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以弱抗強的惡戰——江陰海戰 海軍實力對比是116∶6

本文已影響2.47W人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前,日本海軍擁有艦艇285艘,其中航空母艦4艘,萬噸級戰列艦10艘,總噸位達116萬噸之巨。其海軍規模已經超越英國,成爲了與美國相差無幾的世界第二大海軍。

一場以弱抗強的惡戰——江陰海戰 海軍實力對比是116∶6

相比之下,中國海軍艦船總噸位不足6萬噸,最大艦艇噸位不過3000噸,大部分艦船爲百噸級小艇,且多爲北洋水師時代的舊船。

艦艇噸位決定海軍的實力。

從這個意義來說,日本海軍與中國海軍的實力對比是116∶6,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一場以弱抗強的惡戰——江陰海戰 海軍實力對比是116∶6 第2張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海軍的作戰方針是避免與日軍在海上決戰,所有艦隊集中於長江沿線,封鎖長江要口,消耗日軍力量,遲滯其溯長江西犯,粉碎其速戰速決的企圖。

早在1935年,德國陸軍名將法爾肯豪森就曾針對日益緊張的中日形勢寫了一份《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準確地判斷了日軍的進攻方向和特點,他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主要防禦地區、兵員配備和可以採取的相應措施,明確指出:“長江封鎖於中部防禦最關重要,亦即爲國防之最要點,防禦務須向前推進。江防須封鎖江陰,陸防須利用許多地險及天然便於防禦之地形,推進至上海附近。”

而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的第一天,國民政府在德國顧問團的指導下制訂出了《國軍戰爭指導方案》,該方案提到:“淞滬方面實行戰爭之同時,以閉塞吳淞口,擊滅在吳淞口內之敵艦,並絕對控制其通過江陰以西爲主,以一部協力於各要塞及陸地部隊之作戰。”

1937年7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最高國防會議中決定在日軍尚未進攻長江流域之前制敵機先、封斷長江航路,截斷長江中上游九江、武漢、宜昌、重慶一帶的日軍第11戰隊13艘艦船和大批日僑的歸路,並防止日軍再度溯江而上。他命令海軍部長陳紹寬上將急調海軍主力第1艦隊與第2艦隊開往江陰水道,“拱衛京畿”。

一場以弱抗強的惡戰——江陰海戰 海軍實力對比是116∶6 第3張

然而,如此機密大事,卻被漢奸黃浚(時爲行政院祕書)泄露給了日本特務機關。

這樣,就在中國軍艦在着手構築封鎖線時,總數13艘的日艦(包括旗艦“八重山”號)已魚貫駛出江陰。

中國海軍先發制人的戰機就此錯過,蔣介石和陳紹寬痛呼可惜。

8月11日,海軍第1艦隊與第2艦隊主力由湖口與下關向江陰的集結已經完成,49艘軍艦進入了長江待命。

全體海軍全體官兵慷慨激昂,誓與日寇決一死戰。

海軍將士們沒有想到,在7月28日的最高國防會議中,海軍代表陳季良提出的沉船封江已被通過,沉船行動在8月12日執行。

蔣介石的意思是:即使犧牲全部海軍,也要爭取戰爭主動。

8月12日,兩個艦隊主力全部集合在江陰江面上,各艦由“平海”艦率領進行升旗典禮。

8時整,“平海”艦舉行升旗儀式,各艦官兵在艦舷向軍旗行禮致敬。

陳紹寬的上將司令旗上升到主桅頂端後,坐鎮“平海”的陳紹寬發出了沉船指令。

那一刻,大家全驚呆了。

首批20艘自沉艦隊在旗艦“通濟”的帶領下,緩緩駛向福姜沙就位,各自打開了水底門……

是日,汽笛哀鳴,軍旗低垂,全軍泣聲一片。

水流湍急,第一批艦船下沉後多被水流衝離原先預設位置,封鎖線並不完整。

一場以弱抗強的惡戰——江陰海戰 海軍實力對比是116∶6 第4張

海軍部於是又徵用了三艘民輪沉入封鎖線。

封鎖線還有很大的空隙。

隨後,海軍部又將在鎮江、蕪湖、九江、漢口、沙市等地繳獲的8艘日籍躉船拖到封鎖線鑿沉。

效果仍不理想。

行政院於是訓令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各省政府緊急徵用民用小船、鹽船185艘,滿載石子沉入封鎖線。

