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之曾國藩爲何一生中四次拒絕稱帝?

本文已影響5.91K人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縣楊樹坪(現屬湖南省婁底市雙峯縣荷葉鎮)。晚清重臣,湘軍之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毛澤東有曰:“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表達出對這位已故鄉人的推崇之情。

人物生平

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峯縣荷葉鎮大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爲長子。祖輩以務農爲主,生活較爲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爲塾師秀才,作爲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

晚清四大名臣之曾國藩爲何一生中四次拒絕稱帝?

6歲時入塾讀書,他勤奮好學,孜孜不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連考兩次會試不中,隨後又努力複習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虛歲28歲時殿試考中了同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併成爲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這樣堅韌不拔地沿着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運動已席捲半個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已不堪一戰[2]。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爲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咸豐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爲湘勇。在團練湘勇期間,他嚴肅軍紀,開闢新的軍隊,他先後將5000人的湘勇分爲塔、羅、王、李等十營,先後將團練地點由長沙遷至湘潭,避免與長沙的綠營發生直接矛盾。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這篇檄文裏,他攻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着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爲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爲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用刑苛酷,史稱「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審匪類,解到重則立決,輕則斃之杖下,又輕則鞭之千百。……案至即時訊供,即時正法,亦無所期待遷延」。不僅他自己直接殺人,他的父親和四弟也殺人,即有人責其殺人過多,稱呼爲「曾剃頭」、「曾屠戶」[3]。據說,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了」,小孩就不哭了。曾國藩知人善用,並以身作則遵守軍紀,大軍所到之處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軍以不擾民爲本”便可能總結於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這一時期。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爲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曾國藩被封爲一等毅勇侯,成爲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爲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

晚清四大名臣之曾國藩爲何一生中四次拒絕稱帝? 第2張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曾國藩是理學家,在文學上主張理、詞章、考據三者並重,有《曾文正公家訓》行於世,其奏疏,信札、詩文輯爲《曾文正公全集》。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爲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拼命著書”。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餘部與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針是“重迎剿,不重尾追”,並提出“重點設防”等計劃,妄圖把捻軍阻擊在運河、沙河地區,使捻軍無處可逃,然後加以消滅。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隸總督任上的曾國藩奉命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數千名羣衆因懷疑天主教堂以育嬰堂爲晃子拐騙人口、虐殺嬰兒,羣集在法國天主教堂前面。法國領事豐大業認爲官方沒有認真彈壓,持槍在街上碰到天津知縣劉傑,因發生爭執開槍射擊,當場擊死劉傑僕人一人,民衆激憤之下先殺死了法國駐天津領事豐大業及其祕書西門,之後又殺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國領事館人員、2名法國僑民、3名俄國僑民和30多名中國信徒,焚燬了法國領事館、望海樓天主堂以及當地英美傳教士開辦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逞威。曾國藩到天津後,考量當時局勢,沒有與法國開戰,“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在法國的要求下,商議決定最後處死爲首殺人的18人,充軍流放25人,並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被革職充軍發配到黑龍江,賠償外國人的損失46萬兩銀,並由崇厚派使團至法國道歉。這個交涉結果,朝廷人士及民衆輿論均甚爲不滿,使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太傅,死後被諡“文正”,其墓地在今長沙市望城區坪塘鎮伏龍山下桐溪寺後,文革期間遭到破壞,現墓地仍殘留石馬等遺蹟。

歷史點評:曾國潘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以至他雖已去世一百餘年,提起曾國藩,人們仍然津津樂道。有的評論者說:如果以人物斷代的話,曾國藩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最後一人,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人。這句話從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國藩的個人作用和影響。

揭祕:曾國藩一生中四次拒絕稱帝的真正原因

曾國藩故居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精細的整修後,前來參觀的人,除了黨政領導、專家學者,更多的普通百姓。大家最感興趣的,要數這個封建皇朝貨真價實的“高幹”之家,不管天下風雲變幻,幾番改朝換代,其家庭終保持着嚴謹的家風,數代無一廢人,均有建樹。曾國藩的兩個兒子:曾紀澤是著名外交家,曾紀鴻是著名數學家;孫輩中曾廣鈞,二十三歲即中進士;第四代孫曾約農、曾寶蓀均是大學校長、著名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遍佈海內外,大都學有所成……

2007年12月2日下午,目前國內唯一憑《曾國藩:血祭·野焚·黑雨》、《張之洞(上、中、下)》兩度奪得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的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協主席唐浩明做客黃河科技學院。他不僅欣然接受了該院“客座教授”的聘書,還在該院黃河講壇上,通過曾國藩一生四拒做皇帝的故事,爲大學生上了一課。

晚清四大名臣之曾國藩爲何一生中四次拒絕稱帝? 第3張

唐浩明說,曾國藩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別人勸說當皇帝。能不能做皇帝?他爲什麼不當皇帝?對此,民間流傳着多種說法。唐浩明從當時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錯綜複雜的政治格局中進行了剖析。他說,雖然有名士相勸,但曾國藩主觀上並沒有要當皇帝的想法。曾氏從一個艱苦立學的農家子弟到京城高官,其被提拔之快,在滿清歷代都不多見,這顯然與皇家的特殊重用密不可分。因此對滿清皇朝,曾氏心存感激。此外,曾氏客觀上也不具備爭奪帝位的實力,雖然他創立的湘軍一時風光無量,他也官至直隸兩江的最高行政長官,但他更清晰地看到,其嫡系打下南京後便徹底腐敗,不可再用,而另一支嫡系水師,在未來的北方戰場上,因缺乏河流可用也失去了優勢。

唐浩明說,曾國藩的人生歷程包括三個層面,第一層是平凡而順遂,第二層是在快樂中度過,第三層是有事業、有成就,能給子孫後代留下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天資不高且出身寒門的曾國藩正是憑着自己的文化底蘊、道德原則和政治智慧在人生功名道路上做了一次智慧的選擇。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