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舞》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57W人 

詠舞

虞世南 〔唐代〕

繁弦奏淥水,長袖轉回鸞。

一雙俱應節,還似鏡中看。

註釋

《詠舞》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淥水:古曲名。

回鸞:古代舞曲名。 南朝·樑·沉約《侍皇太子釋奠宴》詩:“《回鸞》獻爵,摐金委奠。” 北周·庾信《春賦》:“《陽春》《綠水》之曲,《對鳳》《回鸞》之舞。”

應節:應合節拍。《列子·湯問》:“巧夫,顉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 晉·幹寶 《搜神記》卷一:“又指蝦蟆及諸行蟲燕雀之屬,使舞,應節如人。” 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虞世南

《詠舞》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越州餘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爲“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爲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原有詩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國張壽鏞輯成《虞祕監集》 四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