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生母 曹叡怎麼讀

本文已影響2.29W人 

魏明帝(204-239年1月22日),即曹叡(或稱曹睿),字元仲。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爲文昭甄皇后,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

 生平

立儲太子

曹叡從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愛,常令他在左右。曹叡年幼聰慧,曹操曾驚異地說:“我基於你可以有三世之業了。”在朝會宴席上,也經常叫他與侍中近臣並列。曹叡好學多識,特別留意法理。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魏王后封曹叡爲武德侯。同年十月曹丕稱帝,次年封曹叡齊公,再次年封平原王。

由於曹叡生母甄夫人得罪了曹丕被殺,曹丕懷疑曹叡心懷不滿,因此始終沒有立爲太子,有一段時間甚至打算立徐姬之子曹禮作爲太子。直到曹丕病重將死,曹叡才被立爲太子。

野史《魏末傳》記載,曹叡小時候曾經跟從曹丕狩獵,見到母子兩鹿。曹丕射殺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殺子鹿,曹叡不從,並且說:“您已經殺掉了母鹿,我實在不忍心再殺掉它的孩子。”說完哭泣不已。曹丕於是放下了弓箭,因爲此事十分讚許曹叡,並且立其爲太子的心意已經確定。

曹叡生母 曹叡怎麼讀

  曹叡

 登基帝位

魏明帝登基後首先必須對抗內外敵人的攻擊,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227年孟達反,到234年爲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234年孫權攻合肥。魏明帝成功擊敗孫權、諸葛亮等等這些內外戰爭。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等名將與諸葛亮作戰。235年諸葛亮死後,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魏明帝開始在洛陽大建宮殿,常用人力物力,大臣楊阜、高堂隆等對此一再勸練,明帝雖多未採納,但也頗有氣度的不因此問罪。同年,他將他的養子曹芳封爲齊王。237年遼東公孫淵反魏,自立爲燕王。此年,魏明帝令司馬懿攻遼東,司馬懿遂帶兵四萬,和夏侯霸等人出征遼東,大破燕軍,殺公孫淵,成功收復遼東。

 託孤重臣

從238年冬開始,魏明帝的健康開始惡化。239年初,魏明帝病重,曹叡本意讓燕王曹宇爲大將軍,夏侯獻、曹爽、曹肇、秦朗共同輔政,但曹宇一直不接受。於是曹叡單獨召見劉放、孫資到其牀邊問話,問道“燕王爲何一直不接受大將軍的安排?”劉放和孫資回答:“燕王實在是自己知道不堪大任所以推辭”,曹叡又問:“曹爽可以代曹宇爲大將軍麼?”劉放和孫資表示贊同,同時又多次強調應該迅速召見太尉司馬懿來輔助朝綱,曹叡答應並令劉放起詔書。劉放、孫資退下之後,曹叡的想法突然改變,宣詔讓司馬懿不要入宮,過一段時間曹叡見到劉放、孫資說:“我同意召見司馬懿,但是曹肇等人卻讓我不要這樣做,差點壞了我的大事!”於是再次起草詔書,命曹爽、劉放、孫資一同接受詔令,同時免去曹宇、曹獻、曹肇、秦朗等人的官職。

景初三年(239)正月初一,司馬懿率師從遼東回到河內郡駐紮。明帝傳令把他急招入臥室,拉着他的手囑咐說:“終於等到你來,現在把後事託付給您,和大將軍曹爽共佐曹芳。我在死前能見到你,也沒什麼遺憾的了。” 又把齊王曹芳和秦王招來,囑託宣王照顧。當天,明帝駕崩於洛陽宮嘉福殿,年僅三十五歲 。《三國志》載魏明帝逝世於嘉福殿,《魏書》載他殯於九龍前殿。正月廿七癸丑日(2月17日),葬高平陵。

爲政舉措

政治

獨攬大權

曹叡處事沉着、剛毅,明識善斷,深諳制衡之道,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幾個輔政大臣形同虛設。藉由戰事多次將曹休、曹真與司馬懿調往邊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時間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對中央朝政的影響力。而曹休與曹真也在頻繁的戰事調度中於太和二年和太和五年相繼去世。四位輔政大臣僅剩陳羣一人未出都城,但並未掌握軍權,因而對明帝的權力影響有限。通過以上策略,明帝巧妙地將四位輔政大臣中實力最強的三人調離中央,成功收攬權柄掌握大權。

