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漢人才凋零的時候,廖立爲什麼卻遭到了流放?

本文已影響1.42W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諸葛亮稱讚廖立是“楚之良材”,爲何在北伐前,卻把他流放邊疆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廖立是劉備陣營中有名的人才,早在劉備統治荊州時期,他就投入了劉備的陣營。因爲他的才能出衆,得到了劉備的重用。他先是擔任劉備的從事,後來在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就擔任了長沙太守,諸葛亮曾經評價他是“楚之良材”。但是在劉備去世後,在蜀漢人才凋零的時候,本該大顯身手的廖立,卻遭到了流放。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楚之良材”廖立的戰略眼光。

在諸葛亮鎮守荊州的時候,孫權曾經問諸葛亮,在荊州的士子中誰能夠幫助劉備奪取天下。諸葛亮回答說,龐統和廖立是楚之良材,是當世可以幫助劉備建功立業的人才。那麼,廖立有何才能,能夠得到劉備、諸葛亮的讚賞呢?

諸葛亮把廖立與龐統相提並論,那麼他們的能力就有相同的地方。龐統是劉備軍事上真正的軍師,爲劉備出謀劃策,在戰略和戰術上爲劉備指點迷津。正是他爲劉備制訂了奪取益州爲根本的戰略,並且隨同劉備入川。在奪取益州時,他謀劃了上中下三策。劉備按照龐統的中策用兵,最終奪取了益州。

龐統的才能如此出衆,那麼與之並列的廖立,戰略眼光又如何呢?我們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到,他對蜀漢的政策也有自己的看法。雖然他的看法大多出於找茬,不過從中也能夠讓我們對他的戰略眼光有所認識。

廖立在諸葛亮出兵北伐前,曾經對諸葛亮的手下說過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綜合一下,主要有幾個要點。一是對劉備奪取益州後的戰略提出非議,二是對關羽的用兵方法提出非議,三是對諸葛亮的用人人選提出非議。還有一點,第四點是諸葛亮向劉禪上奏的表章中提到的,對諸葛亮軍隊的非議。這四點,可以看出廖立的才幹水平。

在蜀漢人才凋零的時候,廖立爲什麼卻遭到了流放?

二、廖立的四點非議是否得當。

第一點是廖立對劉備的非議,他認爲劉備在佔領益州後,就不該回援荊州,而是應該趁着曹操還沒有拿下漢中的機會,出兵爭奪漢中。結果由於漢中被曹操佔領,使得劉備爲了益州的安全,被迫與東吳求和,丟失了湘水以東的地盤。

更重要的是,由於劉備主力增援荊州,使得漢中的曹軍深入巴郡,讓益州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多虧有張飛等人的奮戰,才擊退了張郃等人。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劉備出兵爭奪漢中。但是他在奪取漢中前後,並沒有兼顧荊州的局勢。結果劉備雖然出兵奪取了漢中,卻遭受了荊州的慘敗,關羽也被東吳擒殺。隨之上庸也遭到了慘敗,白白丟失了一方土地。

廖立在第一點非議中,主要針對的目標是劉備。而他的非議內容,則是對劉備奪取益州後戰略方針的批評。廖立的思想與龐統相同,那就是以益州爲根本,放棄荊州。但是劉備在佔領益州後,依然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方針行事,並沒有放棄荊州的打算。

這就使得他與孫權的矛盾無可調和,雙方發生了湘水之爭。按照雙方的形勢來說,劉備是不可能爭過孫權的。因爲劉備的主力遠在益州,東吳的主力則就在荊州旁邊。如果東吳要想武力奪取荊州,劉備鞭長莫及,只能望洋興嘆。而且如果孫權與劉備反目,荊州就處於孫權和曹操的夾擊之下,更是凶多吉少。

可是由於劉備、關羽不肯放棄《隆中對》的方針,不願意丟掉荊州的一寸土地,這才讓劉備率領主力馳援荊州。這就造成了益州內部空虛,無力干涉曹操對漢中的進攻,還眼睜睜看着曹軍奪取漢中後,不斷髮動對益州的攻擊。最終無力爭奪荊州的劉備只得與孫權議和,割讓土地,撤回益州。但是由於時機已失,益州的形勢已經變得十分緊張。

更爲嚴重的是,由於死抱着《隆中對》的戰略,劉備在爭奪漢中的時候,對荊州沒有做任何戰略調整。這樣,劉備集團就執行了“兩個拳頭打人”的戰術,一方面劉備在漢中打得十分艱苦,一方面關羽在荊州無所事事。這種戰術直接割裂了益州和荊州的戰術聯繫,造成了後來荊州的慘敗,上庸的覆敗。

