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是什麼意思 年號始於哪個皇帝

本文已影響1.06W人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也可以理解爲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爲建元,此後形成制度。

年號制度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爲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號爲“令和”。

中國年號

年號是什麼意思 年號始於哪個皇帝

  漢武帝是首個使用年號的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爲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爲“建元”。《漢書》上記載說,前122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羣臣認爲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爲“元狩”,稱該年爲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羣臣又認爲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爲“元鼎”,稱那年爲元鼎元年。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爲“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首實行改元(改稱元年)者爲漢文帝,但未取年號。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辛德勇《改訂西漢新莽紀年表》以爲,太初改元之初可能還沒使用年號紀年,而是在五月與改正朔、易服色的改制措施同時實行。

 改元

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的年號也可以有多個。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乾化”年號、後晉的“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明朝以後採用一世一元制,扣除復辟政變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等。

 年號的使用

年號被認爲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爲“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爲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國家分裂時期。如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另外朝鮮、琉球爲中國藩屬時,亦用中國帝王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中國古代歷史上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例如後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爲開運元年。3年後,後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複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爲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

有些年號是根據兩個前代年號合併而成,如貞元取自貞觀開元,隆興取自建隆紹興,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紹熙取自紹興淳熙,慶元取法慶曆元祐、開禧取自開寶天禧等。

 年號的廢止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國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使用公元紀年。

朝鮮年號

新羅國君主新羅法興王使用的年號建元(건원)爲朝鮮半島歷史上首個年號,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一樣(漢朝漢武帝的建元)。但相比日本和越南兩國,朝鮮半島自創的年號比較少,主要是因爲朝鮮自新羅真德王四年(650年)至大韓帝國成立(1897年)之間的一千二百餘年內,都是中國的附屬國,採用的是中國年號。

日本年號

孝德天皇接觸唐朝之後,開始效仿中國,於646年使用年號。大寶元年(701年)開始正式使用年號,直到今日。

另外日本天皇的年號的特色之一就是部分的單一年號可跨越前後兩名在位天皇。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跟明朝以前一樣,一位天皇可有多個年號,而在明治維新後就跟明清時代的君主一樣,一位天皇一個年號。

越南年號

越南丁部領於968年建立丁朝,970年開始建元太平,直到1945年阮朝滅亡,廢止保大年號。

發展歷程

產生

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君即位時爲了區別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計算在位年數之制。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爲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爲“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羣臣認爲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爲“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爲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羣臣又認爲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爲“元鼎”,稱那年爲元鼎元年。

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爲“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

 廢除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僞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爲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爲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爲清末的“宣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使用西方公元紀年。而也有少數人提出爲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豐富世界紀年文化多樣性,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恢復年號的建議。

年號,作爲五千年的中華帝國時代中國皇帝的專有產物,伴隨着現今文明社會,早已成爲歷史,但年號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是中國歷史中的精神文化遺產。

使用規則

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的年號也可以有多個。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乾化”年號、後晉的“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明朝以後採用一世一元制,扣除復辟政變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洪武皇帝、康熙皇帝等。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例如後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爲開運元年。3年後,後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複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爲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

在中國歷史上的一些藩屬國,通常會延用天朝年號,如朝鮮、琉球爲中國藩屬時,亦用中國帝王年號,是一種對天朝效忠的表現。以古代朝鮮爲例,明朝亡之後,除與清朝文書往來,內部官方文書俱用明朝年號,改用中國干支或國王在位紀元,至於民間仍有堅持採用崇禎年號者,甚有直到崇禎三百餘年者,與鄭氏一直採用明朝永歷年號,極爲相似。

年號被認爲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爲“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爲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年號的字數一般爲兩字。有少數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的“萬歲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中國歷史上的年號,據統計數目在數百以上。梁啓超的統計是316個;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歷史紀年表》的統計是500多個。

歷代年號命名就像人起名字一樣,追求好的寓意。以皇太極爲例,1626年即汗位,年號“天聰”,意“得上天之智慧輔助”。1636年改國號“金”爲“清”,稱皇帝,改元“崇德”。“崇德”即“崇尚德化”,指皇太極在“國立之初,崇尚德化”,除了良好寓意,也是他當時政治理念的反映。起名因人而異,同理年號因朝代和帝王而異。

有些年號是根據兩個前代年號合併而成,如貞元取自貞觀開元,隆興取自建隆紹興,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紹熙取自紹興淳熙,慶元取法慶曆元祐、開禧取自開寶天禧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