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太后經常告誡鄧家人,要“夾着尾巴做人”

本文已影響2.87W人 

鄧太后經常告誡鄧家人,要“夾着尾巴做人”

鄧太后經常告誡鄧家人,要“夾着尾巴做人”

漢和帝生前沒有立皇太子,也許他認爲自己還很年輕,因此朝廷也從來沒有爲此商量過。此時,漢和帝一死,繼承人問題凸顯出來。

鄧皇后雖然進宮七年,並深受漢和帝的寵愛,但是她卻沒有生育皇子。而後宮嬪妃雖然曾經多次生育,可大多早殤。因此,當時後宮許多人都認爲皇宮不吉利,皇后、貴人皆無子,宮裏又死了那麼多孩子。所以,即使生了孩子,也抱到宮外去養,當然,對於這些抱出去的孩子,宮冊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可是,大臣們不知道後宮的事情,急得團團轉,不知如何是好。鄧皇后在查了宮冊並經過覈實後,告訴大臣們:“和帝有兩個兒子在宮外寄養。大的叫劉勝,已經八歲,但身有殘疾,不宜迎立;小兒子叫劉隆,只有百天,可以馬上迎進宮裏。”

鄧皇后明確表示,她將收養襁褓中的劉隆。不論人們有多少猜想,鄧皇后還是將三個月大的劉隆,放在了皇帝的寶座上。劉隆即位,尊鄧皇后爲皇太后。皇上年幼,無法臨朝,由太后臨朝聽政,年號改爲延平。

劉隆的繼位,創下了中國歷史上即位皇帝年齡最小的記錄。不過鄧綏也沒忘劉勝,給這個孩子封了平原王的爵位。

鄧綏臨朝聽政,覺得勢單力薄。於是,參照前朝,對孃家人進行分封。封長兄鄧騭爲上蔡侯車騎將軍,命令他綜理朝政,並命其住在宮內,以便隨時商議國事;封弟弟鄧悝、鄧弘、鄧閭爲侯。爲了便於議事和傳達詔命,皇太后還重用了幫助過自己的宦官鄭衆、蔡倫等人爲親信。任用本家兄弟、宦官,這些都是女人當政的主要弊端,一向賢明的鄧綏也沒有跳出俗套。

鄧太后臨朝後,接連下詔,大赦天下。亦下令減少宮內的物質供應,規定每天只能吃一肉一飯,地方郡國的貢獻減半,凡因暴雨受災的郡國,都可以得到免除田租的待遇。這些措施,得到了地方郡國的擁護,也暫時緩解了朝廷與地方的矛盾。另外,還頒佈了許多得人心的措施。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鄧綏在皇太后的位置上剛剛八個月,卻傳來小皇帝劉隆突然夭折的消息。皇太后又重新面臨立儲的尷尬。

因爲平原王劉勝有殘疾,不可能立他,必須再尋找新的儲君。鄧太后不得不查找皇脈玉牒,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家譜。發現和帝一宗只有清河王劉慶的兒子劉祜,是皇族最親近的後代了,而且,年齡十三歲,非常合適。決定迎立劉祜,逐與公卿大臣商議此事,獲得一致通過。

恰巧劉祜正在京師,鄧騭連夜將他接進皇宮,馬上下詔,封爲長安侯,不日即皇帝位,是爲漢安帝。仍尊鄧綏爲皇太后。

鄧太后擁立漢安帝之後,依舊臨朝稱制,掌握朝中大權。爲了避免外戚專權,鄧太后做了抑制外戚勢力發展的舉措,包括使用一些非鄧家人。但是,這些人往往無法掌握真正的權力,鄧太后及外戚往往不重視大臣的作用,他們先將議題擬訂,然後,上朝時只問問是否可行。長此以往,公卿大臣都非常有氣。

鄧太后經常告誡鄧家人,要“夾着尾巴做人”。無奈一來權力在手,再恭謙的人也得做決定,作了決定就可能觸及一些人的利益。正所謂官不好當。

另外,鄧太后能忍,可鄧家人也是十個手指不一般齊,尤其遇到觀點不一致時,鄧家人往往氣粗、脾氣糙,所以人脈基礎不一樣,從根本上說無法平等。

不積小流無以至千里,朝廷最終導致了未遂政變的發生。

在這段干政的時間裏,司空周章多次直言進諫,但鄧太后並沒有當回事兒,也不找周章交流,使周章等一班大臣非常生氣,於是,周章串通聯絡了一些與他觀點接近或相同的人商量對策。他們認爲,鄧太后及其孃家人已經不會聽取任何人的意見了,他們越來越獨斷專行,“文諫”或“死諫”,已經不解決任何問題,必須用“兵諫”的辦法解決。

他們準備以少數親信,買通宮禁門衛進入皇宮內,捕殺鄧騭、鄭衆、蔡倫等,然後囚禁鄧太后,廢黜漢安帝,改立劉勝爲帝。

這個計劃相當周密,如果實現將改變漢朝的進程。可惜,被鄧騭的耳目發覺。鄧騭立即部署兵馬準備反擊。周章知道後,只好自殺。這件事情受牽連的人非常多,也被後人認爲,這是鄧太后光輝形象中的一大瑕疵。

鄧家鎮壓了“兵諫”,他們並沒有反思自己的行爲。相反,鄧太后倒是認爲,周章之流無非是對權力感興趣而已,所以,她把權力看得更重了。遇到讓她“歸政於安帝”的奏疏時,當事人就一定會受到處置。其中,杜根上疏直言,要求鄧太后歸政。鄧太后大怒,命人將杜根殺害。在鄧太后執政的後期,她對權力的貪婪,幾乎讓她失去了理智,很多人被殺害,更多的人被罷官。強權政治雖然使要求她歸政的聲音變小了、沒有了,但是,漢安帝一朝的政治也黑暗了。

