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海戰實施的戰略方針是什麼樣的 江陰海戰簡介

本文已影響1.76W人 

江陰海戰是江陰保衛戰中的海軍戰役,是抗日戰爭中罕見的陸海空三棲立體作戰,也是中日甲午戰爭以來中國海軍最重大的損失。

江陰海戰實施的戰略方針是什麼樣的 江陰海戰簡介

中國海軍以第1、第2艦隊主力全滅爲代價,在江陰封鎖線死守近三月,直至戰役結束,日軍始終未能達成循長江而上側擊淞滬前線的中國陸軍側翼的作戰目的。海軍將士以慘烈的犧牲拼死掩護了淞滬前線70萬陸軍弟兄的脊背!

保衛江陰封鎖線的戰鬥阻遏了日軍沿長江西進的企圖,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美夢,保護了長江下游軍政機關、工礦企業向四川大後方的安全轉移,爲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戰役序言

江陰要塞

早在春秋年間,吳國就已在江陰的席帽峯修築烽火臺。自南北朝起至宋、明歷代均在此地駐屯水師、設置關隘。韓世忠、辛棄疾等抗金英雄都曾在此駐防。滿清更是早已重視起這一戰略要地的營建。

江陰海戰實施的戰略方針是什麼樣的 江陰海戰簡介 第2張

民國後,江陰要塞在軍閥混戰中年久失修,裝備陳舊過時。1928年定都南京後,國民政府爲把這裏建設爲拱衛京畿的屏障,積極完善要塞防務,改土炮爲洋炮,增築堡壘,增設炮臺、守軍,可謂不遺餘力。至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要塞區已有黃山、東山、西山、鵝山、蕭山六大炮臺,配備最新的德制88毫米戰防炮8門,德制150毫米加農炮4門,各型舊式榴彈炮19門(口徑均在150毫米以上)。軍政部電雷學校的快艇部隊也駐守於此。隨着抗戰烽火的降臨,在這裏展開了二戰中中國戰場規模最大、也是最爲慘烈的一次海空大戰。

沉船封江

沉船戰略

首都的“水上馬其諾” 事倍功半與功敗垂成

1935年7月,南京的夏天,溽暑如蒸。日後縱橫北歐、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德國陸軍名將法爾肯豪森,鑑於日益緊張的中日形勢,正在他的顧問府內揮汗如雨地起草《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 “……東面有兩事極關重要,一是封鎖長江,一爲警衛首都,兩者有密切之連帶關係。屢聞長江不能守之議,竊未敢贊同。 ……江面雖寬,然究爲極狹隘之水道,航路異常困難,稍大戰艦不易機動,下游已有許多窄隘可用,應用方法(遊動炮兵、飛機)作有效之封鎖。…… 長江封鎖於中部防禦最關重要,亦即爲國防之最要點,防禦務須向前推進。江防須封鎖江陰,陸防須利用許多地險及天然便於防禦之地形,推進至上海附近。……”

法爾肯豪森的這份建議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文件。在這個報告中,他基本準確的判斷了日軍可能的進攻方向和特點,並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主要防禦地區、兵員配備和可以採取的相應措施。日後中國軍隊保衛上海南京、決堤花園口、退入內地持久抗戰等行動,大多都在這個文件指導下進行。

江陰海戰實施的戰略方針是什麼樣的 江陰海戰簡介 第3張

按照法爾肯豪森的設想,中國東南國防的第一線是以淞滬線、吳福線(吳江至福山)、錫澄線(無錫至江陰)構成的永久國防工事,其後是江陰封江,再次是保衛南京。他預計,整個過程可以堅持1—2年,在此時段內國際形勢必將發生有利於中國的變化。

1937年7月7日,北平城外盧溝橋上的槍聲,打響了抗日衛國戰爭全面爆發的第一槍。戰爭爆發後數月間,日軍節節推進,華北戰局岌岌可危。南京國民政府預見到戰火不久後必然燒到南方,幾乎就在日軍開始進攻上海的同一天,在德國顧問團指導下制訂的《國軍戰爭指導方案》頒發了。 這個方案明確指示: “淞滬方面實行戰爭之同時,以閉塞吳淞口,擊滅在吳淞口內之敵艦,並絕對控制其通過江陰以西爲主,以一部協力於各要塞及陸地部隊之作戰。”

從這一天起,中華民國海軍走上了抗戰前臺。 海軍,是一個國家,尤其當它還是擁有18000多公里長海岸線的大國,的生命所繫。近代中國每一頁落後捱打的歷史,幾乎都帶有海水的苦味。 阻絕日軍入江的具體戰術,在海軍高層的決策下此時終於出臺了。選取卻是一種最爲昂貴而又笨拙的方法:沉船封江。

1937年7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最高國防會議中決定在日軍尚未進攻長江流域之前制敵機先、封斷長江航路,截斷長江中上游九江、武漢、宜昌、重慶一帶的日軍第11戰隊13艘艦船和大批日僑的歸路,作爲與日交涉的籌碼;並防止日軍再度溯江而上。海軍代表陳季良提出立刻實施沉船封江行動並獲批准。會議決議在1937年8月12日執行封江。

