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僅存在38年,爲什麼配得上“輝煌”二字?

本文已影響1.38W人 

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朝代都用興衰起伏演繹着屬於自己的精彩,史家們也用墨筆記下了不同時期各自的榮耀。當我們習慣把“年代久遠與否”看成是衡量一個朝代“成功與否”的標準時,唐、宋、元、明、清無疑就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其延綿數百年的歷史就是最好的證明;但如果就“對後世影響”而言,有些短暫的朝代又完全可以與這些久遠朝代一較高低,像北魏,一個“均田制”就足以讓後人刮目相看

在這些朝代中,有一個朝代顯得十分特別,那就是隋朝,從隋文帝楊堅581年建立,到619年王世充篡位,僅僅存在了38年,而且隋煬帝還被後世史書罵的一無是處,但是,個人認爲,隋朝短暫的歷程依然配得上“輝煌”二字

隋朝僅存在38年,爲什麼配得上“輝煌”二字?

楊廣被罵的原因

在討論隋朝之前,我們先分析一下隋煬帝楊廣、這個作爲隋朝二分之一的皇帝,爲什麼會被罵的那麼慘?當我們能夠用公正的眼光審視楊廣、審視隋朝的時候,也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真正的歷史。

歷史的書寫總是由勝利者完成,顯然,造成隋朝滅亡的楊廣不屬於這個範疇!

隋朝因爲過於短暫,並沒有官方修史一說,而民間的私人修史在當時也比較少見,因此,隋朝沒有一本如實記載自己風雨歷程的書。現在我們看到的《隋書》,其實是唐朝時編纂的。魏徵等人出於政治考慮,對於隋煬帝在執政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行了無限擴大,去褒取貶,甚至憑空捏造,將很多“莫須有”的罪名都強加在楊廣頭上。歷史沒有倒帶的可能,楊廣也沒有申訴的機會,於是乎,一個十惡不赦的昏君就此誕生

唐朝醜化楊廣的行爲其實也不算意外,畢竟李淵作爲隋朝的臣子,如果不將隋煬帝渲染成無道昏君,那如何顯示出自己的師出有名和順天應民呢?當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展開對隋朝改革的分析,起碼在心理上緩解了對隋朝的誤解。

楊廣沒錯嗎?有,耐心看,後文會一併分析

隋朝建立的背景

雄才偉略的周武帝統一北方之後,勵精圖治,可惜,天妒英才,他在統一後的第二年積勞成疾、不幸去世。之後北周宣帝繼位,娶了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爲妻。579年,宣帝禪位於宇文衍,他本人次年就去世了,才22歲。宇文衍受禪讓時年僅7歲,由外祖父、也就是隋國公楊堅輔佐朝政。公元581年,宇文衍將帝位禪讓給楊堅,至此,北周滅亡,隋朝建立。

(用“禪讓”合適嗎?不合適,每一個“禪讓”都是一段歷史,咱們不可能全部分解,姑且按“禪讓”走吧)

楊堅能成功上位,表面看,是武帝、宣帝去世後留下幼小的靜帝,皇權衰落,楊堅總欖大權,久而久之,不免起了覬覦之心。有這層原因,但是我們也一個看到另外兩個方面的因素:

1,統治階層內部矛盾重重,削弱門閥勢力和滅佛埋下的隱患開始強勁反彈;

2,氣候變化。當時氣候急劇變冷,經濟受到嚴重影響,而且糧食的短缺也加劇了社會的各種矛盾。尉遲迥發動叛亂就是這個原因;

3,皇家宗室內部對楊堅掌權極爲不滿,數次意欲除去楊堅,被楊堅強腕打壓;

多種原因綜合在一起,尤其楊堅在平息了尉遲迥的叛亂和王室的陰謀後,楊堅集團的威望和凝聚力大幅提升,這些都爲他建立隋朝奠定了基礎。581年,楊堅脅迫靜帝宇文衍讓出王位,一個全新的王朝——隋朝誕生了

隋朝的輝煌

在以農耕爲主的封建社會,要判斷一個朝代是否繁榮只要看看人口增長和國家的富足程度就行,隋朝當時達到這個標準了嗎?

先看一下史料對於隋朝人口的記載:

隋受周禪,得戶三百六十萬,開皇九年平陳,又收戶五十萬。自大業二年,干戈不用,惟十八載,有戶口八百九十萬矣,此隋之極盛也

(《通典》卷七)

這是對人口增長的描述,其實,這也是繼漢朝之後的第二次人口大增長。數據最有說服力,咱們分別和漢朝、唐朝對比一下就明白隋朝的人口增長:

西漢從建國到平帝原始二年,歷經100多年,人口是多少?一千二百萬戶;

唐朝直到唐玄宗天寶年間才達到九百零六萬戶,也是歷經百年以上;

隋朝用了18年的時間就讓人口增長到八百九十萬,我想,這已經能從側面反映出當時隋朝的輝煌了;

隋朝僅存在38年,爲什麼配得上“輝煌”二字? 第2張

再看一下關於國家富足的記錄:

隋氏西經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陝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幷州庫布帛各數千萬

(《貞觀政要》卷八)

在該文中還記載,到了隋文帝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單儲備就夠用五、六十年,你說隋朝當時怎麼樣?貞觀十一年,也就是637年,馬周給唐太宗的一份奏摺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隋家貯洛口倉,李密因之;東京積布帛,王世充據之;西京府庫亦爲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貞觀政要》卷六)

從人口增長和國家富足情況來看,隋朝經過隋文帝和隋煬帝的治理,得到空前的發展,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使在戰亂中分裂近300年的中國再次統一。更直白點說,隋朝當時已經成爲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隋朝也是唯一一個讓日本俯首陳臣、納貢的朝代,所以,“輝煌”二字隋朝受之無愧

隋朝的改革

將“輝煌”送給隋朝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隋朝的改革、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隋朝在各領域進行的改革不但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更重要的是隋朝在制度上的創新成爲之後歷朝歷代模仿的“範本”,不但對中國,也對東亞多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經濟改革

《一》:“均田制”等制度的推廣

鮮卑族能以一個名不經傳的少數民族身份統一中國的北方地區,其最大的功臣就是“均田制”,其在加強中央集權和社會凝聚力方面的優勢不言而喻,所以,隋文帝在滅了南陳、統一全國後,迅速在全國推行“均田制”,並將一夫一婦的授田數量增加到140畝,在兩代君王的努力下,“均田制”始終貫徹在隋朝的基本制度中;

爲了保證“均田制”的落實,隋文帝制定了“保閭制度”:五家爲一保,設保長;五保爲一閭,設閭正;四閭爲族,設族正;另外還設置了里正、黨長等職位,由他們負責均田、徵稅與戶籍的辦理和落實;

隋煬帝有個愛好,那就是向富人收稅,在大業六年和大業九年都曾公開向富人徵收賦稅,而且嚴禁騷擾到平民百姓;

這些制度的實施,不但激發了百姓務農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也間接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二》:輕徭薄賦

有些地方富紳爲了少交賦稅,往往會隱瞞、謊報戶口,鑑於此,隋文帝在開皇五年、隋煬帝在大業五年都展開了大規模的人口普查,“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

另外還創新了“輸籍之法”,由朝廷製作“輸籍定樣”,下令各州縣依樣確定戶等上下,減輕稅額:

使人知爲浮客,被強家收太半之賦;爲編甿,奉公上蒙輕減之徵

這樣以來,造成的局面就是“奸無所容”,使隋朝獲得了大量的勞動力,戶口也迅速增加起來;

爲了進一步減輕百姓負擔,隋文帝將沿用的服役年限由18—59歲,改爲21—50歲。隋煬帝繼位後,下令免除婦人、奴婢的課稅,還將男子成丁的年齡改爲22歲,這進一步減輕了普通人的負擔;

通過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朝廷的權威也不斷加強

《三》:農、工、商全面發展

除了推行“均田制”和“輕徭薄賦”外,隋朝還大興水利發展農業,貫穿五大水系的大運河已經成爲隋朝的標誌性工程,這使沿河兩岸的農田都能得以引流灌溉,還在河北引蘆溝水開稻田10萬畝,在長城以北大興屯田,這些措施有力地推動了隋朝經濟的發展;

開皇二年,隋文帝因長安城“凋殘日久”,在城東南龍首山創建了一座新城,名叫大興城。因是國都所在,“去農從商,爭朝夕之利,遊手爲事,競錐刀之末”,成爲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大業五年,隋煬帝西巡張掖,西域27國君主和使臣紛紛前來朝見。各國商人也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雲集與此,進行貿易。爲炫耀中原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萬國博覽會”,遊人及馬車延綿近百里之長;

隋煬帝之前中西絲綢之路只有南北兩道,隋煬帝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新北道。絲綢之路不但豐富了張掖的貿易往來,也將中原的文化、科技推廣到了其他國家,對中西方的交流起到推動作用

小結

除了這些改革,隋文帝在錢幣鑄造、流通和統一度量衡上也做出了明確規範,這些都有利於商業的繁榮;另外,隋朝在各地還增設了糧倉,增加糧食儲備,這些制度的完善和當時社會的穩定有着直接關聯

政治改革

《一》:設置三省六部

隋文帝審時度勢,廢除了不合時宜的北周六官(天、地、春、夏、秋、冬)制,恢復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制被唐朝繼承,而六部制則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

《二》:地方結構改革

隋文帝在確立中央三省六部制後,又對地方機構進行了改革。先是沿用北齊、北周的州、郡、縣三級制,開皇三年,楊堅又廢除郡制,改爲州、縣二級制,撤郡數量達到500多個,進一步壓縮了官員的編制,在節約朝廷開支的同時,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三》:科舉制