在此之後,魏明帝一直牢牢掌握魏國最高權力,在內外戰爭與政策改革上始終是最高決策人,詔令能夠有效實行;在其一朝也未出現足以威脅皇權的權臣;甚至一些遭到羣臣反對的決策也能獨斷專行。如前文提及的明帝女兒淑夭折,明帝欲親自送靈,在司空陳羣以及諸位大臣的反對與勸諫下,明帝不予理會依然堅持己見。

 整理法律

魏明帝注重法理。他詔令設置律博士,改革漢法,制訂新律。又下令刪簡死刑條款,減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財贖罪;減鞭杖之刑,以免苦打成招。魏明帝處理政事曠達嚴謹,善於納諫,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上書他皆一一過目,毫無倦意。

營造宮室

魏明帝喜好營建宮室,太和六年“九月,行幸摩陂,治許昌宮,起景福、承光殿。” 同時即位後不久就有司徒王朗因“是時方營修宮室”上書認爲“今當建始之前足用列朝會,崇華之後足用序內官,華林、天淵足用展遊宴,若且先成閶闔之象魏,使足用列遠人之朝貢者,脩城池,使足用絕逾越,成國險,其餘一切,且須豐年。” 但此時明帝尚能聽從,自青龍三年之後,魏明帝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自三公起朝中大臣幾乎都曾上書予以勸諫,史載“直臣楊阜、高堂隆等各數切諫,” 但明帝都不予理會。

 宗室政策

明則基本繼承了文帝延續下的宗室政策,較爲嚴苛,削弱宗室加強中央集權。明帝對文帝時期過分嚴苛的宗室政策有更改之意,太和五年,曹植上書陳述禁錮宗室過嚴的弊端,明帝有所觸動,回覆中言明:“夫明貴賤,崇親親,禮賢良,順少長,國之綱紀,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矯枉過正,下吏懼譴,以至於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訴。”大臣楊阜亦上書陳九族之義,明帝也下詔予以贊同。在太和六年下詔稱:“古之帝王,封建諸侯,所以籓屏王室也。詩不云乎,‘懷德維寧,宗子維城’。秦、漢繼周,或強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創業,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定製,非所以永爲後法也。其改封諸侯王,皆以郡爲國。”將諸侯王領地由縣改爲郡,透露出想要建立成體系且穩定宗室政策的想法,併爲此做出了一些努力。

主要改變諸侯王不得進京的情況,在太和五年下詔 “古者諸侯朝聘,所以敦睦親親協和萬國也。先帝著令,不欲使諸王在京都者,謂幼主在位,母后攝政,防微以漸,關諸盛衰也。朕惟不見諸王十有二載,悠悠之懷,能不興思!其令諸王及宗室公侯各將適子一人朝。後有少主、母后在宮者,自如先帝令,申明著於令。” 允許諸侯王進京朝見,據記載此後包括曹植在內的多名諸侯王(中山恭王袞,楚王彪等)都曾進京,燕王曹宇甚至兩度應徵入朝,參與朝政。

軍事

明帝在位期間,對外戰事頻頻勝利。在他登基不久,就遇到內外敵人的攻擊,黃初七年(226年)八月孫權攻江夏、襄陽,太和元年(227年)孟達反叛,太和五年(231年),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到青龍二年(234年)爲止諸葛亮五次進攻曹魏,234年孫權攻合肥。魏明帝成功地抵禦了這些內外戰爭。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等名將與諸葛亮作戰。235年諸葛亮死後,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同年,軻比能被曹叡派遣出的刺客所刺殺,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景初元年(237年),遼東公孫淵反魏,自立爲燕王。此年,曹叡令司馬懿攻遼東,司馬懿遂帶兵四萬,和牛金、胡遵等出征遼東,大破燕軍,殺公孫淵,成功收復遼東。

