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後清朝爲何迅速滅亡?一個原因無法忽視

本文已影響1.08W人 

歷史的車輪進入20世紀時,大清正遭受一場前所未有的劫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慈禧和光緒帝被迫西逃,按說在這個巨大外力之下,清朝必然是要滅亡了。幸運的是,清朝經過這場變故之後,依然堅挺了十幾年。

  

慈禧死後清朝爲何迅速滅亡?一個原因無法忽視

網絡配圖

   但是重大的隱患開始從內部出現,上層統治階層出現了新老交替的斷層現象,這嚴重影響了清政府權威運作的效能。這種斷層現象在庚子事變不久後開始出現。李鴻章死於1901年,劉坤一死於1902年,榮祿死於1903年,王文韶死於1908年,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慈禧和光緒,他們也先後謝世。

慈禧太后的死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標誌着清政府權力真空的完全形成。不僅如此,繼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能臣袁世凱也被罷黜,當時尚能起到一定緩衝作用的張之洞也死於宣統元年(1909年)。

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是同治中興時代就進入統治集團上層的漢臣,他們爲清王朝效忠數十年,積累了雄厚的政治資源。他們對大清的價值在於:一方面,他們深得慈禧太后的充分信任,忠心耿耿,久經歷練,與滿洲統治者建立了相當牢固的政治合作關係;另一方面,他們又在漢族士紳中享有很高的威信,由於他們的存在,使得這個以滿族爲統治民族的王朝至少在漢族地主階級中享有相當的權威合法性。

此外,像榮祿、端方這樣一些有才能、富有經驗的滿洲官僚,長期以來與漢族士紳建立了相當密切的合作關係,他們與李、劉、張一樣是維繫漢族士紳與滿族統治集團之間聯盟關係的重要紐帶。

隨着這批老一代官僚的相繼去世,調和滿漢之間矛盾的人物就越來越少。這批人離開政治舞臺以後,清王朝的統治階層失去了一批可以對政治勢力進行平衡、並可在日益尖銳的滿漢矛盾方面起到緩衝的中流砥柱。

 

慈禧死後清朝爲何迅速滅亡?一個原因無法忽視 第2張

網絡配圖

    張之洞去世後,孫家鼐、鹿傳霖、戴鴻慈這樣一些富有經驗的慈禧舊臣也都先後去世。不久之後,就連端方這樣相對開明的滿足官員也被攝政王載灃去職。尤其是載灃當政不到兩個月,便罷黜了袁世凱,破壞了慈禧生前安排下來的新一輪滿漢聯盟體系,這在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

不少有識之士指出,慈禧太后之死和袁世凱被迫退出政治舞臺,讓中國出現政治權力上的真空狀態,當時英國駐中國公使認爲袁世凱是中國“唯一的強有力的人”。伊藤博文也在袁世凱去位後評論道:“隨着袁世凱已去,北京政府再也沒有一個性格堅強,並有知識和才能的人。”

所有這一切都說明,清政府在充滿危機和困頓的時期,卻沒有出現突出的領袖人物來應付可能發生的困難、維護滿漢統治集團的聯盟。

  

慈禧死後清朝爲何迅速滅亡?一個原因無法忽視 第3張

網絡配圖

   我們再來看看掌權派載灃集團的情況,那些處在權力核心的,是一些毫無政治經驗的滿族貴族,例如載濤、載洵、載澤等,這些人由於長期生活在王府中,生活歷練匱乏,與漢族士紳接觸很少,一時難以和他們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最爲重要的是,這些滿族親貴們政治經驗還不足以同漢族紳商階層溝通。

我們會發現,大清自上而下,從隆裕太后到宣統,再到攝政王,清一色的新人,以他們的能力,和慈禧相差豈止是幾光年。再者,沒有李鴻章、張之洞、榮祿等一樣的能臣,朝廷如何能控制地方督撫,僅有的一個袁世凱,還遭到打擊報復,人家最後不逼你的宮纔怪。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