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本來出去遊玩的 爲什麼回來之後就被自己的老婆弄死了

本文已影響2.12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魏明帝曹叡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三國志》和《資治通鑑》中,均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說:景初元年,也就是公元237年,魏明帝曹睿擺駕北園,臨行前,他特意囑咐左右千萬不要把自己遊北園的消息泄露給毛皇后。但是,到了第二日,由於毛皇后問了魏明帝曹叡一句話,結果,卻被曹叡當即賜死了。

魏明帝曹叡本來出去遊玩的 爲什麼回來之後就被自己的老婆弄死了

那麼,毛皇后說了一句什麼話?毛皇后說:“陛下,昨日在北園遊玩可盡興?”

這件事怎麼看都覺得蹊蹺,皇后關心皇帝,天經地義。雖說,這位皇帝曾經下令不許身邊人告訴皇后他去了哪裏。俗語道:“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能做到皇后位置的人,其智商和情商都不會太差。那麼,她爲何會頂風作案?明知故問?這就是整件事情的疑點所在。

再說,皇帝雖手中握有生殺大權,但皇后也不是隨便就能殺的,作爲後宮的一把手,他對皇后的處置,甚至,會影響到朝政,難道他不清楚這一點嗎?更何況,他對毛皇后不是沒有感情。曹叡還是平原王時,毛氏則爲太子妃,兩人經常乘車同進同出,可見感情基礎還是很好的。

後來,雖然有了郭氏,後宮少不了“宮鬥”,但是,這位皇帝也不至於爲了替自己心愛的女人撐腰,而滅了皇后吧。那麼,唯一的原因就是:就如這位皇帝事先聲明的那樣,不允許皇后知道這件事。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事情,一定要瞞着皇后呢?

魏明帝曹叡本來出去遊玩的 爲什麼回來之後就被自己的老婆弄死了 第2張

首先,曹叡本人,就不是什麼明君。曹丕留給他的江山,其實,仍處於風雨之中。外部有虎視眈眈者,內部也不那麼團結。他在成爲皇帝前,並不過問朝政,和大臣們也不來往,只是埋頭讀書。看上去,他算是一位有計劃有目標的儲君。可是,當他坐上那個位置以後,人就變了。

這時的曹叡,本性也暴露無遺,貪圖享受生活,更是享受着皇權所帶來的滿足感。《三國志》中就有記載:“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還“常遊宴在內”,身邊女子無數。大臣們實在看不下去,紛紛勸諫。這位皇帝聽得進去嗎?當然不會。

他大修宮殿的時候,大臣勸他要勤儉持家,當他想選美時,大臣又勸他不可貪圖女色。一而再,再而三,大臣總是以國家爲重,阻止他鋪張浪費,縱情女色。他不能不聽,但是,又不想聽,後來他不讓手下告訴毛皇后他的行動,可能也是怕被皇后知道了,再有什麼大臣來煩他。

更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毛皇后的爲人很是正派。所以,她是最不願意看見曹叡整日不務正業花天酒地,這樣的後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誤國。以至於,爲了阻止皇帝在這條道路上越陷越深,她必須出面干預。所以,那天這位皇帝應是做了毛皇后“極爲不喜”的事情。

魏明帝曹叡本來出去遊玩的 爲什麼回來之後就被自己的老婆弄死了 第3張

曹叡不願意毛皇后來煩擾自己,所以,警告了下人。雖然,他和毛皇后的感情基礎不錯。但是,後來身邊的美人一多,再加上他又不願意聽那些“不討喜”的話,必然會疏遠毛皇后。“帝之幸郭元后也,後愛寵日弛”,可見這位皇帝的愛,都是很短期的。

所以,曹叡會毫不猶豫的下令,賜死了毛皇后。但在毛皇后死後曹叡並沒有剝奪她的皇后資格,也沒有加罪她的家人,依舊以皇后之禮葬於愍陵。

這位皇帝就這麼心虛嗎?只不過是在北園“召才人以上曲宴極樂”花天酒地罷了,歷史上,這樣的皇帝又不是少數。但是,爲了一句質問的話,就除去了皇后倒是少數。深究其中的原因,怕是這位皇帝,很是擔心被皇后知道了自己的“荒淫無道”,被大臣們知道了自己“心中無朝政”,所以“心虛”之下,藉着下人不聽話的理由一氣之下胡亂殺人,連侍從都殺了十幾位。

魏明帝曹叡本來出去遊玩的 爲什麼回來之後就被自己的老婆弄死了 第4張

那麼,他這是要打算掩蓋真相嗎?

任何事情,都是有痕跡的,這位皇帝再怎麼滅口,依舊沒有刪除自己的“紙醉金迷”記錄。只是可惜了毛皇后,她明明知道丈夫的“喜好”,但從大局出發,不允許自己與其同流合污。所以,她必須得站出來,指正皇帝的缺點。

這在尋常家裏,本是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對於一位皇帝而言,高高在上那麼久,周圍又環繞一批甜言蜜語的美人們,所以,毛皇后的話,只會像錐子一般,讓他的心裏極不痛快。以至於,毛皇后說了一句, “昨日遊宴北園,樂乎?”頓時讓曹叡萌生殺意。

可以這麼推測,這位爺,當上皇帝一段時間後,已經極爲不喜有人“忤逆”他,大臣們,他還能忍受,但是,後宮之人,在他的眼中,就是該安安分分做好自己就行了,敢管他的事情,就是“找死”。

魏明帝曹叡本來出去遊玩的 爲什麼回來之後就被自己的老婆弄死了 第5張

那麼,作爲結髮妻子的毛氏,能不清楚這一點麼?

她其實已經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了,不說,就是看着皇帝自我淪陷,說,一定會被“討厭”。但她到死也沒有料到,一句“質問”就讓自己魂斷西天。可笑的是,這位皇帝,自認爲殺了幾個人,就可抹殺了他的“黑歷史”。殊不知,越是掩蓋,越是會激發他人的好奇心。

也正是因爲如此,至今仍有很多人議論他爲何要出手這麼“狠毒”?這恐怕也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吧。

參考資料:

【《三國志》、《資治通鑑》】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