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而亡,郡縣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本文已影響4.52K人 

郡縣制,是中國古代分封制之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處在中央的管轄之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本站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秦之所以二世而斬,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郡縣制鬧的。

秦二世而亡,郡縣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首先,郡縣制是好的,但並不適合初次完成大一統的秦國。

李斯在爲郡縣制辯護時說,“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一統,皆爲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李斯的這段話,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反面論證了郡縣制的合理,又提到可以通過“重賞”的方式來解決皇族和功臣的慾望,給人一種“郡縣制比分封制更先進”的感覺。

道理是李斯說的道理,長遠地看,郡縣制的確比分封制先進,但是,更先進的郡縣制卻不適合初次完成大一統的秦國,這就好比,在哲學中,五大社會形態,一個比一個先進,但如果不辯證地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程度,強行進入最高級的社會形態,最終只能碰得頭破血流。

秦始皇和李斯的問題就在這裏,他倆是跑步進入郡縣制。

秦二世而亡,郡縣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第2張

秦始皇吞併關東六國的速度太快,快到六國百姓還沒完全意識到,他們已經不再是齊人、楚人、燕人、韓人、趙人、巍人,而是秦人了,他們的思想意識還沒轉過來,他們還沒有完全地、徹底地接受秦人文化,秦始皇派往關東六國或在關東六國選拔的官吏還不能像關中官吏那樣對當地百姓形成有效控制,這便是扶蘇說的“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遠離關中的齊楚燕趙並沒有接受秦文化,秦始皇強行推進包括郡縣制、法家思想在內的秦文化,最終會激發齊楚燕趙百姓的不滿,引發民變。

歷史最終證明了扶蘇的判斷,陳涉、項羽、劉邦、田儋等人就是利用了關東六國百姓對秦文化的排斥,拉起了一支支聲勢浩大的反秦隊伍,剛登上皇位的秦二世對秦國官僚系統掌控力不足、治國經驗匱乏,個人威望更是無法和秦始皇相提並論,所以在面對陳涉等人的起義時最終失敗了。

秦二世而亡,郡縣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第3張

其次,在關中及周邊地區推行郡縣制,在邊遠的燕、齊、荊等地暫行分封制,纔是合乎時宜的。

秦王政二十六年,始皇帝初並天下時,丞相王綰等人就提議,在燕、齊、荊邊地繼續實行分封制,用以震懾當地百姓。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等人再度提議分封制,“封子弟功臣,自爲枝輔”,在遇到“田常、六卿”這樣的亂臣賊子時,分封的諸侯可以相救。

其實,王綰、淳于越等人的意見,是符合當時情況的。

以後來的漢高祖爲例,漢高祖也是以關中爲根據地,最終完成了對諸侯的征伐,登上帝位。登上帝位後,齊、楚、荊等地放了兒子、兄弟,淮南王英布謀反時,荊王劉賈被英布殺死,楚王劉交則繼續與英布對抗,漢高祖劉邦親至前線,齊王劉肥也帶着十二萬兵馬與父親劉邦、叔叔劉交匯合,“三劉”大戰英布,英布最終不敵,逃至長沙,爲長沙王所殺。

如果齊、楚、荊三地沒有諸侯王,只是殷通那樣的會稽守,他們真的會跟英布拼命嗎?整不好,他們早就乖乖地向英布投降了,成了英布的馬前卒了。

事實上,陳涉起兵不久,齊楚大地上就全是殷通這種吃秦國飯砸秦國碗的人了,殷通、沛令、陳嬰等人,是《史記》記載下來的和秦國離心離德的官吏,如果殷通等人所在的地方是由秦始皇的子嗣及功臣治理的,他們肯定不會像殷通、陳嬰那樣背叛秦國,而是會像後來的劉交等人那樣,第一時間和反賊對抗。這便是淳于越說的“枝輔”“相救”。

而且,如果這些地方是由始皇的子嗣及功臣治理的,殷通、陳嬰這些與秦國離心離德的官吏也不敢輕舉妄動,這便是王綰等人說的“填之”。

總之,在沒完成對六國故民思想統一的情況下,暫時推行分封制,才能更好地震懾野心家,才能對反賊的舉動迅速反應,國家才安全。

秦二世而亡,郡縣制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第4張

秦國之所以二世而斬,就在於秦始皇和李斯的步子太大了,秦國明明沒培養出那麼多忠心於秦王室且能力突出的官吏,明明沒完成對六國故民的文化“殖民”,卻偏偏要全部施行郡縣制,分明就是毀自己的根基。

秦始皇活着的時候,野心家還有顧慮,不敢輕舉妄動,秦始皇一死,陳涉、項梁、劉邦、殷通、田儋等人全站了出來,關東六國皆反,秦國還哪有精力再來一次天下一統啊?秦國還哪有秦始皇這樣又魄力又能力的千古一帝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