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爆發瘟疫,在醫療水平有限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防治的?

本文已影響1.46W人 

你們知道在醫療技術相對落後的古代,古人們是如何控制疫情的?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根據《周禮》、《呂氏春秋》和《黃帝內經》等資料記載,古人從先秦時期開始便已經對瘟疫和疫病有了較深的認識,那麼古人又是如何控制疫情的呢?事實上,古人由於醫療水平有限,對於治療各種疫病能力雖然有限,但歷經長期的經驗積累,其實還是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

古人控制疫情的手段,防止擴散是關鍵

不論是瘟疫還是疫病,其最大的顯著特點便是傳播速度快、感染範圍大。因此,在醫療手段相對落後的古代,防止疫情擴散成爲了古人應對疫情的重要手段。

1、隔離。這種方式古已有之,通常做法是將病人集中安置到空置房屋,然後由官府提供醫藥服務。例如根據《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的記載,秦國時期便已經有了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到“癘所”居住的規定,而《漢書·平帝紀》也有載,“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爲置醫藥。”《後漢書·皇甫規傳》則記載,漢軍西征討伐羌人時,“軍中大疫,死者十三四”,於是便將感染官兵統一安置到了“菴廬”中。而到了南北朝之後,隔離已經成爲了官府應對疫情的重要手段,例如南朝齊的“六疾館”、北魏的“別坊”、唐朝的“患坊”、宋代的“病坊”和“安樂坊”、明清時期的“養濟院”,都是在出現公共疫情後建立起來的。

如果爆發瘟疫,在醫療水平有限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防治的?

2、掩埋屍體。由於古代醫療受限,疫情往往導致大量人口死亡,因此及時處理屍體,便也成爲了官府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通常做法是由朝廷或出錢、或出人負責埋葬屍體。例如《全唐文·文宗》中“拯恤疾疫詔”條有載,大和六年(832年)劍南至浙西發生大疫情,唐文宗李昂便曾下令,“有一門盡歿者,官給兇具,隨事瘞藏。”又如《宋史·食貨志上六·振恤》有載,宋仁宗趙禎在京中出現疫情後立即下詔,掩無主屍,賜給棺材,“一棺給錢六百,幼者半之”。再如《明憲宗實錄》中有載,成化七年瘟疫爆發,憲宗皇帝下令,“崇文、宣武、安定、東直、西直、阜城六門城外,各置漏澤園一所,收瘞遺屍”。與國外大量實行火葬不同的是,受傳統文化影響,我國古代通常採用收斂掩埋的方式予以處理。

3、組織官方治療。古人雖然由於醫療手段有限,對於疫情的治療能力不強,但官府對此也並非無動於衷,不過明朝以前大多由官府組織民間郎中進行醫治,直到明朝時期纔開始建立起相對完善的醫療體系。尤其是嘉靖年間以後,一旦疫情爆發,皇帝都會命令太醫院的太醫深入民間問診、施藥(明朝太醫院醫官一般有300多人),而地方上設立的惠民藥局之類的官府醫療機構,也會對百姓進行救治,例如《世宗實錄》有載,嘉靖二十年(1541年)京城暴發“疾癘”,明世宗朱厚熜親自檢驗、製成《濟疫小飲子方》,“頒下所司,遵用濟民”,還命令禮部向民間散發藥方。嘉靖二十四年更是直接“於朝天宮門外施藥”。

4、病人衣物處理。爲了防止疫情擴散,古人對於病人所穿過的衣物,也會進行“消毒”處理,例如明代李時珍生前便提到了用蒸汽消毒的方法,清代賈山亭在《仙方合集·闢瘟諸方》中則提到,“天行時疫傳染,凡患疫之家,將病人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

當然,由於古代科學技術相對落後,人們對於疫病的根源認識有偏差,導致了一些無用功的出現。例如古人相信天人感應,因此瘟疫發生時,朝廷往往會向上天進行禱告,皇帝甚至還要下罪己詔。當然,這種做法雖然對於治療疫病沒有什麼用,但對於安撫民心的作用卻極大。

如果爆發瘟疫,在醫療水平有限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防治的? 第2張

預防爲主、防治結合,古人防疫手段的進步

現存最早、成書於先秦戰國時期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便有“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的記載,意思是說,高明的醫生不會等到疾病爆發再去治療,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便已經開始預防,可見古人對於疾病的預防,還是相當重視的。

1、中醫的發展。古代雖然醫療、醫學水平無法與現代相提並論,但中醫也是在不斷髮展和進步的,古代醫藥學家同樣在不斷研究開創治療各種疫病的藥方,更有不少中醫著作對這些藥方進行了記載,以便於後人對症下藥。例如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便收錄了不少防治疫病的藥方,如“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呼吸道感染及大葉性肺炎;“白虎湯”、“竹葉石膏湯”,治乙型腦炎和流腦;“葛根黃芩黃連湯”,治急性腸炎及細菌性痢疾;“菌陳蒿湯”,治黃疸及傳染性肝炎;“白頭翁湯”,治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等等。

2、防疫習慣養成。早在先秦時期,人們便已經意識到了家禽、牲畜和傳染病的關係,因此開始實行人畜分離,爲牲畜設立單獨的“圈”。此外,古人對於飲用水源的保護也極爲重視,例如爲井加欄、上蓋,以防止蟲、鼠、人掉入,明徐光啓《農政全書》有載“冪(蓋)防耗損,亦防不潔”說的便是這個意思,而在疫病爆發時,也會將藥物直接撒入井中用來防疫。同時,到東漢時,人們便已經養成了不食病死牲畜的習慣,如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二十四》中便有“肉中有如朱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的記載。

如果爆發瘟疫,在醫療水平有限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防治的? 第3張

3、衛生習慣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同樣是防止疫病的重要手段,而古人對此也深以爲然,因此古人對於環境衛生的改善極爲重視,例如城市下水道建設、城市垃圾的處理、居民排泄物的清理等等,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均在進步。而且,很多衛生習慣都被保留在了傳統節日當中,例如臘月祭竈時家家戶戶都會進行“除塵”,來一個徹底大掃除;又如疫病多發集結的端午節,家家戶戶飲灑雄黃酒、艾葉酒、掛菖蒲、焚蒼朮,雄黃、艾葉、菖蒲、蒼朮這些礦物、植物,用來殺菌等等。

在疫病的預防這塊,我國古人可以說走在了世界前列,例如即使到了中世紀,歐洲人的衛生習慣仍然極爲糟糕,尤其是在處理城市垃圾這方面,歐洲的起步可謂相當晚。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