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爲何會迅速滅亡?除了柴榮英年早逝之外,還有別的什麼原因嗎?

本文已影響2.77W人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後周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在五代之中,竊以爲最有希望實現統一大業的,唯後唐與後周。然而,後唐的實力經過李存勖三年的統治,是被活生生作沒的,而後周則是爲另一個王朝作了無私的奉獻。

後周的滅亡相對和平,只是引起幾場零星的叛亂,滅亡前也並未存在衰落與亂象,畢竟距一代英主周世宗的駕崩,還不到一年。

雖然,對於中國歷史而言,統一終究是完成了,但對於後周王朝來說,它終究是滅亡了。那麼,碾壓南唐,硬剛契丹的世宗柴榮,爲何沒能設法穩住兒子的皇位,致使屍骨未寒,就江山易主?

第一個原因,自然是天意。柴榮沒能有預期的六十年壽命,而是在三十九歲英年早逝。而本文着重討論的,是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

一、人丁不旺的皇室

後周皇室存在一個先天的不良因素,就是皇室人丁稀少,皇位繼承存在問題。畢竟,後周皇室在成爲皇室之前,經歷過一場滅頂之災。

後周太祖郭威,之前是後漢的禁軍將領,官至樞密使、天雄軍節度使。但是,高位帶給了他一場災難。後漢高祖劉知遠死後,隱帝劉承祐即位。劉承祐年少,難以駕馭朝廷裏的功臣勳貴,於是,他以大開殺戒來應對。

後周爲何會迅速滅亡?除了柴榮英年早逝之外,還有別的什麼原因嗎?

乾祐三年(950年),郭威感受到了皇帝對其性命的威脅,因此僞造了劉承祐詔書,宣稱後漢朝廷將會清洗所有將領。將領們本就對偏聽偏信、殘忍好殺的皇帝不滿,於是公推郭威爲主。

郭威在得到支持後,打出“清君側”的旗號。不久,後漢朝廷就土崩瓦解,劉承祐死於逃亡途中。但劉承祐在郭威反叛的消息傳來後,命令李業處死了郭威留在汴京的全部家人,老幼無一倖免,郭威內侄柴榮的幾個兒子也在被戮之列。

後周爲何會迅速滅亡?除了柴榮英年早逝之外,還有別的什麼原因嗎? 第2張

這次災難直接導致了三個結果,一是郭威無子,最終由內侄柴榮繼位。二是柴榮失去了年紀較長的兒子,致使柴榮死時只能傳位給年僅八歲的柴宗訓,造成主少國疑的不利局面。

第三,則是柴榮在合法性上受到威脅。郭威無子,妻子柴氏之侄柴榮遂成爲了繼承人。但郭威還有另兩位近親,是他的女婿張永德、外甥李重進。若非郭威本人選擇了柴榮,將他收作義子,張永德、李重進二人與柴榮具有大體相當的即位合法性。

柴榮即位後,本就缺乏可依靠的皇親國戚,而與之關係最近的張永德、李重進也不可信任。柴榮駕崩前,李重進被打發到地方擔任義成軍節度使;憑着“點檢作天子”這一句讖語,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一職被免,趙匡胤取而代之,坐上了這個關鍵的位置。

二、周世宗的失誤

但不論如何,後周的局勢相對是穩定的,假如柴榮安排妥當,後周不至於在他死後半年就宣告結束。

柴榮在即位之初,對軍隊作出了一番改革。在954年與北漢的高平之戰後,後周禁軍的舊有問題完全暴露,於是柴榮處死了臨陣脫逃又囂張跋扈的何徽臨、樊愛能等人,重用能力較強的趙匡胤等底層軍官。至於禁軍,柴榮將之分爲殿前司與侍衛司兩大系統。

後周爲何會迅速滅亡?除了柴榮英年早逝之外,還有別的什麼原因嗎? 第3張

在後周時期,中央禁軍成爲了控制政權的關鍵。經過從後唐到後周幾代皇帝的強化,禁軍的實力已基本碾壓地方藩鎮。而朝中的文臣,由於五代總體尚武,地位不高。又因爲五代更迭頻繁,文臣羣體並不會對皇帝過於忠心,其代表即是長樂老馮道。

用後周滅亡時的情景印證:趙匡胤率兵從陳橋驛回汴梁時,除了韓通曾試圖組織反抗,被王彥升滅門,其餘大臣無人提出異議。宰相王溥、範質束手無策,只是請求趙匡胤善待柴氏便作罷。地方藩鎮之中,只有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曾反叛,旋即被平定。

因此,柴榮臨終時對朝中政治佈局的失誤之處,就在於朝廷中央軍事力量的失衡。

首先,柴榮在臨終前急於進行人事變動。如前所述,高平之戰後禁軍被分爲殿前、侍衛二司,張永德、趙匡胤掌管殿前司,李重進、韓通掌管侍衛司。其中,張永德、李重進與趙匡胤三人地位較高,前二人是皇親國戚、位高權重,後者屬於新晉將領,三人相互牽制。

但在收復燕雲十六州之時,柴榮突然病倒,無奈班師。途中有人掘得木牌,上有“點檢作天子”五字,遂使柴榮對殿前都點檢張永德起了疑心,將他調離。張永德調任地方當節度使去了,李重進又無人制約,於是柴榮保留其職,但也將他打發到藩鎮。

舊有的三方制約體系打破了,柴榮倉促之間構建了一個新三角:新任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以及王溥、範質爲首的文官羣體。

但是,新三角並不穩固。後周尚未完全建立文官政治,文臣難以制約武將。因此,柴榮死後,趙匡胤實則佔絕對優勢。他謊稱契丹來犯,率兵北上又突然回返,文官毫無抵抗之力,只有韓通試圖反抗結果被殺。

後周爲何會迅速滅亡?除了柴榮英年早逝之外,還有別的什麼原因嗎? 第4張

其次,柴榮忽略了培植自己的親信。前面說到,他曾改革禁軍,但其舉措主要集中在打擊元老宿將,並沒有注重拉近與將領的關係。並且,柴榮是一代有爲之君,但性格也急躁嚴苛,難以與人保持親密關係。

另外,柴榮沒有把提拔新人的大權完全掌握在手。他確實提拔了新人,但直正可稱心腹級別的並不多,趙匡胤就是他爲數不多的親信。出於對趙匡胤的信任,柴榮令他全權負責挑選精兵強將組建殿前司,由是,殿前司的新晉將領幾乎都是趙匡胤的親信。

最後,柴榮低估了趙匡胤的能力。柴榮之所以在臨終前以趙匡胤替代張永德,就是由於趙匡胤出身較低,是新提拔的武將,似乎不至於具有龐大的私人勢力。但柴榮小看了趙匡胤的人脈。趙匡胤的親信早已遍佈後周禁軍的殿前、侍衛二司,所謂制約對他已不起作用。

三、結語

後周的滅亡,歸根結底還是因爲缺乏完善的文官政治。周世宗柴榮處於“兵強馬壯者爲天子”的武人政治與“皇帝與士大夫共治”的文官政治的過渡期。天若假年,柴榮或許可以提前結束分裂,建立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柴榮英年早逝,留下孤兒寡母,不論如何,也很難挽救危機中的後周王朝。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