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史的記載中,魏延之死與三國演義究竟有何不同?

本文已影響6.16K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正史中的魏延,到底是怎麼死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實話說,正史中的魏延,跟演義中的魏延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在演義中,魏延剛投靠劉備時,諸葛亮就命人把魏延拖出去斬了,原因是魏延腦後有反骨,至於反骨是什麼,長啥樣,大家都不知道,只能說諸葛亮一見魏延,就覺得魏延這人不咋地。幸好劉備及時出手,救下了魏延一命。而實際上在正史中,根本沒有魏延有反骨這一事記載,諸葛亮想殺魏延一事,完全是三國演義編造出來的。甚至於說,魏延的出身,都和演義中交代的不一樣!

在演義中,魏延是荊州劉表的手下,他本來是想打開襄陽城,迎接劉備的,結果劉備沒去,後來魏延又去到長沙韓玄處,在關羽進攻長沙城時,魏延打開城門投降。可見在演義中,魏延最開始是別人的手下,之後才投奔劉備的,不過在正史中,魏延首次出場,就是作爲劉備的部曲。

《三國志》: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三國志中並沒有說魏延是其他軍閥的手下,所以他很可能一開始就跟隨的是劉備,也正因如此,劉備覺得魏延非常可靠,所以纔會在漢中之戰後,將魏延直接提拔爲漢中太守。當時大家都以爲劉備打下漢中後,會讓張飛去鎮守漢中,畢竟荊州可是交給關羽的。漢中這麼個重要的地方,一定要交給一個非常受信任,而且軍事能力非常強的人,相比較而言,張飛是最適合這個職位的了。然而劉備的任命卻出乎衆人所料,他沒有讓張飛鎮守漢中,而是選擇了魏延,搞得一軍盡驚。

《三國志》:先主爲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衆論以爲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爲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從劉備對魏延的破格提拔來看,他是非常看重魏延的,竟然把鎮守漢中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了魏延,不過魏延也並沒有讓劉備失望。魏延鎮守漢中期間,邊疆還是比較穩定的,曹軍不敢多加騷擾。

在正史的記載中,魏延之死與三國演義究竟有何不同?

 

劉備死後,諸葛亮當政,按照演義的說法,諸葛亮雖然重用魏延,但是對魏延也是提防有加。尤其是在第四次北伐時期,魏延不聽諸葛亮的命令,並攛掇同僚反對諸葛亮,引起了諸葛亮的不滿,於是諸葛亮開始謀劃,想要誅殺魏延了。

《三國演義》:鄧芝回見孔明,言魏延、陳式如此無禮。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憐其勇烈而重之。吾昔與先帝言,久後必生患害。今已顯露,可以除之。”

從此刻開始,諸葛亮已經有了除去魏延的想法。之後上方谷之戰,諸葛亮原本是打算把上方谷口、谷尾全部堵住,要把司馬懿和魏延一起燒死的,結果最終天降大雨,救了魏延一命。諸葛亮見燒不死魏延,便讓馬岱臥底在魏延身邊,等到魏延謀反時,馬岱再出手誅殺魏延,結果後續的發展果然如諸葛亮所料,諸葛亮去世後,魏延謀反,最終被馬岱誅殺。從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其實一直都是不怎麼看好魏延的,這和正史完全不同!

正史中的諸葛亮,其實對魏延非常好,一直在保護着魏延!魏延這個人,和關羽非常像,典型的傲上而不欺下,魏延對士兵很好,但是對於那些士大夫可就很差了,所以魏延這個人,其實和同僚的關係相處得非常差。就說楊儀,人家是丞相府長史,結果魏延和楊儀關係非常差,兩人要是坐在一起,很容易就直接動刀子;再比如劉琰,這人可是劉備的老部下了,劉備還是豫州牧時,他就開始跟隨了,結果魏延和人家關係搞不好,最後還是諸葛亮出面,逼迫劉琰寫信給魏延道歉。從這些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魏延這個人的人際關係是真的差,完全和同僚處不好,要不是諸葛亮看重魏延的軍事才能,多加庇護,估計魏延早就被排擠出去了。

在正史的記載中,魏延之死與三國演義究竟有何不同? 第2張

 

所以說,從正史來看,諸葛亮對魏延其實是非常寵愛、重用的!這一點,和三國演義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看正史只看演義,估計很多人會認爲諸葛亮不怎麼重用魏延!

說完正史中魏延的基本情況,我們再來看看,正史中的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和三國演義有何不同?