在蜀漢人才凋零的時候,廖立爲什麼卻遭到了流放? 第2張

廖立的第二點非議中,針對的對象是關羽。在這一點非議中,他批評了蜀軍執行的戰術。在蜀軍之中,戰術造詣最高的就是關羽。而且在長阪坡之戰後,劉備的步軍遭受了慘重的損失。當時沒有遭到損失的就剩下關羽的部下。以關羽的部下作爲骨幹,劉備重建了自己的軍隊,這使得關羽的影響不可避免的影響了劉備集團的全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關羽的戰術思想就是劉備集團軍隊的靈魂。

廖立批評關羽,實際上就是在批評蜀軍的戰術。他說關羽只是憑藉着自己的勇名,作軍無法,作戰依靠的只是死打硬拼。廖立批評關羽,實際上也是在批評蜀軍。我們如果公平的看待廖立的批評,就會認爲他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劉備起兵於邊境的幷州,他和他的部下十分驍勇善戰。劉備不但擁有關羽、張飛、趙雲這樣的勇將,還擁有一支強悍的騎兵。憑藉着這些精兵強將,劉備開創了自己的事業。但是,劉備集團的軍隊雖然悍勇,卻缺乏運籌帷幄的謀士。這使得劉備的軍隊在作戰中,過多的依靠自己的勇力。

作爲劉備軍隊的靈魂人物,這個矛盾更加顯得突出。關羽能夠單槍匹馬衝入敵陣斬殺顏良,卻不能審時度勢守住荊州。和曹操、孫權計謀的施展,劉備在這方面顯得不足。只是因爲有法正的輔佐,劉備纔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曹操在得知法正輔佐劉備後,就悻悻的說,自己就知道劉備沒有這個本事,肯定是有人教他的。

諸葛亮指揮的蜀軍也有着同樣的弊病。由於沒有出色的謀士,蜀軍很少採取謀略,連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都不得施展,更多采取的作戰方式是與敵人正面硬拼。雖然諸葛亮很好的解決了翻越秦嶺天險,保障後勤供給的困難,可是面對堅守不出的魏軍,諸葛亮也是無可奈何。在他最後一次北伐時,與司馬懿相持百餘日,最終壯志未酬,病逝於五丈原。

廖立第三點非議主要批評諸葛亮的用人政策。諸葛亮對於人才過於求全責備,他的用人政策主要是以德爲先,才幹次之。這在和平年代是正確的用人方針,但是在當時戰爭年代,就要向曹操學習,採取唯纔是舉的方針,這才能保證事業的迅速發展。

諸葛亮的用人政策,使得他用了大批庸人。這些人是諸葛亮眼中的正人君子,但是能力卻十分欠缺。我們看諸葛亮在他的《出師表》中推薦的那些人才,基本上都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有名的業績。而他最依靠的魏延、楊儀,也有着各自的缺陷,在讓諸葛亮在心中對他們十分忌憚。

這使得蜀漢政權人才日益凋零,一羣無所事事的庸才充斥在朝野。諸葛亮一方面事必躬親,一方面要面對無所事事的羣臣。最終他積勞成疾,早早就離開了人世。廖立對於身居高位又無能的臣子的指責,正好說中了蜀漢的要害。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由於人才匱乏,成爲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國家。

廖立非議的最後一點,那就是蜀軍的缺陷。諸葛亮在執政之後,極力擴建軍隊。在他的努力下,蜀漢重新建立了十萬大軍。如果客觀的來說,這支軍隊確實訓練有素,在第一次北伐時表現得“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因此在諸葛亮北伐前,就有人誇讚新建蜀軍兵衆簡練,部伍分明,這卻遭到了廖立的非議。

廖立對蜀軍的表現不屑一顧,是因爲他久經戰陣,從根本上看出了這支軍隊的缺陷。那就是缺乏有作戰經驗的人員做骨幹,缺乏戰爭鍛鍊,真正的戰鬥力不足。其實這一點,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也認識到了。

在蜀漢人才凋零的時候,廖立爲什麼卻遭到了流放? 第3張

他在檢討作戰的經驗教訓中指出,缺乏有作戰能力的軍事骨幹是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加強了軍隊的實戰鍛鍊,在戰爭中去培養軍隊的作戰能力。在經過長期的作戰後,蜀軍在諸葛亮的最後兩次北伐中,已經能夠在戰場上擊敗強悍的曹魏軍隊,逼使他們堅守不戰。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廖立確實擁有一定的能力。他的頭腦和眼光,在蜀漢政權中當屬佼佼者。如果諸葛亮真的能夠像劉備任用龐統那樣去任用他,他的北伐事業的形勢也許會大不相同。可惜的是,在蜀漢需要廖立大顯身手的時候,他卻被流放邊疆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三、廖立的下場是因爲他的咎由自取。

廖立被流放,最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自身的原因。他是屬於那種智商爆表,情商負數的人物。他獲罪的直接原因,是他在諸葛亮北伐前夕,對李郃、蔣琬發表的那通非議。這些言論被李郃、蔣琬報告給諸葛亮之後,讓諸葛亮十分不滿,上奏劉禪將他流放。從整個事件中,我們就能夠看出廖立做事十分出格,他被治罪完全是咎由自取。

