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說家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寫作背景及人物評價

本文已影響1.94W人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英國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營房謠》、《七海》,小說集《生命的阻力》和動物故事《叢林之書》等。1907年吉卜林憑藉作品《基姆》獲諾貝爾文學獎 ,當時年僅42歲,是至今爲止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理由:"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象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

英國小說家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寫作背景及人物評價

一戰影響

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特定的時代,吉卜林親身體驗了歐洲文明國向全世界的兇猛擴張,也不可避免的經歷了隨之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此期間吉卜林遭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他的大兒約翰(John)犧牲在1915年的盧斯之戰中,爲此吉卜林自責地寫下了"如果有人問我們爲什麼死,告訴他們,因爲我們的父輩說了謊。"(If any question why we died,Tell them,because our fathers lied),這句話的來由可能是因爲吉卜林送兒子參軍時,爲兒子很差的視力做了很多努力才獲得批准。爲了彌補心中的創傷,吉卜林加入了費邊帝國戰爭治喪委員會(現爲共和國戰爭治喪委員會),這個組織負責英國戰爭中犧牲人員的墓地建設,吉卜林對這個項目最大的貢獻是爲這個項目挑選了一句聖經中的"Their Name Live Forevermore",刻在了幾個較大的戰爭墓地的紀念碑上,同時他也記錄了他的兒子所在的愛爾蘭衛隊的歷史。以後,隨着汽車的普及,吉卜林成爲了大不列顛新聞報的駕車記者,並狂熱地寫下了他在英國和國外的旅程。1922年,由於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工程師的工作,應多倫多大學土木工程教授的請求,參加土木工程專業即將畢業的學生的畢業典禮,這個典禮被吉卜林命名爲"召喚工程師儀式"(The Ritual of the Calling of an Engineer)。21世紀整個加拿大甚至美國部分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都要被贈與一個工程戒指,以示對吉卜林的紀念。同年吉卜林成爲了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名譽院長,直到1925年。1935年5月6日,吉卜林爲聖喬治皇家學會作了一個演講,曾警告德國納粹對英國的威脅。

獲獎

1907年,他終於以"觀察的能力,想象的新穎,思維的雄渾和敘事的傑出才能"而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吉卜林親臨斯德哥爾摩領獎,但令人遺憾的是,往常的盛典在這一年卻籠罩上了一片沉悶、鬱慮的氣氛。儀式舉辦得極其簡單,到會者寥寥數人,整個授獎過程沒有掌聲,沒有喝彩。原因是授獎的前幾天,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去世了。吉卜林走進皇宮謁見新王。古斯塔夫五世國王滿臉倦容,雙目垂視,對他只問候了一兩句話。皇宮內外充滿着死一般的沉寂。後來吉卜林在他的自傳體札記《談談我自己》中稱這次典禮爲令人窒息的"慶典"。

但和這冷落的授獎儀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小學校代表隊的兒童們,他們臨時組織了一個兒童代表隊、來到吉卜林投宿的飯店,向這位曾爲兒童貢獻出許多迷人童話的獲獎者,表示他(她)們的敬意。其中一位小女孩用英文發表了一篇非常流利的"頌辭"。併爲他表演了合唱歌曲。這一切使吉卜林感到十分愉快和欣慰。

英國小說家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的寫作背景及人物評價 第2張

成果

吉卜林一生共創作了8部詩集,4部長篇小說,21部短篇小說集和歷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隨筆、遊記等。他的作品簡潔凝鍊,充滿異國情調,尤其在短篇小說方面,是無與倫比的。馬克·吐溫曾熱情洋溢地讚美吉卜林的作品說,"我瞭解吉卜林的書……它們對於我從來不會變得蒼白,它們保持着繽紛的色彩;它們永遠是新鮮的。"由於吉卜林的"觀察的能力、新穎的想象、雄渾的思想和傑出的敘事才能",其他作品還有詩集:《機關打油詩》、《營房謠》、《七海》;短篇小說集:《山的故事》、《三個士兵》、《生命的阻力》、《叢林之書》;長篇小說:《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評價

"(當我們)評價吉卜林先生,心情還不足以好奇,也不足以那麼理直氣壯,"T.S.艾略特在1919年如此寫道。安德魯·萊西特在其有關吉卜林生平的傳記近著中指出,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影響對艾略特當時正在寫作的《荒原》中表露出的"不同的聲音"可說是顯而易見。不過,雖然艾略特頗爲欽佩吉卜林的詩文,但也明顯十分反感吉卜林的個性--當時吉卜林聲望仍隆--他是那種危害最大的侵略性的帝國主義的象徵。艾略特甚至把吉卜林作品的影響看成是孕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因素。

八十年過去了,讀完萊西特的這部作品人們對吉卜林的看法感受依然大致與艾略特相同--許多,也許絕大多數吉卜林的作品仍頗有魅力,奇怪地居然不受時間的限制,不過作爲一個人,或者他已至少不折不扣地成爲人們原本還持懷疑態度的那種最爲保守頑固的帝國主義分子。正如萊西特不那麼自信地所言"他的確就是這種類型的人,更有趣的是,他又不是。"

緊跟哈里·裏基特於去年一月出版的傳記之後,萊西特是第六位吉卜林傳記作家。萊西特的這部傳記遠比裏基特的出色,但充塞着過多的事實及細節,而過於緊密的排字又令人倦乏難以閱讀下去。儘管如此,吉卜林其人其事比之以前的任何一本吉卜林傳記(包括安格斯·威爾遜和馬丁·西摩--史密斯的)更清晰鮮明,還應該認爲,更令人不快。

吉卜林迎合了他那個時代的種族歧視。作爲在拉合爾(他的英國父母住在此地)初出茅廬的一個不到二十歲記者,吉卜林曾寫道,他發現自己看見"一個褐腿東方人的兒子"穿着大學碩士服時覺得非常"滑稽可笑"。不過,他的早期短篇小說《來自山上的簡單故事》(P1ain Tales from the Hills)以肯定的態度描寫印度人和歐洲人之間的兩性關係。年輕時他本人在印度似乎還有定期的性冒險--"不時在花園做風流事"一則典型的日記如此寫道……,他也吸印度產麻醉品。小說《基姆》(Kim)第一版寫的是一個在拉合爾開鴉片館的愛爾蘭老婦人的故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