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會盟的內容有什麼 長慶會盟的歷史意義

本文已影響2.71W人 

長慶會盟是公元821年唐穆宗時期,唐朝和吐蕃分別在長安和邏些建碑,刻盟文及與盟人名於其上以紀其事,在盟文中重申“和同爲一家”的舅甥親誼。

長慶會盟的內容有什麼 長慶會盟的歷史意義

821年(唐長慶元年、 吐蕃 彝泰七年)十月, 唐蕃會盟於 長安西郊。吐蕃會盟 專使爲 禮部尚書論訥羅。 唐朝派丞相 崔植、 王播、 杜元穎等17人與盟。822年(長慶二年、彝泰八年)五月,唐朝和盟專使、 大理寺卿劉元鼎率領使團去吐蕃,與吐蕃以 鉢闡布·勃闌伽允丹爲首的官員在 邏些東郊會盟。會盟前, 赤祖德贊接見並宴請劉元鼎等唐使。會盟由鉢闡布升壇主盟,依慣例,與盟人員都要履行歃血的儀式,鉢闡布因是僧人,不歃血,只飲鬱金水爲誓。會盟畢,吐蕃遣使隨劉元鼎至長安,又派人到大夏川(今 甘肅省 大夏河)召集東道將領100多人宣讀盟文,要求他們信守不渝。

823年(長慶三年、彝泰九年),唐朝和吐蕃分別在長安和邏些建碑,刻盟文及與盟人名於其上以紀其事(按,現只存唐蕃會盟碑一通,在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大 昭寺前。長安碑已不存)。雙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爲一家”的舅甥親誼,決心今後“社稷葉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擾”,“煙塵不揚”,“鄉土俱安”。還規定了唐蕃雙方人員往來路線和供應辦法等具體事項。在現存唐蕃會盟碑的背面,還記述了唐蕃和盟關係的始末:對唐朝文成、金城公主先後嫁到吐蕃,唐蕃間長期和戰不定的形勢作了回顧;對極力主張與唐和盟的赤祖德贊作了充分的肯定。此次會盟在客觀上使吐蕃社會得到了暫時的安定,吐蕃的經濟、文化又有了一定的發展。另一方面,對唐蕃雙方人民而言,會盟反映了他們想望結束戰爭的共同願望,符合他們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間,吐蕃與唐朝共會盟8次,此次會盟是第8次,即最後一次會盟,史稱“長慶會盟”,亦稱“甥舅和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