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用不用蒯通之計,韓信都難逃一死,爲什麼這麼說呢?

本文已影響1.46W人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被劉邦評價爲麾下三位人傑之一,後世以此稱之“漢初三傑”,古代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奉爲“兵仙”。在楚漢之戰中,被封爲齊王,一度能與項羽、劉邦爭鋒。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呂后與蕭何定計,將韓信斬於長樂宮鍾室,臨斬,韓信說道:“我後悔不聽蒯通之計,死於女人之手,難道是天意嗎?”

韓信若聽蒯通之計,他真的能夠免於敗亡嗎?韓信顯然這麼認爲的,很多人也持類似觀點。然而,我的觀點是,韓信不管用不用蒯通之計,他都難逃一死。爲何這麼說呢?

不管用不用蒯通之計,韓信都難逃一死,爲什麼這麼說呢?

沛公殆天授

當初,張良打算投奔景駒,道遇劉邦,二人進行了一番簡單的交流,張良立刻意識到劉邦非凡夫俗子,一定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感嘆地說道:“沛公殆天授。”

張良是何等的精明,八百年一遇的人才,他的判斷錯不了,劉邦必定是真龍天子,這是毋庸置疑。

劉邦有天子之相,上天早有徵兆。當初劉邦爲泗水亭長之時,和人飲酒,醉臥,有人發現劉邦頭頂有龍在盤旋,大家都很好奇。爲此,店家到了年末,免除他所欠的酒錢。

還有一次,高祖負責押送一批人去酈山服徭役,道遇白蛇擋道,大家都很害怕,劉邦趁着酒勁將白蛇斬殺。不久,一個老婦女哭着對劉邦說,那蛇是她的兒子,白帝子,化爲蛇,爲赤帝子所殺。

有人可能認爲這是後人杜撰,不可信,然而,這是《史記》上記載,多多少少反映了當時的一種社會訴求,因爲秦無道,天下大亂,人們期望明主再現,結束天下亂局。

劉邦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真龍天子,儘管那時他還只是一個黑社會的小頭目。

沛縣城的老百姓響應陳王的起義,他們一起密謀殺掉了沛令,劉邦當仁不讓地被立爲沛公,這是沛地老百姓對他的一種信任。

同爲混混的韓信有人擁護他嗎?好像沒有,我們看到的是他被洗衣服的老婦取笑,遭淮陰惡少的胯下之辱,遭項羽棄用,投奔劉邦,差點被斬,要不是蕭何慧眼識才,韓信將泯然於衆人矣。可見韓信和劉邦比起來,差距那不是一點點。

當初劉邦入關中,范增讓人望劉備之貌,頭頂有龍虎之氣,成五采,乃天子之氣。要知道,范增是天下第一謀士,他老早就斷定,劉邦將成爲未來的天子,此時不除,必將留下後患。

天下的聰明人都認準劉邦有天子氣,這可不是空口說白話,一定是劉邦具備成爲天子的某些素質和能力,能讓智者一眼識破。

至於韓信,在遇到劉邦之前,一直是一個屌絲,甚至連飯都吃不飽,更不要談有王者之氣。至於他後來被立爲齊王、楚王、淮陰侯,那都是拜劉邦所賜。

劉邦入關之後,與秦民約法三章,沒有搶奪財物,也沒有臨幸婦女,秦人大喜,爭相獻給牛羊酒食,唯恐沛公不爲秦王。劉邦從一開始就懂得收攏人心,樹立長者形象。

劉邦生來就有帝王相,是真龍天子,很多人堅信不疑,因此,蕭何、曹參等人共立劉邦爲沛公,願意追隨他;張良道遇劉邦,決定依附於他;陳平仗劍獨身一人亡楚歸漢,投奔他……。