這185艘民船滿載了30.94萬立方英尺石子,合65020擔,再加上9月25日自沉的“海容”、“海圻”、“海籌”、“海琛”艦四艘巡洋艦,及在江陰的沉船封江作業之中一共自沉老舊軍艦與商輪43艘,合計噸位63800餘噸。

長江水道終於被切斷了——這是世界海戰史上最爲悲壯的戰例。

日軍無比重視江陰要塞的戰略地位。日軍司令部認爲,集結在江陰要塞的中國海軍艦隊不僅阻礙南京方面的空中作戰,其遠程大炮的火力還威脅到沿長江下游行動的日軍艦艇,因此無論是空中作戰的需要還是封鎖中國東南海岸的需要,都必須將中國艦隊殲滅。

9月22日,日本第三艦隊司令長官長谷川清中將出動第二航空戰隊即“加賀”號航空母艦上的42架飛機聯合日本第2聯合航空隊即陸基航空兵的戰鬥機、轟炸機和攻擊機共108架飛機並七十餘艘戰艦以及將近十萬士兵圍攻江陰,企圖一氣通貫我們的長江防線。

一場壯懷激烈的海空大戰就此打響。

中國海軍沒有空軍可依託,只能按照預定方案,以各艦所有對空火力編系配製,成梯次對空開火。

一時間,我方戰艦三十多門高射炮的齊射,很快擊落了日軍飛機3架。但“平海”號嚴重受創。

一場以弱抗強的惡戰——江陰海戰 海軍實力對比是116∶6 第5張

“平海”號、“寧海”號、“逸仙”號等輕型巡洋艦爲中國海軍一線兵力,也是當時中國海軍戰鬥力排名前三的主力戰艦。

“平海”號是中華民國海軍的輕型巡洋艦之一,1935年9月下水,1937年4月才正式編入中華民國海軍第一艦隊建制,爲該艦隊旗艦。

9月23日,日本海軍航空兵再次傾巢出動,對着沒有任何飛機掩護的中國海軍進行狂轟濫炸。

爲了徹底摧毀“平海”號,日軍使用了只有在深海作戰中才使用的深水炸彈。

“平海”號終因受傷過重,在官兵們的拼死搶灘下,靠江岸擱淺了。

同在9月23日這一天,中國海軍的另一主力艦艇“寧海”號巡洋艦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沉沒在江陰水道。

一場以弱抗強的惡戰——江陰海戰 海軍實力對比是116∶6 第6張

說起來,“寧海”號還是日本人生產的。那是中國政府於1931年向日本訂購的最先進軍艦,當時沒錢,以東北大豆折價分期支付,1932年6月建成。

“平海”和“寧海”沉沒後,艦隊司令陳季良中將轉移到“逸仙”艦,並將司令旗升起在“逸仙”艦上。

9月25日,日本海軍航空兵又把重點攻擊目標轉到“逸仙”艦上。

“逸仙”艦本身噸位及火力遠不及“平海”艦,僅經歷一個小時的激戰,就被擊中機艙而沉沒。

一場以弱抗強的惡戰——江陰海戰 海軍實力對比是116∶6 第7張

但是,就在如此海空實力懸殊的較量中,中國海軍還是從9月23日至11月12日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以殘存艦艇頑強鎮守着江陰水道,以小巧機動的魚雷快艇,偷襲日軍第三艦隊旗艦“出雲”號,使其受創,並憑藉自身火力,擊落敵機30架之多,爲屏衛南京以及其後的武漢保衛戰,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

當然,中國海軍爲此付出的代價也是驚人的,第1、第2艦隊主力全部沉沒,成爲了中日甲午戰爭以來最重大的損失。

一直在戰地觀戰的德國顧問爲此感嘆:“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最爲激烈、也是最爲奇特的海空大戰。”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