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入仕和捐官相比 兩者之間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本文已影響2.58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入仕和捐官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在古代,朝廷選拔人才是經歷過很多次的探索和變革,直到後來確定了科舉的方式。在當時來看這是一套較爲公平合理的制度,只要有能力的學子都可以參加應試,不再受到出身背景等的影響。不過發展到後來,古人想要做官又多了一條途徑,那就是可以花錢向朝廷捐個官來當。尤其是在清朝的時候,這一點尤爲顯著。

古代入仕和捐官相比 兩者之間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先說科舉入仕這一條路,對於很多學子來說這並不容易,要想有機會做官,就必須經過多次的考試,最終優異者方有機會入朝爲官。對於大多數的應試者來說,其實都是陪襯作用,因爲最終的錄取率十分的低。

古代入仕和捐官相比 兩者之間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第2張

而對於花錢捐官,朝廷看的就不是什麼才學、出身之類的,基本上就看一樣東西,那就是銀子。誰花的銀子多,自然官職就越大。因此,可以看出這不是一般出身的人能參與的一個遊戲,主要是爲一些有錢的富商之類準備的。商人有錢之後,但是他沒有權力。因此在古代通過捐官的方式,就有了一定的官職,如此一來他就獲得了某些特權。就算有的時候獲得的官職並不一定有實權,但最起碼在朝廷掛了一個職,家族的利益就可以輕易保護好了。

古代入仕和捐官相比 兩者之間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第3張

康熙在位的時候,當時準備出兵征討準噶爾,但是由於朝廷資金不足,於是康熙就開放了有錢的富賈可以捐納。當這旨意一下,響應的人非常之多,據統計,就山西一年內捐縣丞的人數就超過了1萬多人。而甘肅則更瘋狂,半年就達到了一萬七千人。後來嘉慶年間,也因國庫缺錢,就大肆的允許捐納,最後導致捐納人數超過了20萬,要知道清朝只有1000多個縣,因此,可以看出捐納在清朝是多麼的普遍與瘋狂。因此,這就導致清朝的時候,很多衙門機構正兒八經進士出身的人就越來越少,很多都是靠捐納進來的。

古代入仕和捐官相比 兩者之間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第4張

雖說科舉入仕和捐納都可以做官,但他們最終有沒有差別呢?當然是有差別的,首先來說,通過正兒八經科舉實力做官的,自然日後的發展比較好,可以做到一些比較重要的職位,也容易被皇帝賞識,畢竟他是有真才實學的。

而對於捐納做官的人,首先他的才學方面自然要差很多,當然不排除一些有實力卻沒考上的人,但大多數都是參差不齊。因此捐的官很多都是閒職,即使有權的官位,也不可能給安排重要的,比如總督、巡撫、尚書等之類的,是多少錢也捐不來的。當然捐個知府、縣令之類的是沒問題的。

古代入仕和捐官相比 兩者之間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第5張

還有一點很重要,捐納做官是沒法入翰林的,這是清朝的規定只有進士纔有資格。翰林院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機構,清朝的很多大臣都在裏面待過,因此在清朝有沒有進過翰林,是將來能否做到內閣大臣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翰林院有着如此重要的位置,當然不可以隨便花點銀子就進去的。

古代入仕和捐官相比 兩者之間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第6張

同時對於捐納在清朝的盛行,也就導致了清朝各級機構腐敗的原因。試想一下,在當時花幾千兩銀子好不容易捐了一個知縣,可是知縣年俸才幾十兩而已,就算幾十年不吃不喝這樣也回不了本,因此就導致清朝的各級官吏腐敗嚴重。很多大清的官員一心只想着如何賺回本錢,他哪裏有心思爲百姓做事,爲國出力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