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東吳想要荊州的野心,劉備方面究竟有什麼對策?

本文已影響2.53W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湘水之爭後,劉備採取了哪些措施保衛荊州,爲何最終還是丟了荊州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赤壁之戰後,劉備和孫權圍繞着荊州進行了一場博弈。到最後,發生了戲劇性的結果。那就是在荊州的分配上,雙方的所得極爲懸殊。荊州落入孫劉聯盟手中六個郡,孫權只佔有了江夏郡,而剩下來的南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這五個郡都落入了劉備手中。

針對東吳想要荊州的野心,劉備方面究竟有什麼對策?

這些郡中,南郡是孫權借給劉備的。這個郡是孫權爲了他的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必然要保有的。那麼,爲什麼孫權要將南郡借給劉備呢?這是劉備的要求、魯肅的斡旋和孫權的考慮一起作用的結果。

劉備爲了他的《隆中對》計劃的實施,需要一塊能夠入川和北伐的基地。這就必須要佔有南郡才能實現。爲了借南郡,劉備不惜親身犯險,到東吳去和孫權商量。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周瑜趁機上書孫權,請求扣押劉備,吞併劉備的勢力。雖然孫權沒有聽從周瑜的建議,可事後得知情況的劉備還是被嚇出了一身冷汗。

而魯肅則是從聯劉抗曹的戰略出發的。當時東吳雖然已經全據長江,可是形勢十分不利。當時南郡的江陵孤懸長江以北,而長江以南的地區被劉備佔領。等於是東吳的力量在前面抵抗着曹操的壓力,而劉備則躲在東吳的後方發展實力,這對東吳是不公平的。

如果將南郡借給劉備,那麼東吳就將長江上游的防務轉交給了劉備。東吳則可以將主力集中在淮南發動攻勢。這樣,就能夠在對曹作戰中佔據主動。事實也是如此,在將南郡借給劉備後,劉備派大將關羽鎮守江陵,抗擊了曹軍的多次進犯。而東吳則集中兵力在淮南進攻,給了曹軍以很大的打擊。在這一段時間裏,曹操的勢力被壓制在淮河一線,不能南下。

最後是孫權的打算。孫權的打算跟魯肅是不同的。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是爲了趕劉備離開荊州。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等於是給劉備打開了一扇門,不管劉備入川也好,北伐也好,只要劉備得到了新的落腳點,孫權就會要求劉備將整個荊州歸還東吳。

也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孫權纔將荊州借給劉備,寧可自己在荊州的劃分上暫時吃虧。劉備也是在口頭上應允了這種說法,給了孫權以取得整個荊州的希望。但是,劉備的允諾是含糊其辭的,他爲了《隆中對》的實施,是根本不可能歸還南郡的。所以他就採取了以借爲名義,而實際上拖着不還的策略。

針對東吳想要荊州的野心,劉備方面究竟有什麼對策? 第2張

但是,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孫權自己佔一個郡,讓劉備佔五個郡,孫權忍了。孫權要去奪取西川,劉備不同意,孫權取消了行動,也忍了。但是,等到劉備奪取了西川,這個時候孫權忍不了了。

劉備佔領了西川,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本就該將借的荊州歸還孫權了。可是,劉備到了這個時候,依然裝傻充愣根本就不提這個茬,這讓孫權沒辦法,只能主動去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的回答也很乾脆,那就是自己正在準備去打涼州,如果拿下了涼州,就把整個荊州全部歸還孫權。

孫權得到這個消息,簡直氣炸了肺。其實,諸葛亮的《隆中對》裏,就有着對荊州的絕對要求。作爲北伐的基地,荊州是不會還給孫權的。而且,《隆中對》裏的戰略規劃是兩路分兵北伐,在向秦川出兵的時候,也就是荊州一起出兵的時候。哪有可能先打下涼州,再歸還荊州的可能?這一看就知道是劉備的敷衍之詞,根本就沒有什麼誠意。

孫權的看法也是這樣的。他對劉備回答的判斷就是,“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這樣一來,忍無可忍的孫權就發動了湘水之爭,出兵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聞訊率領益州的軍隊來爭奪,雙方進入對峙狀態,大戰一觸即發,就在這個時候,曹操進攻漢中的消息傳來,劉備怕益州有失,所以和孫權講和,雙方以湘水爲界,平分了荊州。

從此,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和桂陽三郡歸孫權,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歸劉備。雙方重結盟好,各自退兵。

看似一場風波就此風平浪靜,雙方平分荊州也比較公平。從總體來看,劉備分得的三個郡裏,武陵和零陵其實價值很低,這兩個郡當時開發程度低,很多地區還屬於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際上,劉備只是分得了南郡這個北伐的基地。而人口、經濟比較好的那三個郡給了孫權,也算是對孫權的補償。

針對東吳想要荊州的野心,劉備方面究竟有什麼對策? 第3張

但是,這對於孫權來說是不能滿意的。他的本意是佔領整個荊州,讓劉備的勢力退出去。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沒有這個實力,才採取了逐步奪回的手段。平分荊州,使得他擁有了下一步進攻荊州的出發地,使得荊州的核心地域江陵和公安暴露在一江之隔的東吳兵鋒之下。因此,孫權已經定下了武力奪回荊州的決心。

在魯肅死後,接替魯肅的呂蒙早就想奪回荊州。他和孫權一拍即合,一起定下了奪取荊州的方案。那麼,針對東吳的野心,劉備方面有什麼對策嗎?

劉備方面當然也有對策,首先是對荊州的留守人員做了精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是劉備手下軍事能力最強的將領,讓他鎮守荊州,能夠抗擊曹軍的進犯,震懾東吳的野心。

同時,劉備還在荊州留下了一批他信任選拔的人員。比如文有潘濬,武有糜芳、傅士仁等。這些人要不是能力強,要不是劉備的親戚,要不是劉備的老部下。有他們輔佐關羽,能夠保證荊州的安全。

其次,劉備讓關羽死守荊州,不得輕舉妄動。在劉備爭奪西川、漢中期間,關羽一直在荊州按兵不動。即便是出現了有利的形勢,比如說曹仁的轄區發生大規模的起義也不出兵。只要關羽不動,死守荊州,曹軍和東吳都對他無可奈何,這就保證了荊州的安全。

三是劉備在荊州留下了一支主力,使得關羽可以堅守荊州。在湘水之爭時,關羽率領的軍隊不過號稱三萬。等到關羽出動軍隊北伐襄樊的時候,除掉留守的部隊,他直接率領的軍隊就達到了三萬多人。我們可以看到,自湘水之爭後,關羽的軍事實力增長之快。這和劉備與關羽的努力分不開的。

有了這些準備,荊州本來可以萬無一失的。可是,鎮守荊州的關羽卻犯下了各種錯誤。他對內搞不好團結,使得潘濬、糜芳、傅士仁等人在關鍵時刻都投降了東吳。這些人中的潘濬後來還成爲了東吳的名臣,爲東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對外,關羽不重視與東吳的聯盟關係,對東吳橫眉立目,出言不遜。甚至對孫權都破口大罵,不留情面。

在劉備奪取漢中,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封賞關羽爲前將軍假節鉞,這本是嘉獎他的貢獻。可是關羽卻憑藉着封賞給他的先斬後奏、獨斷專行的權力,發動了討伐襄樊的戰役。雖然在戰役中關羽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但最終敗在了曹操和孫權的夾攻之下。

由於關羽的失誤,使得荊州丟失,蜀漢遭受了重大的損失。如果關羽能夠切實執行《隆中對》的方案,不輕舉妄動,荊州是不會那麼容易丟失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