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的死亡背後是什麼真相?劉邦真的容不下他嗎?

本文已影響1.85W人 

韓信的死亡背後是什麼真相?說到這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以上是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後,別人問他爲何能成功時,他說過的一番話。

其中涉及到的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漢朝開國功臣就是大名鼎鼎的“漢初三傑”。

三人中,只有幫助劉邦從軍事上擊敗項羽的“兵仙”韓信沒能善終。

韓信的死亡背後是什麼真相?劉邦真的容不下他嗎?

韓信是被挖掘出他的伯樂蕭何,以及劉邦的老婆呂后合謀抓住處死的,並被夷滅三族,罪名是謀反。

根據司馬遷寫在《史記》中的記載,韓信在被抓前後,確有謀反的企圖,並做出了實際行爲。

因此,韓信死得並不冤。

但韓信早前被劉邦剝奪異姓王身份時,又確實有點冤,那會的韓信對謀反只是猶豫不決,沒有真正開幹。

劉邦跟韓信的矛盾,歸根結底是中央集權制和分封制之爭,不能簡單以無故陷害或殺戮功臣看待。

總的來說,就是,劉邦在“楚漢戰爭”期間,因形勢需要,許諾了包括韓信在內的一批功臣以後能裂土封疆。

但王朝建立後,劉邦發現這樣很不妥,大一統還要不要了?

如果韓信能聰明一點,辭讓部分賞賜,比如,不當這個異姓王,只要個侯爵,或許就沒事了,同樣能富貴傳承。

比如,和他齊名的“漢初三傑”中的另外兩位,都有過推辭賞賜的行爲,全部獲得善終。

韓信終歸是被權力、富貴迷了眼。

當然,這其實也不能怪韓信,他的功勞擔當得起異姓王的封賞,他是憑本事掙回的家當。

只不過,韓信對大一統皇權的認知度太低。

沒辦法,在漢朝建立之前,只有一個秦朝採用中央集權制,還只存在了十來年。

地方和中央該如何相處,功臣和皇帝該如何相處,權力該如何制衡,在漢初,不管是皇帝還是功臣,可借鑑的經驗實在不多。

往後推數百年,誰都知道,別跟皇帝講權力,特別是封疆和軍權。

唐朝的李靖、郭子儀,明朝的徐達、湯和,都是在前人的經驗中,得以存活。他們都是踩着韓信們,悟出了爲人臣的真理。

韓信顯然沒人教他類似的道理,此前,大概也只有幫助秦朝滅六國後,主動退隱的王翦可以學習。

但王翦面對的是被稱爲暴君的秦始皇,韓信可能想,咱遇到的可是仁厚的劉邦,不一樣的,不需要推辭功勞,該拿就拿。

暴君秦始皇和仁厚的劉邦,其實是一樣的,蒼天之下,皇權最大,中央集權制最大。

所以,不懂這些的韓信只能委屈被剝奪了異姓王的身份,變成了淮陰侯,然後,因不滿被薄待,有了謀反的心思,最後落到生死族滅的下場。

韓信在被貶爲淮陰侯之後,其實還是有很大的機會活命的。

劉邦當時不殺他,除了沒有謀反的實錘證據外,也是想能儘量善始善終,反正,韓信已經毫無威脅了,不如大度一些。

可韓信卻失去了年輕時的忍耐力,他的死是自找的。

有則著名的成語,叫做“胯下之辱”,這則成語就是講韓信年輕時發生的故事。

韓信的死亡背後是什麼真相?劉邦真的容不下他嗎? 第2張

韓信早年在家鄉時,受到一個屠戶的挑釁。

屠戶跟韓信說:“你個膽小鬼別整天掛把劍在腰上裝蒜,不怕死的就刺死我,怕死就就從我胯下鑽過去”。

韓信當時就從屠戶的胯下鑽了過去,於是,滿大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膽小。

若干年後,韓信成了漢朝的大將軍和異姓王,屠戶卻還是個屠戶。

韓信後來還大度的對這位屠戶進行了褒揚,說沒有屠戶的刺激,就沒有自己的成功等云云。

這個故事和成語,歷來被大大讚譽,被稱爲忍辱負重後獲得成功的典型事例。

後人在表示大丈夫當能屈能伸時,也大多以韓信曾受“胯下之辱”爲例自勉。

由此知道,韓信也曾經是能屈能伸的,可年輕時能如此的韓信,在被劉邦猜忌後,爲何就不再能屈能伸?

跟皇帝妥協,總比跟屠戶妥協,要更能被人理解吧?還怕別人笑話?

韓信在被貶後,如果想要活命,或者未來自己跟家族後代能過的好一點,就必須要收斂起自己的小脾氣。

不能讓劉邦覺得自己還有怨氣,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也不能再輕易得罪人。

但當韓信多次有機會能跟劉邦夫妻,以及漢朝真正的掌權派系沛縣幫保持友善關係時,他卻放棄了年輕時的能屈能伸。

比如,劉邦在韓信被貶後,還找他喝酒聊天,兩人聊到了各自的帶兵能力問題,《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雖然之後韓信還解釋了,劉邦不需要領多少兵打仗,能領導像自己這樣的將領就行了,可劉邦心裏真能舒服?

劉邦找韓信喝酒聊天,絕對不會是找不到陪他聊天的人,而是來試探韓信的態度,看這傢伙被貶了官,剝奪了權力後,有沒有怨氣。

劉邦其實也希望韓信能服個軟,到底不是嗜殺之君,能和平解決功臣問題是最好不過,關鍵是,要判斷出,韓信是真能老實下去。

結果,劉邦被韓信諷刺,即使韓信說的是事實,但也說明了,韓信心中是有怨氣的,還是個危險分子。

韓信不僅僅是對劉邦不服,包括其餘正在掌權的權貴,他也看不起,史載其: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類似話語能記載進史書中,證明當時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屬於比較公開的言論,被猜忌時,還到處得罪人,這就是韓信的不成熟了。

這還不止,根據史書記載,韓信跑去找樊噲喝酒,樊噲對他是無比尊敬,不惜以王禮對待韓信這個失去權力的侯爵。

可韓信離開樊噲家後,卻當衆表態說:“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

樊噲是誰?他是呂后的妹夫,劉邦的連襟,如果能跟他保持好關係,未來遇到困難時,樊噲是能幫大忙的。

韓信的死亡背後是什麼真相?劉邦真的容不下他嗎? 第3張

韓信在被困居長安時的交際行爲,已經不是簡單的情商低了,完全放棄了當初被屠戶挑釁時的能屈能伸。

或許年輕時,韓信一無所有,沒有什麼放不下的,哪怕是顏面。

功成名就後,受不了一朝失去權柄和地位的打擊,爲生存應該放棄的顏面卻始終放不下了。

從上述史書中記載的實例,也能知道,韓信是真的怨氣沖天。

所以,他鼓動陳豨造反,當陳豨真的舉兵造反後,他也按照對其的承諾,準備在長安也開幹。

然後,事情敗露,就被蕭何和呂后聯手消滅了。

總結韓信在軍事能力上當然是天才,年輕時能忍辱負重的行爲,也有成功人士能屈能伸的風範。

唯獨成功後,再次遭遇挫折時,卻無法看清楚自己身處的位置,以及面對的危險。

從高處跌落後的不甘心,導致了韓信最終的結局。

年輕時能屈能伸的行爲如果能保持一生,韓信也許能活,他的死是自我放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