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保持肉食的肥鮮,唐朝常常採用哪一種烹製方式?

本文已影響1.16W人 

都說“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在那個軍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的盛唐,從宮廷到民間,從主食到甜點,可謂是樣樣都不缺。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爲了保持肉食的肥鮮,唐朝常常採用哪一種烹製方式?

自古以來,歷代王朝都執行着重農抑商的政策,讓耕牛以及戰馬都成爲了國家的戰略物資,輕易殺不得,甚至還制定了相關法律,因此羊肉、雞肉等家畜也就成了古人餐桌上最爲經常出現的肉食。那麼爲了保持肉食的肥鮮,唐朝常常採用哪一種烹製方式呢?

爲了保持肉食的肥鮮,唐朝常常採用哪一種烹製方式?

受大量外來人口的影響,唐朝上流社會很快就出現了一種胡化風潮。在這種風潮之下,唐人爲了保持肉食的肥鮮,常常採取一種極其野蠻的烹製方式。根據《太平廣記》的記載“易之爲大鐵籠,置鵝鴨於其內,當中熱炭火,銅盆貯五味汁。鵝鴨繞火走,渴即飲汁,火炙痛旋轉,表裏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乃死。”說的是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爲了吃鵝肉與鴨肉,就採取了這樣一種讓人不忍直視的烹飪方法。

不僅如此,於唐宣宗大中七年考中進士的李詹也是一位美食家,他平生旨在尋找特殊味道的方法,根據《太平廣記》的記載,這位美食家“平生廣求滋味,每食鱉,輒緘其足,暴於烈日,鱉既渴,即飲以酒而烹之,鱉方醉已熟矣。”

爲了保持肉食的肥鮮,唐朝常常採用哪一種烹製方式? 第2張

此外,唐人還非常喜歡吃魚,尤其是魚鱠(“鱠”是指把魚肉切成細絲),除了對適合做鱠的魚進行排序之外:“鱠莫先於鯽魚,鯿、魴、鯛、鱸次之。”還寫有《砍鱠書》一書,光是書中的刀法,就有“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葉縷、對翻蛺蝶、千丈線等名,大都稱其運刃之勢與所砍 細薄之妙也。”

正所謂“鮮鯽銀絲鱠,香芹碧澗羹”,杜甫的這首詩句就是唐人的真實寫照。

最後,照例再給大家附上一首關於肉食的詩詞,宋·陸游《貧居時一肉食爾戲作》:身老便居僻,山寒喜屋低。時猶賴僧米,那惜貸鄰醯。湯餅挑春薺,盤餐設凍齏。怪來食指動,異味得豚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