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歷史:王安石變法加重了平民的負擔

本文已影響5.06K人 

 統一天下

宋朝歷史:王安石變法加重了平民的負擔

  參見:陳橋兵變、北宋統一戰爭、杯酒釋兵權、金匱之盟

五代時期,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爲歸德節度使,軍隊駐紮在宋州。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後改爲東京開封府,並設陪都西京。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爲統一全國之步驟。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國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其弟趙光義即位後忙於整頓朝政,統一事業暫告停止。趙光義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爲“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爲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

趙光義穩固統治皇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後再滅亡北漢。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趙光義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遼國,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後來趙光義先後逼死太祖之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又貶黜趙廷美到房州,兩年後趙廷美就死於謫所。趙光義長子趙元佐也因爲同情趙廷美而被廢,另一子趙元僖暴死,最後襄王趙元侃被立爲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駕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爲帝。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恆才順利即位,即宋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趙光義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趙光義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是飛白體,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他的親題。

 步入治世

  參見:雍熙北伐、澶淵之盟、東封西祀、五鬼用事、宋夏戰爭、慶曆新政、重熙增幣

宋真宗上臺後勤政治國,北宋由此進入鹹平之治。雍熙北伐後,遼國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終於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宰相寇準力主抗戰,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開放邊境貿易,雙方爲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爲“澶淵之盟”。後來,寇準漸漸失寵,宋真宗開始信用王欽若。王欽若擅長逢迎,深知趙恆希望營造天下太平的氛圍,於是極力鼓吹宋真宗封禪。王欽若本人也與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聯手,在各地製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宋真宗之意。

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後三次封禪。宋真宗與皇后劉氏無子。一次宋真宗偶爾臨幸劉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結果李氏與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產下一子(趙受益),也就是後來的宋仁宗。後來劉氏與另外一名嬪妃楊氏共同撫養這名孩子。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封泰山、祠后土、祭老子祠之後,於是決定將應天府升格,建爲南京。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爲太子,並改名爲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宋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劉皇后被尊爲皇太后,在趙禎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從此開始了劉太后十六年的垂簾聽政時代。宋仁宗執政早期一直處在劉氏的陰影之下,直到劉氏死後他才得以施展抱負。趙禎皇后雖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別寵愛一名張貴妃。但張氏出身低賤,一直未能成爲皇后。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張氏去世。宋仁宗竟以皇后之禮處理喪事,並追封爲溫成皇后,結果出現的一生一死兩皇后,可謂曠古未見。

西夏李元昊於大慶二年(1038年)稱帝后,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爾後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夥,互相吹捧,是朋黨。由於宋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官僚後來多被貶爲地方官。短暫的慶曆新政就此結束。在邊疆上,宋仁宗任用大將狄青,先後弭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宋仁宗死後,接替即位的是宋英宗。他是宋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之孫。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爲皇太子。宋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後,宋英宗纔開始親政。但是宋英宗親政半個月後就爆發了濮議事件,這場爭論長達十八個月。時間起因是宰相韓琦提請討論關於宋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朝中因此分成兩個派別,一派認爲應稱宋英宗生父濮王爲皇伯,另外一派則認爲應該稱爲皇考。最終曹太后下旨,稱宋英宗之父爲皇考。才平息了這場爭論。但總體來說,宋英宗還是一位有爲的君主。他繼續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膽挖掘新人。宋英宗也非常重視書籍的編修,《資治通鑑》的寫作就是他所提出發起的。

 變法黨爭

  參見:王安石變法、新舊黨爭

宋英宗去世後,他的長子宋神宗趙頊即位。宋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產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西夏又虎視眈眈。宋神宗因此銳意改革,啓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爲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了以司馬光爲首的保守派對新法強烈反彈。加上全國天災不斷,宋神宗的新法實行的決心也有所動搖。熙寧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鄭俠的官員向趙頊上呈一幅流民圖,圖中景象慘不忍睹,宋神宗因此受到極大震撼。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暫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法令。儘管這些法令不久之後得到恢復,但宋神宗與王安石之間已經開始不信任。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後來變法派中的官員呂惠卿肆意妄爲。王安石因此回京復職,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堅決阻撓。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長子去世,王安石藉機堅決求退,宋神宗於十月再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後王安石便不問世事。

儘管後人對熙寧新法的評價非常兩極,但無庸質疑,新法的推行效果遠不如王安石預想。新法的實行雖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耕地面積,但是卻嚴重增加了平民的負擔。熙寧新法在軍事上的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軍隊戰鬥力無明顯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過急,將需要很長時間社會演進才能完成的十餘項改革在短短數年內全盤推行,使變法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而且,新法實施到了後期,條文與執行效果相差越來越大,一些措施從利民變成擾民。新法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也是最後失去民心的原因,變法派中如呂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當有爭議的人物。有的更被視爲小人。對於這次改革,以“大歷史”著稱的史學家黃仁宇評論這次變法:“早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範圍與深度不曾在世界裏其他地方提出。但現代金融是一種無所不至的全能性組織力量,它之統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與它類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禮。”

王安石被罷後,宋神宗繼續改革事業,號爲“元豐改制”。元豐改制雖與熙寧變法並稱爲“熙豐新法”,但改革力度無法同熙寧變法相提並論。伴隨著國力的增強,宋神宗將焦點轉移到外患上。他決心消滅西夏。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宋神宗開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勝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發生政變,宋神宗藉此再次征討西夏。結果卻遭到慘敗。宋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宋神宗立六子趙傭爲太子。而宋神宗頒佈的新法雖然曾短暫被其母高太后廢,但不久又陸續恢復,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時期。宋神宗駕崩後,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對剛即位的宋哲宗趙煦嚴加鉗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馬光爲首的舊黨,並冷落宋哲宗,結果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是爲元祐黨爭。宋哲宗親政後,貶斥舊黨,信用新黨,變法事業因此得到了持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