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是如何描寫"長阪坡單騎救阿斗"這段情節的?

本文已影響9.66K人 

在《三國演義》所構建的那個英雄輩出、謀臣如雲、猛將如雨的藝術舞臺上,趙雲是一個十分突出,深受讀者喜愛的藝術形象。而在趙雲一生的赫赫戰功中,人們印象最深的便是第41回長阪坡單騎救阿斗的故事。

歷史上的趙雲,確實曾在長阪坡救護過阿斗,《三國志·蜀書·趙雲傳》有記載。寥寥數語,平淡無奇。根據這一記載,趙雲在懷抱阿斗、保着甘夫人的情況下,只能避開強敵,匆匆撤退,以求脫離險境,根本不可能在敵軍陣中橫衝直撞。然而,如果機械地照此敘寫,趙雲的英雄氣概和高超武藝將難以表現,其藝術形象將大爲減色。羅貫中不願爲史料所束縛,他通過巧妙的虛構、生髮和渲染,寫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使趙雲的形象第一次凸現出來。

演義中是如何描寫"長阪坡單騎救阿斗"這段情節的?

首先,作者以富有層次的筆觸,爲趙雲安排了一個大顯神威的特殊環境。

曹操南征荊州,劉備帶着三千軍馬和十餘萬百姓退避江陵,在當陽縣長阪坡被乘勝追來、氣勢洶洶的曹軍趕上。經過一夜混戰,劉備人馬被衝得七零八落,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以及負責保護家眷的趙雲都下落不明。正當劉備悽惶不安之時,面帶箭傷的糜芳狼狽而至,指責趙雲投降曹操去了。對此,素有識人之明的劉備根本不信,斷定趙雲決不會背叛,指出:“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而脾氣暴躁的張飛卻未免輕信,當下便要去找趙雲,宣稱:“若撞見時,一槍刺死!”兩種看法的對立,使小說文勢一頓,使讀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趙雲身上。人們雖然未必同意莽張飛的看法,卻不能不關心趙雲的命運。

原來,趙雲從四更時分就陷入了與曹軍的混戰之中,殺到天明,卻不見了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一向忠心耿耿的趙雲心急如火,深感有負劉備重託。儘管他身邊“只有三、四十騎相隨”,但強烈的責任感使他抱定一個念頭,“不如去決一死戰,好歹要尋主母與小主人下落!”這是第一層。

第二層,趙雲在混亂的人羣中發現了受傷的簡雍,得知“二主母棄了車仗,抱阿斗而走”。便命人護送簡雍去見劉備,又一次下定決心:“我上天入地,好歹尋主母與小主人來。如尋不見,死在沙場上也!”

第三層,趙雲在逃難的百姓中找到了甘夫人,又殺死曹將淳于導,救出了被俘的糜竺,並將二人護送到張飛據守的長阪橋頭,然後,他又撥轉馬頭,再去尋找糜夫人和阿斗。這時,他的身邊只剩下“數騎”了。這裏,作者對史實作了一點改造,巧妙地將甘夫人與阿斗分開。這一小小的更動,爲後面的情節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演義中是如何描寫"長阪坡單騎救阿斗"這段情節的? 第2張

第四層,趙雲在路上殺死爲曹操背劍之將夏侯恩,奪得青釭寶劍,終於在一堵土牆下的枯井旁邊找到了身受重傷的糜夫人和阿斗,這時,他已是孤身一人了。眼看曹軍又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趙雲連連催促糜夫人上馬,他自己則情願步行死戰;而糜夫人爲了不拖累趙雲,爲了保住阿斗,毅然投井而死。根據有關史料,糜夫人當卒於長阪之戰以前,作品寫成她帶着阿斗逃難,然後慨然赴死,不僅符合情理,而且爲趙雲的殊死血戰作了最後一層鋪墊。

經過這樣幾個層次的描寫,不僅初步表現了趙雲的赤膽忠心和高超武藝,而且使他置身於這樣一個典型而合理的環境之中:他匹馬單槍,懷抱阿斗,怒視着漫山遍野的曹軍;但也正是因爲他匹馬單槍,沒有其他拖累,他才能夠在敵軍中放開手腳,大砍大殺,縱橫馳騁。

接着,作者便以濃墨重彩,酣暢淋漓地描寫了趙雲在曹軍中往來衝突,所向披靡的廝殺場面。你看他;催動戰馬,挺起長槍,猶如一尊威嚴的戰神,挾雷攜電,向着敵軍衝過去!曹洪部將晏明來戰,不到三回合就被刺死;曹操手下勇將張郃來擋, 也被他奮不顧身的氣勢所驚退;馬延、張凱、焦觸、張南四員曹將前堵後追,他橫擋豎挑,毫無懼色;更多的曹軍一擁而上,他拔出青釭劍,上下翻飛,如同砍爪切菜一般……好一場捨生忘死的激戰呵!

羅貫中很少用工筆描繪人物的情態和心理,即使運用濃墨重彩,也只作寫意式的勾勒。此時的趙雲,經過昨晚以來連續不斷的苦戰,肯定已是人困馬乏,飢腸轆轆,口乾舌燥,汗溼徵袍,他的臉上應該是沾滿了灰塵,他的鎧甲應該是血跡斑斑,他的身上很可能帶着刀劍留下的傷痕……但是,我們在小說中看不到這些,我們只看到一個英姿颯爽的傳奇英雄在一往無前地衝殺!

趙雲畢竟是趙雲,在刀光劍影的鏖戰中,他沒有殺紅眼睛,沒有殺昏頭腦。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不是與敵軍同歸於盡,而是將阿斗送回劉備的懷抱。因此,他並不盲目戀戰,而是看準目標,邊打邊走。小說以這樣準確的描寫,表現了趙雲的智勇雙全,機警縝密,塑造了性格獨特的“這一個”。

在激烈的廝殺中,作者又及時插入一處閒筆:“曹操在景山頂上,望見一將,所到之處,威不可當,急問左右是誰。”當他得知是趙雲時,脫口稱讚道:“真虎將也!”這不僅是用襯托手法,突出了趙雲的勇猛,更重要的是引出了曹操“吾當生致之”的念頭,於是他立即下令:“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只要捉活的。”這可爲趙雲的突圍幫了大忙。試想,如果曹軍施放亂箭,趙雲豈能插翅飛騰?所以,閒筆不閒,而是情節發展之必須,這恰好表現了作者構思的嚴密。

憑着自己的英勇氣概和高超武藝,並藉助曹操“不許放冷箭”的命令,趙雲終於衝出了重重包圍。這一仗,“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是的,這一番驚天動地的拼殺,使趙雲的英雄形象猶如一尊大理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萬讀者心中; 使“常山趙子龍”從此成了勇敢堅貞的化身,英武超羣的代名詞,不僅在當時威震天下,而且在後世名垂千古!

值得指出的是,羅貫中不僅以藝術家的天才,虛構出一個精彩的長阪坡之戰的故事,而且按照自己的美學原則,把這一場血雨腥風的廝殺加以淨化。人們從這裏感受到的,不是戰場的恐怖,死亡的可怕,而是對忠誠、勇敢和力量的讚美。於是,這段文字就成爲一曲“忠義”英雄的高亢頌歌,給人以崇高的壯美之感。這一點,也是《三國演義》數百年來贏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原因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