文學成就

機構

曹叡還用心制詩度曲。他徵召文士置於崇文觀,鼓勵其文學創作。曹叡能詩文,善樂府,與其祖父曹操、父曹丕並稱魏之“三祖”。

如此,曹叡則把對文學之士的重視與管理由以前鬆散的重用和安排,轉化爲制度性的政策來固定下來,並且成立了固定的機構。漢末鴻都門學的設立旨在選拔政府人才,而非選拔文學人才,更非是文學機構。鄴下時期,雖說有曹丕領導下的文學諸子名爲鄴下文人集團,但彼此只是在宴饗聚會中進行文學唱和與交流而已,王粲、陳琳、阮瑀等人或在丞相府任丞相掾等職,或在曹丕兄弟身邊任文學等職務。他們這個文學集團的結構是鬆散的,是沒有政府認可的。而真正地爲“善屬文者”而設置的官方機構,崇文觀當爲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士組織。這不能不說是在文學走向政治,並且成爲政府機構道路上的重要一步。這恐怕也是曹叡對文學的政治作用,對文學家的政治影響所作出的最爲積極的響應。就此點而言,曹叡與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提及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文學認識是一致的。曹叡在曹丕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文士羣體納入官方的管理之下。崇文觀的設立,聚集了大量善屬文者。曹叡時代活躍於文壇的人物主要有:何晏、劉邵、衛凱、蘇林、韋誕、何禎、繆襲、卞蘭、應璩、杜摯、夏侯惠、孫該、李康、左延年、蔣濟、桓範、毌丘儉等人。

在文學史上,崇文觀文學雖然沒有鄴下文人集團創作的貢獻大,也沒有鄴下文人集團的赫赫聲名,但其在文學制度發展史上的地位卻是不容小覷的。崇文觀的設立,毫無疑問聚集了當時最爲廣泛的文學之士。同時也必然爲正始文學的來臨打下了文學的儲備和基礎,如阮籍等人的就是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成長起來。其文學成就現在雖然有埋沒的現實,但其當時的影響確是不可抹殺的。崇文觀的設置是繼漢靈帝鴻都門學制度之後,文學之士的又一個機遇。也可以說是對鴻都門學以“辭賦”取士方式的沿襲和發展,影響着隋唐以後實行的科舉制等。唐弘文館的設立也均有沿襲崇文觀的影子。這不能不說是曹叡對中國文學的一個巨大貢獻。

詩歌

內容分類

鍾嶸把曹叡列爲下品,稱之爲“叡不如丕,亦稱三祖”。後世之論曹叡者多不出此論評。之所以得出這樣的評論,是在曹操、曹丕、曹叡三祖詩歌成就的比較基礎上而得出的結論。曹叡時期的文學開始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他的樂府詩篇。曹叡現存的詩歌均爲樂府詩,其中最具代表性當屬那些哀怨之作了。曹叡的怨憤詩與曹植後期的作品頗有共同之處,都以抒發憂思怨憤爲主。曹叡怨憤詩亦當結合其身世來讀,他的很多怨婦詩是爲他生母而作。曹叡的樂府詩就其內容來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類是“賦詩以詠懷”的詠志詩。曹叡的詠志抒懷詩歌內容很豐富,有表達自己“立功揚名”的願望,有表述自己對先祖功業的嚮往,還有一些表現軍旅感慨的詩篇也包括在內。這類作品有《月重輪行》、《善哉行》《月重輪行》、《苦寒行》《棹歌行》爲代表。曹叡是一位有着政治理想和追求的君王,他和他的父祖一樣也有着強烈的立名“不朽”的觀念。如《入賈逵祠詔》。曹叡的政治抒懷詩表現在自己對“立功揚名”的理想的抒發。如《月重輪行》,詩曰:“天地無窮,人命有終。立功揚名,行之在躬。聖賢度量,得爲道中。”

第二類是詠物爲切入的詠懷詩。曹叡的詠懷一般以詠物爲切入點,來借物抒懷以實現自己“賦詩以寫懷”的目的。如《短歌行》、《長歌行》、《種瓜篇》、《猛虎行》等作。

 藝術手法

首先,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曹叡的詩歌作品非常注重對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曹叡的詩篇鋪陳的現象也很明顯。如《善哉行》寫軍隊則言“桓桓猛毅,如羆、如虎。發炮若雷,吐氣如雨。旄旌指麾,進退應矩。百馬齊轡,御由造父。休休六軍,鹹同斯武。兼塗星邁,亮茲行阻。”通過這種敷陳的方式來表現軍人的猛毅,氣勢的壯大,軍陣的嚴整、進退的一致等方面體現出的的戰鬥力。《苦寒行》則通過營建城防、文治武功、德澤四海、命不享四海等四個方面來回憶曹操的豐富人生及成就。