鄧太后雖然不能正確地對待歸政問題,但是,實事求是地說,她在執政進程中始終是勤勉的。比如她曾親自到大獄審問犯人,釋放了一些蒙冤的人。另外,在推行新的經濟政策的時候,往往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如果有不同意見,則反覆商量,然後才推出。還有,她對經學非常重視,她自己從入宮開始一直隨曹大家學習經書,始終沒有間斷。

曹大家是《漢書》作者班固的妹妹,名昭。班昭博學高才,曾受和帝之命,續寫了《漢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因她十四歲時嫁與曹壽爲妻,故稱其爲“曹大家”。

鄧太后有時候還向班昭諮詢政事。譬如:安帝永初三年(公元109年)秋天,鄧太后的母親去世,作爲兒子,鄧騭上書乞退,以便回家服喪盡孝道。太后並不願意鄧騭走,就與班昭商量。班昭認爲,鄧騭回家服喪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一來可以成全其孝名,二來他協助鄧太后把持朝政多年,肯定樹敵不少,此時服喪,能贏得謙退的讚譽。

鄧太后採用了班昭的建議,下令鄧騭兄弟回老家爲母親服喪。

鄧太后臨朝多年,曾很多次下詔選舉“明政術、述古今、直言敢諫”的賢能之士,吸收到朝廷之中。儘管她有時候也不願聽直言,但是,在比較冷靜的大多數時間裏,她還是願意聽大臣們的進諫。

作爲鄧氏外戚集團的主將,大將軍鄧騭等人也能夠配合太后,舉薦聞名天下的才士入朝,比如吸收了何熙、羊浸、李郃、陶敦等人列於朝堂;徵調楊震、朱寵、陳禪等置於幕府。通過這些辦法,進一步擴大了鄧氏外戚集團的勢力,同時也給人朝廷寬容、吸納賢才的良好形象。

鄧太后臨朝時,鑑於當時學校荒廢,指示鄧家創辦了第一所宮廷學校,主要是整理經傳,教授宮人。之後,鄧太后還創辦了一所專門教育皇家子女及鄧氏子孫的學校,她親自監督考試,足見其對後人教育的重視。

此外,鄧太后還根據經書,直接制定國家的大政方針並指導實施,從而扭轉了經學的衰落局面,緩和了各種矛盾,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

安帝永寧二年(公元121年)春節期間,鄧太后因操勞過度,身患重病,但是她仍然堅持上朝,到了三月,病重離世,年僅四十一歲。她共執政了十六個年頭。

漢安帝劉祜即位之初,對鄧太后非常尊重,因爲,他還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但隨着他的長大,尤其是過了十八歲的大婚年齡後,漢安帝對太后氏族掌權越來越反感。

但是,鄧太后沒有關注皇帝的感覺,總認爲劉祜的皇帝位是自己給的,自己也有權臨朝聽政,而且繼續給漢安帝施加精神壓力。

鄧太后死時,劉祜已經二十八歲了,這十五年的皇帝當得是一個什麼滋味呢?

另外,漢安帝立閻姬爲皇后之後,閻氏外戚按理也是要重用的。但是,在一段時間裏,鄧氏家族壓制閻氏家族,漢安帝心裏也是不高興的。

皇帝無事可做只能親暱宦官、吃喝玩樂、平平庸庸。這一來,鄧太后又看不上漢安帝,覺得他沒有出息,只會享受。

漢安帝的乳母王聖,見鄧太后不願歸政,擔心有廢掉漢安帝的可能,時常在漢安帝面前說鄧太后的壞話,這讓安帝心裏更加氣憤。但安帝是非常有修養,沒在太后面前流露出不滿。現在鄧太后去世了,漢安帝本能地表現出要大幹一場的樣子。從何着手?當然從鄧家開刀。

漢安帝是聰明的,他沒有自己直切主題懲辦鄧家,而是等待時機由別人提出。

終於,這樣的人出現了。

太后死後不久,宦官中常侍江京、李閏與安帝乳母王聖一起,上疏誣告太后兄弟等人,說在太后的授意下,這些人曾有廢黜安帝、立平原王劉翼的陰謀。

安帝一見奏疏心中大喜,抓住這個機會大做文章。他首先按慣例大赦天下,之後,便迫不及待地封揭發鄧太后有功的江京、李閏爲列侯,實際上就是一種表明支持的態度。

許多人看出了這一點,於是鄧家牆倒衆人推,揭發鄧家罪行成爲安帝一朝的主要工作了,鄧家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當時,鄧家兄弟鄧悝、鄧弘、鄧閭都已經離開了人世,真是死無對證了。二十八歲年輕氣盛、壓抑已久的漢安帝,立即廢黜鄧家兄弟爵位,查抄田產。鄧騭因爲回老家爲母親服喪,漢安帝找不到很好的理由,才只被罷免了官職,譴回原籍。鄧家其他的一些人,爲此自殺身亡,有更多的人被下了大獄或被流放。在這樣的背景下,漢安帝開始了他親政的歷程。

若干年後,大司農朱寵冒死爲鄧家申冤,漢安帝又順應他的要求,對鄧家活着的人好生安慰。漢安帝是認爲自己錯了還是故做姿態?只有他自己知道。

鄧太后鞠躬盡瘁爲朝政,勤勤勉勉工作了十六年。堪稱太后臨朝的楷模;而漢安帝則過了長達十五年的壓抑生活!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苦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