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歷史典故是什麼?“伯仁”是誰?

本文已影響2.75W人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歷史典故是什麼?“伯仁”是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周顗是晉朝大臣,他的父親是安東將軍周浚。其實歷史上和周顗有關的典故還挺多的,例如名士狂傲、三日僕射、火攻下策等,但最被人熟知的應該還是這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實際上這裏的伯仁說的就是周顗,周顗字伯仁,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沒殺伯仁,伯仁卻因爲我而死,那歷史上周顗到底是怎麼死的呢?這句話到底隱藏着怎樣的寓意,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吧。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歷史典故是什麼?“伯仁”是誰?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蘊意頗深的話語,究竟語出何處,有什麼樣的歷史背景呢?涓涓細流亦有源頭,"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語出《晉書·列傳三十九》。推字及句,這句話很好理解。"我本無意殺死伯仁,伯仁卻因爲我的怨恨而死於非命,伯仁的死與我有很大的關係,是我間接害死了伯仁"。相信很多讀者都聽說過這句饒有趣味的話,但您知道"伯仁"是誰嗎?伯仁,即是周顗(yǐ)。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歷史典故是什麼?“伯仁”是誰? 第2張

兩晉時期,中華遍地狼煙。衣冠南渡後,北方鐘鳴鼎食傳家的世族與南方本地大族,圍繞着國家的權利展開了數十年的爭權鬥爭。無論北方士族還是南方世家,都是區別於底層寒門的高門大戶人家。在哪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上層社會壟斷資源的時代,寒門永難出貴子。本文將要提到的周顗,其出生於在一個歷代顯貴的官宦世家。出身高貴的周顗,從小就接受了那個時代最好的教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官二代。非如此,周顗也不會成爲本文的主角,君不見,那些底層默默無聞者,可有人記得他們的事蹟?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歷史典故是什麼?“伯仁”是誰? 第3張

周顗鍾靈毓秀,自小就異於常人,在家族的安排下,他很早就出仕做了官。周顗曾在晉朝宗室、八王之亂的關鍵人物司馬越的兒子司馬毗麾下,任長史一職。前文我們說過,門閥貴族們掌握着大晉朝廷的政治資源,皇帝手中的權力亦比不過大臣們的政治聯盟。終兩晉一百五十四年十五帝,除了開國之君司馬炎手握實權外,其餘的嗣位之君大多都是任人擺弄的傀儡。

晉室倉促南渡後,爲了避免被當地的世家大族架空,就重用一樣匆匆南逃且又無根基的北方士族。琅琊王氏歷來是名門貴姓,這個家族爲躲避戰亂南遁後,成了大晉朝廷上最有實力的一個家族。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歷史典故是什麼?“伯仁”是誰? 第4張

琅琊王氏權勢如何?當時朝野上下有這樣一句話"王與馬共治天下"。王即王氏家族,馬則是國姓司馬氏,琅琊王氏的超然地位可見一斑。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之初,有兩個代表性人物,此二人是王導、王敦。王導和王敦是堂兄弟的關係,兄弟倆一個主政中樞,一個領兵在外,控制着晉朝的軍政大權。周顗與王導同朝做官,起初二人感情尚佳。王敦善於治軍,又有家族的聲望加成,功高震主的他招來了當朝皇帝晉元帝的猜忌。正當晉元帝準備收拾王敦的時候,王敦爲了自保率先發難,帶兵直撲京師。

王敦犯上作亂之時,王氏家族尚在京城,王導還好端端的做着宰執之臣。王導爲了家族衆人能夠活下來,多次去皇宮哭訴琅琊王氏絕無二心,同時又請好友周顗替他美言。王導卻不曾想,周顗對他的請求很是冷漠,遂生了怨恨之心。王敦攻破京城後,周顗慷慨赴死。等到王敦之亂被平定後,王導在混亂中發現了周顗爲琅琊王氏求情的奏摺,悔之晚矣卻也無可奈何,只得悲嘆"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