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鐘錶才傳入中國 之前的古人又是靠什麼看時間的

本文已影響3.55K人 

對古人看時間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古代人是怎麼看時間的呢?在當代,我們常常強調時間觀念,這是因爲我們有手錶、掛鐘、手機等可以用來隨時看時間設備。那麼在古代,沒有手錶等物,古人是靠什麼來看時間的呢?

明清時期鐘錶才傳入中國 之前的古人又是靠什麼看時間的

鐘鼓樓

大家一定都聽說過“鐘樓”和“鼓樓”這兩個名詞,不少城市裏都有鐘樓和鼓樓,比如北京、西安等。這些鐘鼓樓的樣式基本都差不多,都是整體以磚木結構爲主,坐落在青磚、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樓體爲木質結構。

其實,這些鐘鼓樓就是古代的報時裝置。漢朝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鐘鼓樓報時的制度,只不過當時的鐘鼓樓只設在皇宮裏,爲皇室服務。到了唐朝時期,首都長安也有鐘鼓樓,而且更加講究,早上報時的時候是敲鐘,晚上報時的時候是敲鼓,這便是成語“晨鐘暮鼓”的由來。

我們都知道,古代有宵禁制度,一到晚上就不允許人們再出門逛街了,這一制度在北宋時期才被取消。而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宵禁制度可是一直被嚴格執行的。而爲了讓人們都知道時間,唐朝在長安的主要街道上都設立了街鼓,街鼓跟隨着鐘鼓樓報時,以便全城都能知道宵禁的開始。

明清時期鐘錶才傳入中國 之前的古人又是靠什麼看時間的 第2張

那如果在唐朝,如果有人違背宵禁制度怎麼辦?答案是會被處以杖刑,而且唐朝還有因爲喝醉酒犯夜禁而被杖殺的例子。

到了宋朝以後,城市的生活空前繁榮,北宋皇帝順應民心,取消了宵禁制度。而人們夜晚出來逛街,也得知道時間,夜晚報時的一般是寺院的僧人,他們拿着鐵牌子或木魚沿街報時。古人將夜晚分爲五更,每更一報時,所以報時又叫“打更”。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以及宋朝以前的朝代,只在都城建立鼓樓。而到了元明清三朝,不光都城設立鐘鼓樓,其他大城市也有鐘鼓樓。比如如今西安的鼓樓,許多人可能以爲與唐朝有關,但實際上,西安的鼓樓修建於明太祖洪武年間。

日晷和漏刻

知道了鐘鼓樓的用途,大家可能會好奇了,鐘鼓樓又是通過什麼方法確定時間的呢?首先是日晷,日晷就是利用太陽來測時,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古人就已經發明出了“日晷”,日晷利用太陽照出影子的長短和方向來測算時間。

古人把一晝夜劃分爲12個時辰,一個時辰是兩小時。日晷最小的刻度合今天15分鐘,所以古人管15分鐘叫一刻或一刻鐘。因此在古代,十二時辰就是一晝夜,每個時辰八刻鐘。

細心的朋友可能又發現了,既然日晷是利用太陽來測時的,那麼在沒有太陽的時候,不就不能用了嗎?比如說陰天和雨天。

明清時期鐘錶才傳入中國 之前的古人又是靠什麼看時間的 第3張

是的,確實是這樣。所以古人又發明了不受天氣影響的計時器——漏刻。漏刻是往銅壺裏裝入一定量的水,讓它慢慢漏出,通過漏出水的量來確定時間,又叫“銅壺滴漏”。

物理好的朋友肯定又發現了,這麼製作的漏壺實在太過簡陋,因爲水面越高時,底部的壓強越大。所以就導致,水位高的時候滴得快,水位低的時候滴得慢。於是東漢時期張衡改進了漏刻,將其設計成二級漏壺,即增加一個漏壺,讓水的高度變小,流得更勻速,減小了時間計算的誤差。後世沿用了這種方法,在宋元時期還出現了更爲精確的四級漏壺。

明清時期鐘錶才傳入中國 之前的古人又是靠什麼看時間的 第4張

(容我在這裏簡單介紹介紹張衡,我們都知道張衡有一個了不起的發明,那就是地動儀。但實際上,他的成就遠不止於此,他的發明還有瑞輪莢、指南車、計裏鼓車、獨飛木雕,此外他還寫過一本數學方面的著作——《《算罔論》》。你以爲這就完了嗎?不會。張衡還是一位文學家,他的代表作《二京賦》、《歸田賦》是大家公認的漢賦中的精品。)

燃香計時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影視劇的時候,一定都聽過“一炷香的時間”之類的話,實際上這也是確實存在的。而且,古代的燃香計時可是很嚴謹的,有專門用來香用來計時,這種香叫做“更香”,更的原意即時間的刻度。更香用燃燒速度均勻的木料製成,有的更香上還嵌有金屬珠,燃燒到固定時間時金屬珠會掉落,用以提醒時間。

明清時期鐘錶才傳入中國 之前的古人又是靠什麼看時間的 第5張

燃香

這種香用來計時非常精確,宋朝時期伴隨着海上絲綢之路,燃香的精準度讓國外的人歎爲觀止。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高度評價燃香足以代替鳴鐘。而且燃香的價格低廉,一盤香可用一晝夜,明朝時這樣一盤香只需3文錢。

在明朝的時候,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將自鳴鐘作爲禮物獻給了萬曆皇帝,鐘錶開始進入了中國。到了清朝時期,鐘錶已經被廣泛使用在宮廷以及貴族家裏。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