諸葛亮對廖立是十分看重的,否則也不會對他有楚之良材的讚譽。在諸葛亮鎮守荊州期間,兩人合作愉快,關係良好。但是在諸葛亮離開荊州後,發生的湘水之爭,讓諸葛亮對廖立的看法有了改變。在那次吳軍偷襲荊州的事件中,廖立面對吳軍毫不抵抗,臨陣脫逃了。不過劉備對逃回的廖立沒有苛責,依然讓他擔任了巴郡太守。

當時的巴郡臨近漢中,是益州北部的門戶。劉備把廖立派往巴郡擔任太守,對他是十分信任的。不過我們知道,曹魏在奪取漢中後,就開始向益州進行侵襲,巴郡是首當其衝的重災區。在這一段時間裏,我們沒有看到廖立有什麼出色的表現,巴郡遭到了嚴重的損失。如果不是張飛趕到擊退了張郃,巴郡的百姓將會被曹軍遷移一空。

經過實戰的考驗,讓劉備、諸葛亮對廖立的纔能有了新的認識。劉備將廖立調回,在自立漢中王時擔任了自己的侍中。在劉禪繼位後,廖立又擔任了長水校尉。可是廖立對此並沒有自知之明,他認爲自己的才名僅次於諸葛亮,給自己的官位太低,便向諸葛亮要求升遷。在遭到諸葛亮的婉言拒絕後,他便牢騷滿腹,成天出言不遜,對蜀漢政權百般指責。

他對李郃、蔣琬發表的那番言論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發表這番言論的動機不對、時機不對、方式也不對,這是他獲罪的根本原因。首先,廖立發表的這些言論,看似涵蓋了蜀漢的各個階層,但是中心的意思就只有一個,那就是貶低別人,藉以擡高自己。他對於諸葛亮北伐前的人事安排不滿,認爲自己應該得到更重要的任用。

這就使得他的所謂的謀劃,變成了對朝廷的誹謗,成爲了爲自己爭名奪利的手段。諸葛亮原本對廖立的品行、作爲有意見,廖立的這種舉動更使得諸葛亮加深了對他的不滿。這不但使得廖立在蜀漢朝廷中更加孤立,也讓諸葛亮對他忍無可忍。

在蜀漢人才凋零的時候,廖立爲什麼卻遭到了流放? 第4張

其次,廖立發表這些言論的時候,是在諸葛亮馬上就要出兵北伐前夕。在這種非常時期,正是大家團結一致,提振士氣的時候。可是廖立散佈的這些言論,完全與形勢需要背道而馳。而且廖立是一個有才名的人,他身居高位,他說出的話造成的危害更大。

團結蜀漢上下,北伐曹魏,實現匡扶漢室的戰略目標,是諸葛亮事業的重中之重。廖立的這些言論,起到了瓦解蜀漢內部團結,牴觸諸葛亮北伐方略的作用。如果諸葛亮領軍北伐,留在後方的廖立更是沒人能夠制約。廖立的言行觸碰了諸葛亮的逆鱗,爲了北伐事業的成功,諸葛亮果斷處理了廖立。

第三,廖立採取的方式也不對。他向諸葛亮要官未遂之後,依然不放棄自己的想法。相反,他還變本加厲地逼迫諸葛亮,想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向李郃、蔣琬發表那些不良言論,無非是想要依靠他們的嘴,把這些話傳到諸葛亮的耳朵裏去。可是,他根本就沒有設身處地地想想諸葛亮的感受。

假如廖立私下裏單獨向諸葛亮說出這些言論,諸葛亮雖然不贊同他的觀點,但是也不會過多的譴責他。可是廖立向李郃、蔣琬說出那些言論,事情的性質就改變了。廖立能夠向李郃、蔣琬說出那些話,自然也會向其他人說出同樣的言論。這樣,廖立就把自己徹底放在了諸葛亮的對立面,諸葛亮自然不能容忍他了。因此,廖立被流放完全是咎由自取。

結語:

廖立是蜀漢政權中有數的人才,由於他年輕有爲,得到了諸葛亮“楚之良材”的讚譽,把他和龐統相提並論。但是,在諸葛亮執政時期,就在他發動北伐之前,卻把廖立流放了。這對於廖立和蜀漢政權來說,都是一場悲劇。但是製造這場悲劇的人正是廖立自己。

廖立被流放完全是咎由自取,他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太低。他根本沒有龐統那種隨機應變,榮辱不驚的姿態,爲了自己的待遇斤斤計較。他爲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攻擊蜀漢政權的方針、政策,攻擊同僚,破壞團結。這一切都與諸葛亮的政策背道而馳。爲了加強蜀漢內部團結,爲了北伐大業的進行,諸葛亮只得將廖立流放邊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