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淮刷黃”的歪點子是哪個大臣想到的?

本文已影響3.56K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朱元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在我國古代,下到平民百姓,上到貴族皇帝,無不對陵墓的選址萬分重視。而中華千百年的文化積澱,陵墓的選址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好的墓地,都要講究三奇四應。可大明朝祖陵的選址卻沒有按常理出牌,更讓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到了明神宗時期,一個大臣出了個“歪”點子,卻讓明祖陵遭受了滅頂之災。明祖陵選擇了什麼樣的地方,又爲何遭受到滅頂之災呢?接下來,就讓小編來爲您揭祕。

“蓄淮刷黃”的歪點子是哪個大臣想到的?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大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和歷史上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樣,着手建立自己的祖陵。最終,選擇了位於江蘇省盱眙縣洪澤湖的西岸。在這裏,埋葬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

關於朱家的這塊祖陵所在地,從堪輿術的角度來講,溝壑縱橫,臭水刺鼻,位置絕不理想。朱元璋爲什麼會選一個並不理想的地址呢?有過很多答案,最靠譜的答案是:朱元璋沒當皇帝時,是個窮掉渣的草根,朱家根本沒有選擇墓地的權力;也就是說當初選了這個“孬”地方,根本就沒辦法的事兒。

“蓄淮刷黃”的歪點子是哪個大臣想到的? 第2張

可讓朱元璋萬沒想到的是,若干年後,這個位置並不理想的明祖陵,竟然在一夜之間,被淮河水給淹沒了。直到1963年,洪澤湖大旱,水位創歷史上最低,人們才發現這個在湖底沉睡了600多年的明祖陵。爲什麼明祖陵會被湖水淹沒呢?難道朱元璋真的做了什麼得罪上天的事情嗎?這還真冤枉朱元璋了。當年朱元璋建好了祖陵之後,如果沒有那件事,明祖陵可能幾千年都與湖底無關。小編講的那件事,就是明朝萬歷年間,總理河道的工部尚書潘季馴提出的“蓄淮刷黃”治水方略。

要說清這件事,得先從我們的母親河黃河說起。黃河養育了無數中華兒女,養育了中華文明,這些都是她老人家的豐功偉績。可她有一點不好,脾氣大,乾旱的時候,容易斷流,一到雨季,又容易氾濫。一氾濫會怎樣?首先,黃河岸邊的百姓要麼搬家,要麼連房子帶牛車一起被捲走。那趕上乾旱好吧?也不好,沒有黃河水的澆灌,莊稼沒收成,那就是絕對的荒年,老百姓連樹皮都沒的吃。歷史上,許多朝代的更替,都與黃河的泛濫,黃河的乾旱有直接關係。所以,從南宋開始,治理黃河一直是每朝每代都頭疼的大事。

“蓄淮刷黃”的歪點子是哪個大臣想到的? 第3張

在歷史上,治理黃河比治療癌症還難。最簡單的方法,在河兩岸築河堤。在沒有鋼筋混凝土的年代,河堤即使不是豆腐渣工程,也經常抵擋不住氾濫的黃河水。在康熙十五年,黃河氾濫時,南北共70多處決口。即使是擋住了,咱們的母親河還有另一個致命的缺點,攜帶大量的泥沙。結果就是,大堤越來越高,黃河的河道越來越高,最後,黃河的某一段竟然高出地面十幾米,成了懸河。

人們想出了第二種方法,堵不行,咱疏通行吧,有人提出,在黃河的下游多分幾條河,一條河放水慢,多幾條,放水就快了。據記載,最多時下游分流過十幾條。結果還不行,洪水時多幾條還能勉強對付,但水少的時候,河水很快就枯竭了。莊稼沒有水澆灌,老百姓又開始餓肚子了。

第三種方法,就是潘季馴的“蓄淮刷黃”治水方略。他主要針對黃河水泥沙較多的問題。他的意思是,淮河水泥沙少,通過建堤壩,儲蓄淮河水。通過淮河水的沖刷,帶走沉到黃河底的泥沙。把河底的泥沙沖走了,河道下降,黃河自然就安全了。

想法很好,可實行起來卻很不如意,而且,這樣一搞,淮河水進入黃河河道,黃河的水流增加,反而更容易決口了。還產生了一個更可怕的事,就是黃河決口後,洶涌的水流直接將明祖陵給淹沒了。幸好,那年朱元璋早就入土了,不然又是一個人頭滾滾的結局。可是,今天看來,這件事也不是一無是處的。正是因爲明祖陵一直淹沒在洪澤湖底,所以,幾百年來,明祖陵才成功地逃過了盜墓者的盜掘,也逃過了兵匪的破壞。如果不是1963年那場洪澤湖大旱,明祖陵的祕密也許會永遠的埋藏下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