這其實是一種心裏預期,就象我們買股票,一定買進潛力股,才能賺得盆滿鉢滿。韓信能被衆人擁護嗎?翻篇史書,也沒看出他有真龍天子的半點跡象。

因此,劉邦得天下,這是上天的旨意。

不管用不用蒯通之計,韓信都難逃一死,爲什麼這麼說呢? 第2張

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

有一次,劉邦問韓信:“我能帶兵多少?”韓信說:“陛下最多隻能帶兵十萬,”劉邦又問:“那你能帶多少?”韓信說:“臣多多益善。”劉邦笑着反問道:“多多益善,爲何被我所擒?”韓信回答說“陛下不會帶兵,卻會指揮將軍。”

其實這一段話已經點出了問題的關鍵,因爲韓信只會帶兵打仗,卻不具備一項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指揮將軍。

只有王者才能指揮將軍,項羽不是王者,所以他的人才紛紛流失,幾乎沒幾個人願意爲他賣命,僅有的一個謀士范增,還被他逼死,他若不亡,天理何在?

韓信是王者嗎?顯然不是,有人說張耳、灌嬰、曹參曾爲他效命?拜託,那些都是劉邦安排給他的副手。他還有拿得出手的將軍?史書上沒記載。

劉邦善將將,說通俗一點就是御人術,只有王者才擁有,他們能夠控制朝政,平衡朝中局勢,玩弄大臣於股掌之間。劉邦與韓信過招,韓信幾乎毫無反擊之力,劉邦的政治智慧是韓信無法相比的。

韓信破趙之後,居功自傲,劉邦立張耳爲趙王,韓信什麼也沒撈到,被劉邦下令立刻帶兵攻打齊國,韓信敢說一個不字嗎?

漢王深夜與滕公東渡河,來到韓信軍中,奪了韓信的帥印,控制了他的軍隊,韓信如同一隻待宰的羔羊。

垓下之戰後,劉邦廢黜了韓信的齊王,貶爲楚王,韓信敢吭一聲?

劉邦僞遊雲夢,韓信只得乖乖前去面聖,竟被武士所縛,韓信只能哀呼 “狡兔死,良狗烹”。又被貶爲淮陰侯,韓信又能說什麼?

自始自終,韓信都被劉邦玩弄於股掌之間,爲何出現這樣的結果,因爲那是君王對臣子的一種霸氣的應對,自古以來就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劉邦與韓信都默認這種不對等的關係。

不管用不用蒯通之計,韓信都難逃一死,爲什麼這麼說呢? 第3張

因此,在武涉和蒯通勸說齊王韓信造反,韓信卻說:“漢王拜我爲將軍,派給我數萬人馬,給我衣穿,送我吃的,我纔有了今天,劉邦如此信任我,我背之不祥,雖死無憾。”

由此可見,韓信是無法擺脫爲人臣子的現實,這種不平等不會輕易消失,哪怕韓信果真稱了王,與劉邦分庭抗禮,他也無法平視劉邦,因爲那種人格的自我矮化已深入韓信的骨髓。

政治上的幼稚

韓信和蕭何、曹參相比,他只是空將而來的高管,劉邦多疑,要不是蕭何的力薦,劉邦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拜韓信爲大將,從一開始,他們之間缺乏互信。

可是韓信偏偏是一個性格張揚的人,說話做事非常高調,卻又不屑於找劉邦談談心,嘮嘮嗑,君臣之間各忙各的,導致不信任感越來越嚴重。

當韓信破趙之後,劉邦潛入韓信軍營,奪了他的帥印,控制了他的軍隊。本來派一個使者就可以傳達的事,劉邦卻以這樣的方式來處理,可見君臣之間完全沒有信任。

當韓信破齊之後,要求劉邦封他做齊王。劉邦此時正被項羽追着打,指望着韓信來救他,韓信卻來要官,這是要造反嗎?

還有更過分的,當劉邦與項羽垓下對決之時,韓信卻先跟劉邦談條件,條件沒談好,拒絕出兵,這是赤裸裸的要挾?

