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可能沒有揮淚斬馬謖,逃跑後被抓病死在牢中

本文已影響1.52W人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非常有名的三國故事,京劇中有所謂“失、空、斬”的傳統劇目,也即《失街亭》《空城計》和《斬馬謖》。故事大意說:司馬懿率軍出關,馬謖自告奮勇,立下軍令狀去守街亭。

在街亭,馬謖不聽王平勸告,將軍隊駐紮在山上,被魏軍四面圍定,斷了水路,軍中大亂,倉皇間失了街亭。司馬懿引大軍五十萬,望西城蜂擁而來。諸葛亮萬不得已,使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爲退兵漢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爲了嚴明軍法,諸葛亮揮淚將馬謖推出轅門外斬首。

諸葛亮可能沒有揮淚斬馬謖,逃跑後被抓病死在牢中

需要說明的是,諸葛亮非常賞識馬謖,平時和他關係極好,談起話來,可以從白天一直講到晚上。在小說中,馬謖說自己與諸葛亮情同父子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爲父。”諸葛亮說與馬謖情同手足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總而言之,關係非同一般。

諸葛亮之所以賞識馬謖,是因爲馬謖自幼熟知兵法,才氣過人。針對南人難以馴服的特點,馬謖提出了“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的攻心策略。這一策略被諸葛亮實施爲“七擒孟獲”,保證了南方邊境的長治久安。針對蜀國“兵馬疲蔽”,民怨沸騰,馬謖適時提出“只宜存恤,不宜遠征”的休養策略。北伐前夕,靠馬謖的計謀,諸葛亮成功地離間魏國曹睿、司馬懿君臣,爲北伐奠定了勝利基礎,才使得諸葛亮敗夏侯,收姜維,破羌兵,滅王郎,緊接着連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舉國震驚。

就是這樣一個情同父子、意氣相投的馬謖,諸葛亮還是將他正法了。關於這個故事,後人大多說這是諸葛亮執法嚴明的表現,如上面所提到的那些戲劇,基本上都是這樣表現的。但也有人說,這是諸葛亮在掩飾自己的過失。

北伐失敗後,諸葛亮上表自貶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然而,他也知道,僅僅是“授任無方”、“明不知人”這樣的說法,是不可能擺脫李嚴,甚至於是魏延、吳壹等人的責難的,他需要有個人來承擔責任,以便給自己一個脫身的機會,而這個機會顯然就只能來自於馬謖。

諸葛亮可能沒有揮淚斬馬謖,逃跑後被抓病死在牢中 第2張

於是其後果終於、也只能是“戮謖以謝衆”,諸葛亮則貶爲右將軍,但是卻依然“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馬謖做了他的替罪羊,成爲了蜀漢內部政治和權力鬥爭中的犧牲品。還有人說,馬謖只會紙上談兵,劉備臨終時特地關照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卻偏讓他去守街亭,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也有人說,善於小徵小戰的能手不一定是個運籌帷幄的將軍,一個運籌帷幄的將軍也不可能是個能征善戰的將士。漢高祖不是說了嘛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人各有其才。馬謖是個具有戰略眼光的高參,而不是能征善戰的將軍,諸葛亮把馬謖放錯了地方……

可要是來揭祕吧說,諸葛亮根本就沒有揮淚斬馬謖,你信不信?然而,這卻是事實。

傳說中,馬謖在失街亭後讓人把自己捆綁起來,跪在諸葛亮面前認罪。諸葛亮宣佈判處他死刑。馬謖大哭,請求諸葛亮照看他的兒子,諸葛亮流着眼淚答應了。參軍蔣琬試圖挽留馬謖的生命,諸葛亮回答說昔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之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殺了馬謖後,諸葛亮更是大哭,後悔自己沒有聽劉備的話,錯用了馬謖。

諸葛亮可能沒有揮淚斬馬謖,逃跑後被抓病死在牢中 第3張

小說《三國演義》以及一些戲劇都是這樣表現的。但事實上,馬謖在失街亭後並沒有像廣爲流傳的那樣去諸葛亮那裏自縛請罪,恰恰相反,他選擇了逃跑。後來,馬謖緝捕歸案,被諸葛亮判處死刑。但還沒來得及執行,馬謖就在獄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揮淚斬馬謖的事,傳說故事所營造的“情”與“法”的衝突雖然非常動人,也很有意義,但卻不是真的。

與馬謖關係很好的向朗(向寵的叔父),在馬謖潛逃後,因知情不報而被革職,悠遊無事達二十年之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