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三兄弟爲什麼要分投三國 究竟是兄弟不和還是早有預謀

本文已影響2.53W人 

對諸葛亮三兄弟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提起諸葛亮,大家都會記得羅貫中《三國演義》中那個“決勝千里之外”的臥龍,那麼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爲孫權門下,從弟諸葛誕在曹魏做將軍,諸葛三兄弟分投三國,各爲其主,又是什麼原因呢?

諸葛亮三兄弟爲什麼要分投三國 究竟是兄弟不和還是早有預謀

有人要說了,人各有志。此話不錯,人的志向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從史冊上來看,諸葛三兄弟全都出仕爲官,諸葛亮主內政,諸葛瑾、諸葛誕主謀將和前鋒。即使三人同爲一主,也有自己發揮的餘地;他們兄弟三人卻爲何各自挑選了不同的主公呢?

公元192年,諸葛亮12歲時,諸葛瑾19歲,這一年他們的父親諸葛硅去世;兩年後,叔父諸葛玄收養了諸葛亮及其弟妹,兄長諸葛謹則是帶着繼母去江東討生活去了。從諸葛瑾自述的片言隻語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在江東的生活比較清苦,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權執政的時候,孫權的姊婿在曲阿這個地方,向諸葛瑾請教問題以後,覺得他才能出衆,於是把他舉薦給孫權,與魯肅等人一起爲孫權效力。從此青雲直上,深受孫權信任,呂蒙病逝後,諸葛瑾代呂蒙做了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謹官拜大將軍、宣城侯。

當然,作爲一塊原本就應該會發光的金子,不在老家呆着也不投靠親戚,難道不是證明他自己原本就想進入到東吳麾下嗎?後來顯露才能吸引孫權,孫權對諸葛瑾有知遇之恩,後來又一直器重他,諸葛瑾面對弟弟諸葛亮的勸說仍然堅持不改換門庭也就很正常了。

諸葛亮三兄弟爲什麼要分投三國 究竟是兄弟不和還是早有預謀 第2張

諸葛瑾雖然建安五年纔算安定下來,但諸葛亮在叔父死後,寧願去投奔荊州劉表,也沒有去投奔自己的大哥,莫非不是同母所生,感情失和?歷史上對此沒有記載,畢竟只有正妻才能上族譜,兒子什麼的後世考證者幾乎都只知其父,不知其母。

再來看諸葛誕,他是諸葛玄的兒子,最開始被任命爲滎陽令,魏明帝時幾番起降,曹芳繼位後才起復出任揚州刺史,做了昭武將軍;打了幾場勝仗後,做了有封地三千五百戶的高平侯,轉任徵東大將軍;到司馬昭執掌政權時,司馬氏兄弟擅權,諸葛誕不滿於此,於是發動叛變據守壽春,最後兵敗身死。

諸葛亮三兄弟爲什麼要分投三國 究竟是兄弟不和還是早有預謀 第3張

諸葛誕居然沒有跟着他曾經做過豫章太守的親爹一起爲吳國效力,反而投靠了魏國,會不會是父親諸葛玄的意見?諸葛瑾19歲時死了爹,21歲時才“赴江東”,中間這兩年難道是在和叔父探討學問?或許在此期間叔侄二人也對天下大勢做了分析,這才決定讓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如果是這樣的話,諸葛家恐怕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不想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那究竟是兄弟失和還是諸葛家的預謀呢?

這一點從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王孫權抗曹可以看出來,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倆即便有嫌隙,也不至於使諸葛亮攜弟妹寧投劉表不奔長兄。更何況諸葛亮到底是感動於劉備禮賢下士,不得已而出仕,還是原本就選中了劉備,刻意造勢吸引劉備前來“三顧茅廬”,這兩個觀點一直頗有爭議。

諸葛亮三兄弟爲什麼要分投三國 究竟是兄弟不和還是早有預謀 第4張

“不求聞達於諸侯”顯然是自謙之詞,諸葛亮並沒有這句話所表現的那樣高風亮節。如果真是不求聞達而隱居,交好的友人即便不全是同爲隱居的高士,也不該幾乎全是入世爲官並且頗具盛名的臣子。諸葛亮並非單純的隱居,他的志向也無法被當時的普通民衆所理解。整日裏“好爲梁父吟”,在隱居的村落中顯得鶴立雞羣,格格不入;這都不說,自比爲管仲、樂毅,還和崔州平和徐庶這些人結交,在他們面前彰顯自己的才幹,怕不是想借自古以來的隱士名聲,達到不顯而顯的目的吧。露才而尋求主公,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倆的手段都十分相似,不過諸葛亮顯然更加沉得住氣一些,不過也有人說是巧合,認爲前兩次劉備來訪的時候,童子所說諸葛亮不在家並非託詞。

諸葛亮三兄弟爲什麼要分投三國 究竟是兄弟不和還是早有預謀 第5張

不過諸葛亮出山後,確實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承諾,雖然爲劉備出謀劃策期間,曾經因爲兄長諸葛瑾的關係受到過質疑,但最終到了白帝城託孤時,諸葛亮的威信還是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就這樣,諸葛三兄弟各自在效力的政治集團中,達到了自己的權力巔峯,諸葛家族也足以告慰先祖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