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熬死了劉備、曹操,爲何最終卻沒能一統三國呢?

本文已影響2.09W人 

整個三國大歷史,如果來一個最終的大總結的話,基本上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誰活得久?誰沉得住,誰就能夠最終取得天下。

典型的例子就是司馬懿。在魏國的朝中重臣中,司馬懿是活得最久的,他熬死了曹操,熬死了曹丕,熬死了曹叡。在曹芳這個小皇帝上臺以後,纔開始動手,奪取了魏國的權力。然後又接着熬,不急於稱帝。最終在他孫子司馬炎的時候,他的家族才得以統一天下。

不過說起來,三國時期還有一個人也是非常能熬,活的時間也是非常久的。而且這個人還不像司馬懿那樣只是一個大臣,而是一個皇帝。但是這個皇帝卻並沒有獲得天下。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孫權熬死了劉備、曹操,爲何最終卻沒能一統三國呢?

應該說,大家已經猜出來了,這個皇帝就是吳大帝孫權。

孫權確實是很能熬。他活的時間確實也是比較久的。本來他和曹操、劉備是站在同一個平臺上的。因爲經過赤壁大戰以後,他基本上和曹操、劉備三分天下,各霸一方。所以雖然他年紀比較小,但是他成名很早,應該是和曹操、劉備是同一輩的,都是前三國的傑出人物。

後來孫權先是熬死了曹操。接着在夷陵大戰中打敗劉備,又把劉備給熬死了。然後他還熬死了曹丕。等到熬死曹丕以後,他稱帝,以後他又熬死了曹叡,魏國的皇帝成了曹芳。蜀國這邊,他也是把諸葛亮給熬死了,同時魏延也給熬死掉了。可以說,整個前三國的傑出的人物,除了司馬懿以外,幾乎沒有一個人留下來了。就算是司馬懿,他真正展露鋒芒,還是在後三國時期。

孫權除了熬死前三國時期一衆傑出人物以外,他的整個國家發展,還是非常正向的,欣欣向榮的。首先在軍事上,它打勝了赤壁大戰和夷陵大戰。這兩場大戰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三大戰之二,包括偷襲荊州,濡江口之戰等,他都是取得了勝利的。可以說,孫權在軍事上是取得了輝煌勝利的。

孫權熬死了劉備、曹操,爲何最終卻沒能一統三國呢? 第2張

除了在軍事上取得輝煌勝利以外,孫權在政治上也是相當成功的。曹丕稱帝以後,孫權立刻向曹丕請求,表示自己是魏國的藩屬國,不與魏國爭鋒。而在夷陵大戰之後,孫權在取勝的情況下,又立刻手向蜀國求和,不再和蜀國作戰。

孫權這樣的姿態,使得魏國和蜀國成爲當時最直接的敵人。兩個國家此後經過了一系列的殘酷的戰爭。而孫權卻在一邊韜光養晦,發展國民生產,積攢自己的力量。可以說,由於孫權的韜光養晦,暗中發展,他幾乎成爲當時最富裕的國家。

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當自己經過了這一系列的韜光養晦,把生產發展起來以後,他必定會大有作爲扥。何況那時候孫權還已經熬死了前三國所有傑出的人物。按照一般的劇情發展,孫權這時候就應該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收割莊稼。畢竟魏國和蜀國已經打了太久的戰爭,兩敗俱傷,人才凋零。如果這時候孫權能夠對其他國家發起大總攻,最後統一中國的,就不太可能是司馬懿了。畢竟司馬懿誰奪取政權,但立足未穩,國內支持他的並不多。而孫權國富民強,軍隊戰鬥力強悍,他這時候統一中國應該是恰到好處的。

可是最終孫權卻沒有這種行動,白白喪失了統一中國的機會。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直接的原因,是吳國陷入了對繼承權的爭奪。

孫權的第三子孫和與第四子孫霸互相不服氣,都想把對方給拿下來,自己上位。而朝中大臣,包括曾經在夷陵大戰中戰勝了劉備的陸遜,也參與到了這些皇子們爭奪繼承權的幫派之中,大家你支持一個人,我支持一個人,整個朝廷分成了兩派,互相爭鬥不休。同時,孫權又沒有儘快地拿出決定,雖然他立了孫和爲太子,但並不積極支持孫和,不給孫和應該有的權位。也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整個朝廷鬥得一塌糊塗,最終孫權的兩個兒子在這場爭鬥中兩敗俱傷,都死掉了。而孫權最後立了他最小的那個兒子孫亮爲皇帝。

孫亮因爲年紀小,又是個不成才的。因此並沒有修復吳國已有的撕裂。這樣的局面,就一直延續到吳國被魏國滅掉的那一天。

不過,雖然說孫權的“二子奪嫡”是促使孫權沒有繼續進攻魏國、蜀國的最直接的原因。但是也應該看出,這是因爲孫權久居江南這一塊溫柔之鄉,生活安逸,不想再繼續奮鬥的結果。他不想再繼續奮鬥了,他貪圖安逸了,包括陸遜在內的大臣,也不想再繼續奮鬥了,有沒有外敵入侵,因此大家都忙於內鬥,而最終也就把國家給鬥沒了。

其實,孫權的這種性格,在他打赤壁大戰和夷陵大戰的時候,就已經有苗頭了。這兩場戰爭,雖然他都勝利了,但事實上,他並不是主動進攻者,他是被動接受者。

總之,孫權只能算是一個守成之君,它只能夠維持現有政府,缺乏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因此把自己創下的基業,親手給毀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