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爲什麼不南遷?大明滅亡前夕的鬧劇!

本文已影響1.39W人 

歷史最令人感喟的是在於它的不可逆轉性,孫中山先生說,世界大潮浩浩湯湯,順之則生逆之則亡,歷史大潮也是如此。但每每有各種時刻,我們會生出許多遐想,如崇禎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甲申之變。相信沒有一個歷史學家會指責崇禎皇帝是一位庸碌之主,那麼如果崇禎皇帝選擇了南遷會如何?南明還會不會迅速滅亡?大清的定鼎中原之路還會不會那麼順暢?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又會如何?會不會出現農民軍、南明、大清三家逐鹿中原的歷史畫卷?

可惜的是,這隻能停留在遐想上,不過有一點倒是史有憑據,即崇禎皇帝是有機會南遷的,哪麼他爲什麼放棄了這個選擇呢?

崇禎十七年的元旦,這是崇禎皇帝的最後一年,這就是在這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僭越稱王,建國大順,國號永昌,並且在坐上了寶座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衝着北京城就殺來了。一路之上摧枯拉朽,只有極少數的城市進行了艱苦的抵抗,大多數城市如大水崩沙,農民軍還沒來就開城等着封賞了。

李自成的皇帝之路已經進入到後方緊吃的地步,闖軍的腳板有多快,進攻的速度有多快,截止到三月一日,除了大同宣府這兩座重鎮之外,西北部國土已經全部陷落。

 

崇禎皇帝爲什麼不南遷?大明滅亡前夕的鬧劇!
 

網絡配圖

    自從二月份開始,前線的敗報不停地傳入北京,崇禎皇帝就深刻的認識到,大明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於是從二月份開始,崇禎皇帝也比以往更加努力上班,他幾乎每天都要召對,不光是朝會,私下也常常和大臣商量對策。

所有的證據都表明,西北前線幾乎是空的,前線沒有任何一支能夠抵擋李自成大軍的軍隊,唯一有可能阻擋的軍隊還頂在寧遠,那是大明東北方向的最後一道屏障,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可用,不然,兩面夾攻,滅亡的更快。似乎爲今之計只有一條了:南遷。

大明疆土幾百州,幹嘛非要死守北京城。哪麼有人提出這樣的建議嗎?有,還真不少,根據《明史·后妃傳》則記載,崇禎的皇后周氏提過這樣的建議:“周後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這話的意思是說,周後看着皇帝因爲流寇鬧得太兇很着急就提醒道:我南方還有一個家。皇帝問這話啥意思?

皇后沒說什麼,但是夫妻兩人應該都清楚,這話是提醒崇禎應當考慮南遷。但是周皇后這話畢竟說的隱晦,因爲後宮不好插手朝廷的事。但是這事還是走漏了風聲,天啓皇帝的皇后,崇禎帝的寡嫂張皇后聽說了這事,她就找到周皇后問了一句話:“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

這話的意思清晰明瞭,你們兩口子要是跑了,祖宗的宗廟社稷啥都不管了?這在宋明理學盛行的年代裏是個十分嚴重的大帽子,崇禎皇帝可擔不起,若是直接承認就等於承認自己是背棄祖宗,數典忘祖。於是這件事兒只好罷了。

而在崇禎十七年的正月初三,新近上任的左中允李明睿到德政殿覲見皇帝,爲感謝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在客套之後就切入了正題,並且要求皇帝讓內侍都下去。

 

崇禎皇帝爲什麼不南遷?大明滅亡前夕的鬧劇! 第2張
 

網絡配圖

    李明睿張嘴就是爆炸的話:皇上,生死存亡的時刻到了,賊寇馬上逼近京城,南遷吧?隨後崇禎帝說出了自己的顧慮,但是李明睿的誠懇最終讓崇禎帝同意了他的看法。不過崇禎最後說了這話:“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洩,洩則罪坐汝。”

這件事在崇禎看來實在重大,張皇后的大帽子扣得他實在沒什麼好辦法。不過事情總得扳,君臣之間就遷都的各種大事開始討論,甚至護送軍隊,資金、路線等問題都一一謀劃好了。半個月之後,李明睿認爲時機成熟,就在朝臣大集時上奏,希望皇帝能夠撤離北京南遷。

這話剛一說完立刻引起了一片吵鬧,大臣們尤其是言官們紛紛打了雞血,內閣大學士陳演和魏藻德帶頭反對,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激烈諫阻,全是冠冕堂皇的高調,還有言官激動的痛哭流涕,彷彿崇禎帝要是南遷比要了他的命還難受。甚至出了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人心的言論。崇禎帝一看,這不行,反彈太大隻好暫時作罷。

 

崇禎皇帝爲什麼不南遷?大明滅亡前夕的鬧劇! 第3張

網絡配圖

    但是這事崇禎帝一直記在心裏,到了二月下旬,眼看着李自成奔着大同就殺來,離北京成一巴掌就能扇到的距離了,崇禎帝再次坐不住了。在御前會議上,李明睿和李邦華再次提出南遷的提案。並且李邦華提出的建議更爲折中:請皇帝守在北方,命太子前往南京監國。

羣臣都默不作聲,這時候又是光時亨蹦出來了,他指責二李居心叵測,國難當頭之際怎能棄城而逃?說完開始砸大帽子,砸的羣臣更沒人之聲。

崇禎帝雖然心裏贊同李邦華的建議,但是背棄祖宗的大帽子砸下來卻沒法說話。怕是光時亨認爲自己就是明朝的寇準了,但是崇禎可不是宋真宗,大明朝也沒有大宋幾十年在北線上鍛造出來的鐵血禁軍,實在是搞錯了碼頭。不過,罵完了人的光時亨感覺自己很氣順,他認爲自己糾正了歪風邪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