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的飲食文化其實是形成於宋朝 飲食文化的變遷是什麼樣的

本文已影響3.71K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百姓一般吃什麼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我國現代的飲食文化其實是形成於宋朝。

我國現代的飲食文化其實是形成於宋朝 飲食文化的變遷是什麼樣的

在宋朝以前,只有王侯貴族可以一日三餐,而普通百姓最多一天只能吃兩餐。這是因爲古代生產力低下,不能滿足所有人一日三餐的需求,同時受日落而息和“過午不食”的理念的影響,普通百姓一天兩餐的習慣也就傳承了千年,正所謂“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餮而始”。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以宋朝作爲界限,分別說下飲食文化的變遷。

我國現代的飲食文化其實是形成於宋朝 飲食文化的變遷是什麼樣的 第2張

《禮記》記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國自古就非常注重飲食,周天子王畿官員有4000多人,其中有2300多人是負責飲食或者從事和飲食有關的官職(可以說我國是最早的吃貨國家)。早期原始社會的茹毛飲血,到後來懂得了用火燒烤食物加熱,到黃帝時,發明了烹飪用具,即“黃帝時有釜甑,飲食之道始備”(譙周《古史考》),這個時候人們吃得食物開始有了色香味。

那麼當時人們吃什麼呢?主要是麻黍稷麥豆五穀,方式主要就是燒烤、烹煮,蔬菜以冬葵、韭菜爲主。吃肉是非常少的,即使是王侯貴族也不能隨意吃肉,因爲受生產力和禮制的約束,當時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羊,大夫士無故不殺犬豕。”東漢時出現了醬油、醋等調味料。雖然飲食花樣越來越多,但當時的普通百姓在和平時期也僅僅是果腹而已,談不上能吃飽。

我國現代的飲食文化其實是形成於宋朝 飲食文化的變遷是什麼樣的 第3張

從南北朝時期到唐朝這一段時間,烹飪方式發生了較大改變,增加了蒸、炒、煎等方式,人們學會了醃製臘肉、鹹菜。唐朝因爲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生產力提高,稻、麥、粟取代原來的五穀,成爲了主食,城市街頭也大量出現了餐館、酒樓。域外飲食也在這個時候大量傳入,出現了胡餅、菠菜、胡飯等,稍微富足點的百姓家庭不僅可以吃飽,甚至可以吃的很好。

到了宋朝,我國的飲食文化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了現代的飲食結構,也出現了現代纔有的完備的煎炒烹炸烹飪方式。

我國現代的飲食文化其實是形成於宋朝 飲食文化的變遷是什麼樣的 第4張

這是因爲宋朝的經濟文化繁榮,皇帝的集權統治出現鬆動,民間徹底打破了宵禁這一穿傳承千年的制度,百姓有了豐富的夜生活,飲食也變成了一日三餐,而且種類繁多,焦圈、油條(油炸膾)、肉鹹豉、東坡肉、鱖魚、豆沙包等,冷熱搭配,既有山珍海鮮,也有傳統的雞鴨魚等。當然普通平民百姓是不可能天天吃得起這些的,但相比過去而言,宋朝百姓的生活還是改善了不少,除了滿足果腹之外,已經可以享受飲食文化了。

不僅如此,宋朝百姓還可以叫外賣,出門閒逛可以在小飯館吃一碗各色麪條,這個是可以負擔的起的。宋朝形成的飲食文化也深深地影響着後世的元明清等朝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靠天吃飯的古代,百姓能吃飽吃好,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沒有動亂。

我國現代的飲食文化其實是形成於宋朝 飲食文化的變遷是什麼樣的 第5張

比如明朝末期天災人禍,農業大幅歉收,導致易子而食。這種情況在清朝時再次發生改變,這是因爲明朝末年時玉米、番薯這種產量高好存活的作物被引入,到清朝時被大量種植,這樣在遇到天災人禍時,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百姓的饑荒。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