隋文帝時,爲了更好地控制地方,他下令九品以上官員一律由朝廷任免,官員的任免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而且官員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覈,優勝劣汰。後來又實行三年任期制,最大程度減少官員對地方的把控。那怎麼選拔官員呢?比較完善的科舉制就此產生。經過隋文帝和隋煬帝的多次改良之後,嚴格意義上的“科舉制”就成爲一項定製,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持續了1300年

科舉制的實施在當時意義重大,不但打破了陳舊的思想束縛,增加了國家選材的途徑,對那些頑固的門閥貴族也是個不小的打擊,間接剝奪了他們在政治上世襲和控制管轄範圍官員的權利,加強了中央的權威

小結

除此之外,隋朝還制定了規範的法律來保障各種制度的實施,同時還廢止了諸多殘酷刑法;在軍隊建設上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進一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在隋朝,政治上的變革是最明顯、最有效、影響也最深遠的改革,政治上的改革確定了中央的核心地位,同時也爲其他領域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其中多種制度都被後世沿用,也說明當時這些制度的先進性和前瞻性

滅亡的原因

隋朝經過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精心治理,呈現出勃勃生機,說“靈光乍現”也好、說“歷史必然”也罷,總之,隋朝開創的局面在封建社會絕對是個“盛世”般地存在,只不過被後世刻意掩埋了而已。

有人要問了,你吹噓的這麼牛掰的一個朝代爲什麼又迅速滅亡了呢?起義、門閥和氣候!

起義

很多人把洛陽、大運河的修建歸咎成農民起義的原因,其實,在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期間並沒有任何農民暴動,首次出現的農民起義是鄒平人王薄領導的農民起義,而後平原富商劉霸道在山東豆子坑聚衆10萬進行響應和聲援,包括最有名的瓦崗軍起事,都發生在大業七年(611年),這在《中國通史》中有明確記載。

如果單是起義,也很難撼動隋朝的統治,但是當門閥貴族加入其中時,造成的後果就不一樣了

以上都表明,起碼在農民起義初期,這些都算不上什麼大的威脅,而當時的楊廣也並未將農民起義放在心上。他的重心在攻打高句麗,聽到農民起義時,只是讓地方鎮壓而已;只有聽說楊玄感反叛時,才果斷終止了高句麗的戰爭,火速返回平叛。這說明,楊廣心裏對門閥貴族們的擔憂完全超出對百姓的擔憂。由於忽視了對農民起義的客觀評估,所以,民間起義才能迅速發展,而那些貴族門閥們從中看到了奪回失去特權的機會,也開始紛紛起兵

歷史的發展證明,正是由於這些門閥勢力的動亂,才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氣候

歷史有時總是那麼巧合,隋朝的崛起和氣候有關,覆滅的原因同樣也和氣候緊密相連,既可以看成是隋文帝的“天時之利”,也可以看成是隋煬帝的“生不逢時”

隋朝能在短時間就創造出“盛世”,這要歸功於上天的眷顧,然而,這種好運到了610年走到了盡頭。610年之後,整個中國的氣溫急速下降,這給農業和畜牧業帶來致命性的重創,這也是民間起義的根源之一。

610年,當時隋煬帝已經下令所有軍隊集結涿州,準備徹底解決高句麗的問題,在這個關口,雖然各地糧倉多有儲備,但隋煬帝也不敢斷然下旨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啊,萬一影響了軍糧的供應,多年的準備又將功虧於潰。他也意識到氣候的危害,所以,軍隊剛一集結就下達了進攻的命令,爲的也是力求速戰速決,好儘快回師安頓國內。誰也沒想到,高句麗的抵抗竟然那麼頑強,拖垮了百萬雄師,也拖累了國內民生

氣候變冷、民間不滿、以及應對措施的不當是隋朝走向沒落的原因,當權者是隋煬帝,但是不能因此就把所有過錯強加在隋煬帝頭上。這就像蝴蝶效應,如果沒有氣候的變化,什麼都不會發生;但以當時的科技和條件,在大自然面前,誰都不堪一擊。秦皇漢武遇到當時這種情況的話,做的就一定比楊廣好嗎?

隋朝僅存在38年,爲什麼配得上“輝煌”二字? 第3張

隋朝僅存了38年,但是它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以及貿易上取得的成就比過去100年都大,再看看取而代之的唐朝,究竟是自己創立的制度多、還是沿襲隋朝的多?魏徵等人在《隋書》中將隋煬帝貶的一無是處,那麼從604年隋文帝楊堅去世,到619年隋朝滅亡,隋朝這15年的繁榮又是誰締造的呢?《隋書》的編撰豈不是唐朝的“自我打臉”嗎?

唐朝的盛世在史家筆下繪聲繪色,深入人心,這不容否認,爲什麼隋朝的盛世就這麼被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了呢?人們習慣將“隋唐”作爲一個統稱的原因除了隋朝只有38年簡短歷史之外,我想,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兩朝在盛世的銜接上並沒有太長的間隔,大唐的盛世在很多方面甚至都是建立在隋朝的基礎上

所以,即使隋朝僅僅存在了38年,但它依然配得上“輝煌”二字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