述,隋朝雖然統一了全國,但想要從“地方政權”過渡到“中央政權”,由外而內的完成統一大業,仍然需要較長的時間,短期內隋朝的統治根基,其實根本不夠穩固,而這也是隋末天下大亂迅速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

原因之二:急於擺脫關隴士族牽制,反而導致統治根基動搖

從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其權力核心一直都掌握在以“八柱國集團”爲首的關隴士族手中,隋文帝篡權本就難以服衆,而爲了避免將來再度被關隴貴族篡權,隋文帝和隋煬帝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意圖擺脫關隴士族牽制,卻不想反而動搖了統治根基。

隋朝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如何?爲何避免不了國家滅亡 第2張

1、官僚制度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間,不僅大肆分封宗室爲王,從而加強楊氏宗族對地方政權的掌控,更是廢除了北周仿《周禮》設置的六官,轉而恢復漢、魏舊制,建立以三省六部製爲核心的中央官制,並將李穆、於翼、竇熾等北周重臣明升暗降,授予太師、太尉、太傅和太子太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虛銜,而將三省六部主要官員授予自己的親信,同時對官吏的選任、考覈、升遷和賞罰等制度進行全面調整,例如隋煬帝后初步推行的科舉制,大力提拔寒門學子,進一步限制門閥貴族對權力的掌控。

2、經濟制度改革。楊堅稱帝后,爲了爭取關隴士族支持曾封賞了大量土地,然而皇位穩固之後,便又迅速頒佈均田令,按照官職大小嚴格規定田地數量。彼時,門閥莊園遍佈天下各地,從而掌握了大量土地、農民和糧食,而均田令頒佈之後,便使得農民紛紛脫離門閥而變身自耕農,同時限制了門閥地主對土地的兼併,從而使得朝廷加強了對百姓的直接控制,削弱了門閥貴族的經濟實力。此外,隋文帝又通過“大索貌閱”推行人口普查,從而使得大量逃亡百姓從門閥貴族的蔭庇下脫離出來,使得貴族門閥失去了大量勞動力,經濟被進一步削弱。

3、軍事制度改革。自門閥貴族出現以來,這些地方豪門便往往掌握着大量私兵,而“八柱國集團”無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於是隋文帝又推行了軍事制度改革,規定“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同編戶。軍府統領,宜依舊式”(即兵農合一),同時解除門閥貴族軍事力量。軍人依均田令受田,免納租庸調,平日生產,每年有一定時間輪番宿衛,戰時出征,資裝自備,這是典型的從募兵制改革爲徵兵制。隋煬帝繼位後,則繼續對府兵制進行改革,即實行兵權分離的政策,使得十二府有領兵權而無調兵權,兵部則僅負責軍令的傳達和武官的管理,從而進一步加強了皇帝對軍權的掌握。

隋朝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如何?爲何避免不了國家滅亡 第3張

4、遷都洛陽、疏通運河。隋朝的都城本設於關中,但關中卻是關隴集團的根本勢力所在,爲了進一步擺脫關隴士族的牽制,隋煬帝繼位之後便下令營建東都洛陽,並遷徙大量王侯世家、富商大賈、工藝匠人進入洛陽,使得新都迅速繁榮了起來。而疏通運河不僅保證了洛陽的供給,同時加強了南北聯繫,使得洛陽迅速成爲經濟政治中心。遷都洛陽不僅可以遠離關隴士族,而且還加強了山東士族和江南士族在朝堂上的權力。此後,隋煬帝從605年至618年的十幾年間,更是基本就一直在洛陽和江都轉悠,幾乎不怎麼在長安停留。

通過一系列的改革,隋文帝和隋煬帝雖然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皇權得以進一步穩固,但同時也加劇了皇權和關隴集團之間的矛盾,而軍事制度的改革更直接導致軍隊戰鬥力的急速下滑。結果就是,隋末天下大亂之後,皇權無所依靠,而同爲關隴士族的李氏家族得以迅速崛起。

原因之三:行政區劃整合速度太慢,地方勢力太過弱小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雖然官僚制度各不相同,但卻基本沿用了東漢以來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

然而,由於東漢末年以來一級行政區“州”的管轄區域太大,導致地方官員嚴重威脅中央統治,因此先後對“州”進行拆解。再加上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以來政權更替頻繁、戰亂頻發,職務分配需求擴大,結果導致行政區劃被分割的越來越小。根據統計,南北朝時期,天下合計設有220州、999郡,縣更是多達數千個,不過由於彼時政權衆多,因而管理問題尚不突出。

隋朝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如何?爲何避免不了國家滅亡 第4張

隋朝統一天下後,爲了防止“刺史”權力過大,地方勢力再度威脅中央統治,隋文帝楊堅“罷天下諸郡”,廢除三級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行政區劃。然而,由於當時一級行政區“州”的數量實在太多,導致中央朝廷難以管理、行政效率低下,因而隋煬帝繼位後,開始的大量並省州縣,並效仿漢制,改州爲郡,再次實行“郡-縣”二級制。

不過,由於行政區劃整合牽扯問題太多,因而改革速度極爲緩慢,到隋朝末年時,天下仍然設有多達190郡、1255縣。行政區劃太多導致的結果就是,隋末天下大亂時,地方政權力量太小,自保尚且不能,平叛勤王更是無從談起。

正是由於以上三點原因,導致隋朝的統治極爲脆弱,而隋煬帝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更多隻是起到了導火索的作用,使得以上問題全面爆發,最終不僅自己在“江都兵變”中被殺,隋朝也隨之覆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