不管用不用蒯通之計,韓信都難逃一死,爲什麼這麼說呢? 第4張

君臣之間還哪裏有信用可講,成了赤裸裸的交易,韓信雖然厥功至偉,他以此爲籌碼向劉邦邀功,一次次逼迫劉邦就範,市井之氣未脫,哪有一點王者的氣度。

天下已定,劉邦希望各位有功之臣交出權力,回封地養老。張良很識趣,趕緊歸隱山林,尋找他的師父黃石公修仙問道去了,蕭何也趕緊夾起尾巴做人,再也不敢出風頭。

唯有韓信,不知進退,常懷怨恨之心,從齊王貶爲楚王,最後貶爲淮陰侯,他從不反思爲什麼會這樣,內心只覺得劉邦虧待了他。

韓信吊兒郎當,常常稱病不朝,在朝中還擺架子,不願與周勃、灌嬰等大臣爲伍,顯得他高人一等似的。

這一切,劉邦都沒有跟他計較,畢竟,劉邦是一位長者,他從沒有除掉韓信的打算,真正想要殺韓信的卻是呂后,可是韓信沒有看出來,繼續在作死的路上前進。

有一次,韓信路過樊噲的府第,樊噲對他跪拜送迎,韓信卻陰陽怪氣的說,只有樊噲才配做他的朋友。他難道不知道樊噲是呂后的盟友嗎?對人如此無禮,難怪遭人忌恨。

這不不算,韓信鼓動陳豨謀反,不久,陳豨果反,劉邦親自去討伐,韓信卻稱病不從。呂后趁機和蕭何定計,將韓信斬於長樂宮鍾室。

韓信到死也沒明白,他是如何失敗的,還說中了女人的詭計,歸咎於天意,在政治上幼稚到何種程度。

不管用不用蒯通之計,韓信都難逃一死,爲什麼這麼說呢? 第5張

總結:

至於蒯通給韓信出的計謀,簡直不值一駁,韓信若聽從,也必將死路一條,爲何?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劉邦文有張良、陳平等頂尖謀士爲他獻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張良這樣的謀士所起到的作用,無異於千軍萬馬,他們是劉邦集團的戰略決策中樞,往往能夠起到轉危爲安,扭轉乾坤的作用。

而韓信集團又有誰呢?可能他會重用蒯通,但蒯通只是一個不入流的謀士,只會給韓信出餿主意,根本不是張良、陳平的對手

最重要的是劉邦還有一個蕭何,蕭何的作用太重要了,鎮國家,撫百姓,糧餉供應不絕,打仗其實資源消耗戰。爲何劉邦屢次項羽打敗,卻始終能夠捲土重來呢,那是因爲蕭何給劉邦提供源源不斷的補給。

韓信只是一介武夫,他有劉邦這種統籌全局的能力嗎,我看未必,可能幾場消耗戰之後,糧草供應不上了,最後兵敗於山倒。

還有人也許會說,韓信能夠帶兵打仗,戰必勝,攻必取。那又如何呢,項羽不也追着劉邦打,最後一場垓下之戰,項羽就輸個精光,韓信的下場也就是項羽2.0版。

泰森的拳擊無敵於天下,但他打贏了對手就能當美國總統嗎?如果要論會打仗,伍子胥、白起、李牧、蒙恬誰比韓信差,爲何帝王說要殺,哪個不是引頸待誅,誰敢起來反抗?

至於蒯通所說的,劉邦、項羽兩利俱存,叄分天下,那就更加無稽之談。韓信果真據強齊,從燕、趙,出擊劉邦的後方,也頂多會暫時贏得幾場局部戰爭,一旦進入消耗戰,他的頹勢一定會顯現,劉邦只需要一場會戰,會讓他輸個精光。

最後的話:韓信若能像張良一樣,功成之後交出兵權,隱居山林,從此不再過問政事。或者學陳平一樣,夾着尾巴做人,學會隱忍,委曲求全,或能苟全性命。性格決定命運,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於人,韓信的敗亡命中註定。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