三國演義中,魏延的死亡原因大家都是比較清楚的,所以在這裏不多作描述。演義中,魏延就是造反被殺,而且他的每一步都被諸葛亮給預料到了,結局比較慘。

關於魏延的死,魏國方面其實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魏國的說法,當年諸葛亮彌留之際,其實是想把軍隊大權交給魏延的,畢竟魏延乃是僅次於諸葛亮的存在,而是還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深受劉家的重用,對劉家、對蜀漢非常忠心。不過楊儀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害怕魏延報復他,畢竟他倆的關係是勢同水火的,所以楊儀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打魏延。魏延本來就沒有投魏的打算,害怕與楊儀交戰就說不清了,於是只能逃向漢中,並寫信給劉禪,說楊儀謀反。最終楊儀派出馬岱將魏延斬殺。

《魏略》: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爲所害,乃張言延欲舉衆北附,遂率其衆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關於魏國的這種說法,其實有兩個大的漏洞。

第一個漏洞是既然諸葛亮已經交代了,他死後由魏延統領大軍,爲啥衆人還會聽信楊儀的謠言?魏延這個人雖然脾氣不好,但卻是完全忠心於蜀漢的,而且魏延在蜀漢已經做到了徵西大將軍、假節,地位非常高,他如果投降魏國,魏國能夠提供更高的職位嗎?

在正史的記載中,魏延之死與三國演義究竟有何不同? 第3張

 

第二個漏洞是魏延本身軍事能力非常強,且脾氣火爆,面對楊儀的進攻,他怎麼可能不戰而逃?楊儀怎麼可能打得過魏延?

從這兩個漏洞來看,楊儀造謠進攻魏延的說法,似乎並不是非常可信。事實上,當年陳壽在編纂《三國志》時,也並沒有採納魏國的這種說法,轉而採用了蜀漢的說法。

三國志中魏延的死亡原因

在三國志中,認爲魏延之死,完全是他自己作的。當時諸葛亮病重,曾經召開了一次臨終會議,將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召集在一起,安排他身後之事。諸葛亮命令在他死後,祕不發喪,由楊儀掌軍,率軍退回成都,並讓魏延、姜維斷後。

《三國志》: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祕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

諸葛亮死後,楊儀掌握軍隊,準備率軍回撤,還特地派費禕去探一下魏延的口風,看看魏延是否會遵守諸葛亮的遺命。很顯然,魏延並沒有打算遵守,他並不想就此撤軍回去,還想繼續和司馬懿鏖戰,並說丞相雖然去世,但他魏延還在,還可以繼續戰鬥。得知這一消息後的楊儀,當即決定,不管魏延了,直接撤軍回去。

而魏延一看楊儀竟敢直接率軍離去,當即大怒,率軍日夜兼程,趕到了楊儀的前面,燒燬棧道,阻止楊儀回軍,並向劉禪上書,說楊儀謀反。楊儀看魏延竟然阻止自己回師,也向劉禪報告,當時蜀漢朝廷接到兩份報告,一致認爲是魏延在撒謊,力保楊儀,可見魏延這人混得是有多差,根本無人爲他說一句話。最終魏延沒了主意,只能用強,想要率軍擊敗楊儀,搶奪軍權,但被王平擊敗,而魏延被擊敗後,只能逃往漢中,最終被楊儀下令追殺。

在正史的記載中,魏延之死與三國演義究竟有何不同? 第4張

 

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魏延雖說沒有投降魏國的打算,但是他違抗了諸葛亮的命令,率軍攻打楊儀,其實本身已經算是造反了。所以說,從明面上來看,魏延是罪有應得。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諸葛亮的臨終安排,其實也會有一種疑惑:魏延之死,是不是諸葛亮有意安排的呢?

首先、諸葛亮臨終前的那場會議,叫來了楊儀、費禕、姜維等人,但並沒有叫魏延,這就讓人非常疑惑了,魏延好歹也算是軍中二號人物啊,這麼重要的會議,諸葛亮爲啥不叫魏延前來?

其次、諸葛亮既然知道楊儀、魏延這兩人勢同水火,坐在一起都要互砍,爲何最後會把大軍的控制權交給楊儀呢?他就不怕楊儀得勢,對魏延不利?而且魏延也必定不會服從楊儀的管理,兩人很可能會發生內訌!很多人說,諸葛亮看重楊儀,可我們從諸葛亮給劉禪的密信中來看,諸葛亮其實也是不滿楊儀的。

《三國志》: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琬遂爲尚書令、益州刺史。

最終楊儀的結局也是比較慘的,雖然他貴爲丞相長史,平定了魏延之亂,以爲諸葛亮死後他會升官加爵,但是最終他卻根本沒有獲得一點好處,丞相之位是由蔣琬接替的。可以說,楊儀忙活了一場,仍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最終,楊儀還因爲亂說話,被下獄自殺了。可以看到,諸葛亮對於楊儀本身也並不是非常看好的,那麼他爲啥會讓楊儀去指揮大軍撤退呢?他不怕逼反魏延?或者說他就是這麼謀劃的?

事實上,三國演義中之所以把劇情設定爲諸葛亮不喜歡魏延,最終設計殺掉魏延,應該也是對於上面這兩個疑惑的解答。因爲從三國志來看,諸葛亮的臨終安排,確實顯得非常詭異,彷彿他是故意這麼安排,逼迫魏延和楊儀火併一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