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生活中真的使用銀錠付錢嗎?

本文已影響1.13W人 

武俠小說裏,有很多關於在飯館吃飯的場景描寫。江湖俠客走江湖,吃完飯後經常甩下一錠銀子後瀟灑而去,找錢都不用!古人真的都這麼闊綽嗎?

前面講過,銀子在宋朝纔開始在市面使用,明清時期才成爲主要流通貨幣。也就是說,宋朝之前到飯館吃飯,你付銀錠都沒人敢收,這就跟今天在飯館付賬用支票的感覺一樣。即使到了宋朝,飯館使用銀錠的概率也極低,因爲銀錠的“面值”太大了。

古人生活中真的使用銀錠付錢嗎?

銀錠俗稱元寶,一般有十兩和五十兩兩種鑄造規格。宋代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合今天人民幣七八百元,十兩的銀錠就是今天七八千元錢,五十兩的銀錠就接近四萬元了!所以銀錠主要用於儲藏財富和大宗商品付款,很少在市面流通。就像今人在飯館吃一頓飯很難消費到七八千元,更不會不找零,除非花的不是自己的錢。

古人生活中真的使用銀錠付錢嗎? 第2張

古人在市面上最常用的是碎銀子,面值要比銀錠小許多。碎銀子的重量不是標準化的,有大有小,比較隨機。所以古人使用的時候會隨身帶兩樣東西:一是剪子,二是戥(děnɡ)子。使用時,用剪子剪下適量的碎銀子,用戥子稱。這種剪子和一般的剪子不太一樣,剪刀口很短,剪柄卻很長很粗,這樣利用槓桿原理可以更省力。戥子則是一種精確度極高的小秤,據說是宋代時出現的。戥子可以精確到釐,一釐大約是31.25毫克。不僅可以用來稱銀子,還可以用來稱金子或中藥等貴重物品。古人交易的時候,需要用多少銀子,就用戥子稱多少付款。戥子是中國古代花銀子時必用的計量工具。法國著名史學家布羅代爾在《15—18世紀物質文明經濟資本主義》一書裏曾描述古時購物的人“隨身帶有鋼剪,根據所購貨物的價格把銀錠鉸成大小不等的碎塊。每個碎塊都需秤出重量:買賣雙方都使用戥子”。小說《紅樓夢》裏也有諸多用戥子的片段,比如第五十一回寫道:“於是開了抽屜,纔看見一個小簸籮內放着幾塊銀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塊銀子,提起戥子來問寶玉:‘哪是一兩的星兒?’”

古人在交易時用剪子剪銀子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驗證白銀的純度,例如剪開看看裏面有沒有摻假,看斷層是否夾鉛等。另外,古代經常花錢的人還會在腰上系一個銅鈴形狀的東西,裏面裝有蠟塊,用於收集鉸下來的銀屑。銀屑積到一定數量,熔化蠟塊就能回收成銀子。古人在省錢方面也是絞盡腦汁,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樣的大手筆。你在穿越前一定要學會熟練使用剪子,否則穿回去不會花錢事小,如果剪掉手指那就賠大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