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已經死了,爲何孫權仍然沒能統一呢?

本文已影響2.64W人 

我們都知道,孫權幾乎耗死了所有勁敵,爲什麼依然沒有一統天下?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爲孫權當時就沒有想統一天下的想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在當時孫權、曹操、劉備三權鼎立的時代中,曹操和劉備都想一統天下,只剩下孫權反對統一天下。

曹操希望天下一統,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控制了整個國家將近60%的疆土,勢力強大,兵力雄厚,位高權重,軍政大權掌握在他一人手中,統一天下的條件最爲成熟,機率最大。天下統一,對曹操也是有好處的,因爲他是事實上的國家權力的掌握者。

劉備也希望天下一統,他是劉姓宗親,“興復漢室”是他遠大的政治抱負,而他生前的弼輔、死後的託孤重臣諸葛亮繼承了他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以圖天下歸一。天下統一對劉備也是有好處的,他有充分的理由,也有冠冕堂皇的旗幟獲得國家最高權力。

因此,在天下統一這個目標上,曹魏和蜀漢是完全一致的,矛盾主要在於由誰來統一,由誰來獲得國家的最高權力。

而孫權則是最不願意天下統一的。他統一天下的難度最大,利益最小,慾望最弱。

因爲在當時,孫權所在的東吳,百姓也並沒有想得到統一的想法。

當時孫權所管轄的東吳比曹操和劉備當時統治的地方好得多,是經濟發展最好的地方,而且當時大部分戰爭都發生在北方,東吳地處南方,並沒有受到太多戰爭的影響,再加上當地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東吳的老百姓不用統一,也能過得悠然自得。

曹操、劉備已經死了,爲何孫權仍然沒能統一呢?

再加上,如果想統一天下,肯定少不了戰爭,這是很勞民傷財的事情。所以,如果發生戰爭的話,肯定會增加普通老百姓的負擔,免不了苛捐雜稅,降低民衆的生活水平,這也是孫權不想看到的樣子。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當時與劉備和曹操相比,孫權統治的東吳並不具備統一天下的軍事力量。

相比於劉備和曹操的主動出擊,孫權所在的東吳一直以防禦爲主,而且因爲東吳身處江南,並沒有大力發展像北方的陸軍,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水軍建設上。可如果想統一天下,就避免不了要去北方作戰,發展陸兵等,所以東吳並不具備可以一統天下的軍事力量。

再次,東吳缺少統一天下的政治口號。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當今皇帝的名義對各方發號施令,征伐“不臣”,旗幟鮮明,口號響亮。劉備以自己是“漢室宗親”爲籍口,要除滅奸臣,恢復道統,興復漢家江山,理由也是很充分的,冠冕堂皇。

孫權有什麼藉口統一天下?他既不控制傀儡皇帝,也非劉姓後人,他要統一,唯一的理由就是自己想當皇帝,那不但會遭到外部敵人的反對,對內部都說服不了。

這樣,我們就能解釋東吳的種種行爲。

當曹操與袁紹作戰,欲統一北方的時候,孫策意圖襲擊曹操的後路,想使曹操陷入兩面作戰的境地,阻止他發展壯大。

曹操、劉備已經死了,爲何孫權仍然沒能統一呢? 第2張

當曹操率重兵南下之時,東吳又與劉備聯手抗擊,阻止曹操統一天下。

當劉備收取西川,奪得漢中,發展形勢一片大好,關羽北征襄樊,鋒芒正盛之際,東吳不惜撕毀盟約,偷襲荊州,擒殺關羽,阻止了劉備的擴張勢頭。

當劉備死後,蜀漢陷入“危急存亡之秋”,國力虛弱,風雨飄搖之際,孫權又迅速與其達成和解,重新恢復聯盟,共同抗擊虎視眈眈的曹魏。

因爲不想統一,所以只要發現誰向統一的步伐多邁進一步,孫權就會打誰。

說到這裏,大家應該明白了,爲什麼諸葛亮非常堅決地拒絕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計”。

魏延在當時想要派兵去子午谷,突襲長安,如果這場戰爭失敗,蜀漢的損失將會十分慘重,即使成功了,吳蜀聯盟將會立即破裂,孫權決不會坐視不理,更何況還有關羽敗亡的前車之鑑,蜀漢根本再也經受不起魏吳的兩國夾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