其次,“以情緯文”的文風而構成“一往情深”的抒情。曹叡本身是個沉默寡言的人,這或許與他患有口吃有關,同時也由於母親的被殺形成了他比較內斂的性格特點。但他自由廣泛涉獵經書文獻的功底,使他有着紮實的文學功底。他的作品大多具有濃郁的抒情,正如清人陳祚明所評:“明帝詩雖不多,當其一往情深,克肖乃父,如閒夜明月。長笛清亮,抑揚轉咽,聞者自悲。”

第三,曹叡的詩篇具有明顯的模仿痕跡。詩歌作品間的相互模仿在漢末曹魏時代成爲文壇的一股潮流。曹植與王粲等諸子間的作品多有模仿之作,或同題共詠之作。模仿亦是一種學習與發展。曹叡作品中的模仿痕跡較他人而言更爲明顯。其中有對詩歌意境、結構上的模仿,如《昭昭素月明》取意於《明月何皎皎》。

軼事

魏明帝曾經下令由盧毓來推舉官吏,並要求不要只看候選人的名氣,而要看他們的品行與能力。明帝表示,名氣就像是圖畫的餅一樣,根本無用,無法充飢。這就是“畫餅充飢”的典故。

評價

陳壽:“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於時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第三》)

孫盛:“魏明帝天資秀出,立發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斷。初,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而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也。然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悲夫!”

劉曄:“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世說新語》)

陸遜:“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鍾會:“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三國志·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閻纘:“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廢爲平原侯,爲置家臣庶子,師友文學,皆取正人,共相匡矯。兢兢慎罰,事父以孝,父沒,事母以謹,聞於天下,於今稱之。”(《上書理湣懷太子(司馬遹)之冤》)

王沈:“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魏書》)

裴松之:“魏明帝一時明主。”

司馬光:“漢主壽常慕漢武,魏明之爲人。”(《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六》)“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簡功能,屏絕浮僞。行師動衆,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性特強識,雖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跡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經耳目,終不遺忘。”(《資治通鑑·卷第七十四》)

郭威:“漢高祖爲義帝發喪,魏明帝正禪陵尊號,一時達禮,千古所稱。”(《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三》)

胡應麟:“詩未有三世傳者,既傳而且煊赫,僅曹氏操、丕、睿耳。”(《詩藪》)

蔡東藩:“曹叡奢淫無度,違理蔑倫,種種荒謬,俱足亡國,而反得平定遼東,擒斬公孫淵父子,是所謂天奪之鑑,而益其疾也。”(《後漢演義》)

馬植傑:“綜觀曹叡之行事,優缺點各佔一半,其優點是善爲軍計、明察斷獄、比較能客人直諫。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殺諫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見的,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點是奢淫過度,還有一個重要的失誤,則在確定繼承人和輔政大臣方面。”(《魏的政治與司馬氏專政》)

家庭

父母

曹丕,諡文皇帝

甄夫人,諡文昭皇后

后妃

明悼皇后,毛氏

明元皇后,郭氏

虞妃

張才人,曹叡死後,才人張氏、何氏等被張當獻於曹爽。曹爽亦曾私取曹睿的才人七八人爲樂伎,僞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臺,使婕妤教習爲伎 。

何才人

 兒子

曹冏,226年立爲清河王,同年去世。

曹穆,228年立爲繁陽王,229年去世。

曹殷,231年出生,232年去世。

養子

曹詢,235年立爲秦王,244年去世。

曹芳,任城王曹楷之子。235年立爲齊王,後任皇帝。

曹髦,曹叡弟曹霖子,曹芳被廢后過繼給曹叡並立爲皇帝,後被弒並追廢。

曹奐,曹叡叔叔燕王曹宇之子,曹髦死後入繼大宗繼承皇位

女兒

曹淑(? - 232年),232年去世,追諡平原懿公主。

齊長公主(? - ?),先後嫁予中書令李豐之子李韜和中書侍郎任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