江陰海戰實施的戰略方針是什麼樣的 江陰海戰簡介 第4張

誰料風雲突變。擔任會議記錄的行政院主任祕書黃浚,早已被化名廖雅權、潛伏在南京湯山溫泉當服務員的日本女間諜南造雲子引誘下水。當晚,他即將絕密情報傳遞給與之接頭的日軍諜報人員(此事衆說紛紜,尚存疑)。

1937年8月11日及12日兩天,長江中游的日本艦船匆忙下駛。漢口、九江、沙市等地碼頭,日僑蜂擁而上。這一行動保密工作做的相當好,陸續通過江陰“鎖航要塞”的日艦並沒有卸下炮衣備戰,人員則在艦橋上游晃,居然沒有引起中國方面的警覺。當時中華民國海軍第1艦隊的“逸仙”、“建康”、“中山”、“永績”艦及第2艦隊的部分艦艇正由第1艦隊司令陳季良海軍中將指揮在湖口集結,江寧和江陰要塞的火力也已作好準備。但因事起匆忙沒有協調好,當日本軍艦路續經過時,我軍部分要塞單位因爲警惕不足,未能及時作出迴應;而注意到異常的海軍艦隊則因沒有接到截擊指令,只能按兵不動。等到中華民國海軍部醒悟日軍已經撤退時,截擊的最佳時機已經流過。

到13日中國方面開始封江時,總數13艘的日艦(包括旗艦“八重山”號)已經走脫一空。我參謀本部緊急由南京與江陰兩面派隊沿江搜索江面,一直到團山邊境兩個搜索隊相會,才證明日艦已全部逃脫。最後僅在漢口附近捕獲了日本商輪“大貞丸”,在江陰附近捕獲了“大貞丸”。

在盧溝橋事變發生時,中華民國海軍部長陳紹寬正在英國參加英王加冕,順便向英、德等國採購軍火艦艇。事變發生後,他急忙回國主持海軍抗戰機宜。第一個工作就是封江。 封江的前期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首先是破壞航標。

艦隊集結

1937年8月11日,海軍部派“甘露”測量艦、“皦日”、“青天”測量艇及“綏寧”、“威寧”炮艇破壞西周、滸浦口、鐵黃沙、西港道、狼山、大姚港、通州沙、青天礁、劉海沙到長福沙、海北港沙、龍潭港、福姜沙等各處的燈標、燈樁、燈塔、燈船及測量標杆。各艦在兩日內完成了航標的破除作業,使敵艦失去了導航標誌。 在此同時,海軍第1艦隊與第2艦隊主力由湖口與下關向江陰的集結已經完成,49艘軍艦進入了長江待命,“拱衛京畿”。

1937年8月12日,兩個艦隊主力在江陰江面集合完畢,這次甲午戰爭之後海軍的第一次對外大型動員,全體海軍全體官兵皆懷高亢鬥志,誓與日寇決一死戰。

江陰海戰實施的戰略方針是什麼樣的 江陰海戰簡介 第5張

首批自沉的軍艦爲艦齡最大的“通濟”練習艦、“大同”、“自強”輕巡洋艦、“德勝”、“威勝”水機母艦、“武勝”測量艇(已停用)、“辰”字與“宿”字魚雷艇(均已停用),這批軍艦大多爲清代遺留的舊艦。此外,海軍還向招商局與各民輪船公司徵集20艘輪船同時自沉以構成江陰鎖線。當第1艦隊抵達江陰時,等待自沉的28艘軍民艦船已經停泊在君山江面。

12日上午8時,江陰江面各艦由“平海”號輕巡洋艦率領進行升旗典禮。8時整,“平海”艦舉行升旗儀式,各艦官兵在艦舷“站坡”,向軍旗行禮致敬。陳紹寬的上將司令旗在軍樂聲中冉冉上升到主桅頂端。

在各艦抵達位置之後,坐鎮“平海”的陳紹寬發出沉船命令,各艦同時打開水底門,緩緩下沉。 自沉作業一直進行的傍晚才初告結束,陳紹寬站在“平海”艦橋上,黯然無語。 是日汽笛哀鳴,軍旗低垂,令人慾哭無淚。

因爲水流甚急,第一批各艦下沉時多半被水流衝離理想原位,導致封鎖線並不完整。當海軍部發現封鎖線並不完整而空隙甚多之後,又徵用了三艘民輪沉入封鎖線,在鎮江、蕪湖、九江、漢口、沙市等地繳獲的8艘日籍躉船也先後被拖到封鎖線鑿沉。

江陰海戰實施的戰略方針是什麼樣的 江陰海戰簡介 第6張

海軍部又請行政院訓令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各省政府緊急徵用民用小船、鹽船185艘,滿載石子沉入封鎖線的空隙中。這些民船一共使用了30.94萬立方英尺石子,合65020擔。 如果加上1937年9月25日自沉(海戰後)的“海容”、“海圻”、“海籌”、“海琛”艦四艘巡洋艦,在江陰的沉船封江作業之中一共自沉老舊軍艦與商輪43艘,合計噸位63800餘噸。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