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爲何選擇幫劉邦,而不是自立爲王三分天下?

本文已影響4.87K人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韓信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前206年,項羽和劉邦訂立中分天下的“和約”,以鴻溝爲界,東歸西楚霸王,西歸漢王劉邦。楚漢戰爭的爆發,是因爲張良、陳平認爲“漢有天下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劉邦“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於是一個月後劉邦趁項羽遵守約定向東撤退的時候撕毀條約,反咬一口。項羽本就不是吃素的,你來我往的碰撞中,雙方竟也打了個平局,楚漢戰爭鬧成一個僵持局面,難分伯仲。

當人們一致認爲天下不歸楚必歸漢或者不歸漢必歸楚的時候,另一個強者悄然崛起了,這個強者就是齊王韓信,楚漢相爭的終結者。爲何韓信最後會橫插一腳幫助劉邦而不是鼎足而居三分天下?以下一勺一一分析。

韓信爲何選擇幫劉邦,而不是自立爲王三分天下?

韓信本是劉邦帳下的神將,換句話說就是一枚棋子。一路向北拿下趙國的時候,不費吹灰之力又攻下了齊國七十二城,被封爲齊王。

韓信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不過齊國這塊根基和齊王這個頭銜,來得太不厚道,甚至有辱他“戰神”的名號。

韓信生擒趙王歇拿下趙國之後,並沒有急於求成進軍弱燕、強齊之地,畢竟勞師遠征,兵疲師老,而是原地休息,養精蓄銳,擴軍備戰。另一邊的劉邦正和項羽僵持着希望韓信這支部隊剷除北方之後打破僵局,根本沒時間等韓信厲兵秣馬。於是帶了夏侯嬰一人假扮漢使,趁韓信熟睡狀態奪了他的兵權調兵遣將攻打齊國。

韓信理虧,只能去攻齊。

之所以韓信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齊國七十二城,是因爲高陽酒徒酈食其的存在。酈食其曾經幫助過劉邦滅秦,在韓信之前,這個一介書生,就憑着那三寸不爛之舌,單騎出使齊國,遊說齊王田廣歸順漢王並獲得成功。

這並不是韓信和酈食其兩人謀劃好的,可以說這是歪打誤撞純屬一種巧合。韓信雖負盛名,但並不認識酈食其。韓信大軍兵臨城下之時,齊國壓根沒有任何防備,三下五除二就涼了。拿下齊國後,韓信並沒有趁勢南下合圍項羽,而是“勒索”劉邦要了個齊王的頭銜。

說是勒索,一點也不爲過。劉邦在滎陽被項羽圍困,韓信不出兵解圍就算了,還想着代理齊國。勃然大怒的劉邦還是聽從張良建議,封韓信爲齊王。

屆時,楚王項羽,漢王劉邦,齊王韓信,楚漢爭霸形成了三方實力最雄厚的勢力三分天下。

韓信爲何選擇幫劉邦,而不是自立爲王三分天下? 第2張

後來居上的齊王韓信可有三足鼎立的實力?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得天獨厚,完全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項羽和劉邦的楚漢相爭,僵持已有三年之久,無論是項楚還是劉漢,都是“銳氣挫於險塞,糧食竭於內府”,損兵折將,稍有不慎,一步走錯全盤皆輸。雖然雙方誰也不敢先動,但是依舊是劍拔弩張。此爲天時。

韓信攻下的趙國有五十二城,齊國有七十二城,而且趙國和齊國都屬於黃河流域,資源的富庶不可言喻。西面有太行山爲屏障,南面有黃河爲天塹,進可攻城掠地,退可保甲安民。此爲地利。

韓信本身就是軍事才能卓著的將領,領兵打仗天下無敵。背水一戰攻下趙國後,又收服了一位天才軍事家李左車,麾下的張耳也算得上一將才,而且還有縱橫家蒯通等人相助。此外,從“天下苦秦久矣”到楚漢相爭,連綿不斷的硝煙令天下民不聊生,百姓早就渴望統一得以休養生息。此爲人和。

歷史的角度來看,韓信最後並沒有保持中立,而是選擇助劉邦一臂之力。難道只是因爲韓信當年臣服項羽的時候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而背楚歸漢後,得授上將軍,領兵數十萬馬,言聽計從嗎?

如果只是知恩圖報,或許沒這麼簡單。

韓信爲何選擇幫劉邦,而不是自立爲王三分天下? 第3張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韓信豈能不知自己的威望已經名震天下,如果歸楚則楚人不信,若歸漢則漢人恐慌,只有守中立,才能免去兔死狗烹的結局。

起初韓信也是這麼做的,他既沒有揹負劉漢幫助項羽,也沒有出兵解劉邦之危。

直到劉邦許下諾言:擊敗項羽之後,陳縣以東歸韓信!

而在劉邦許下諾言之時,項羽爲何沒有動作呢?答案是,項羽不是劉邦,他代表的是個人英雄主義,按照酈食其的說法”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雖然有點刻薄,但是項羽一生打了七十餘仗,他已經累了,只求一個精彩而痛快的謝幕!

從“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可以看出韓信是心存善良與知恩圖報的。橫插一腳幫助劉邦而非三足鼎立,在他善良且知恩圖報的前提下,雖帶有一絲的僥倖心理,但根本的緣由,正如項羽那般,韓信是一個帥才,而不是一個帝才,他沒有做帝王的想法,只想演繹一段不平凡的精彩人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