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孝恪爲大唐獻出了生命,爲什麼李世民反而剝奪了他的官職?

本文已影響3.53K人 

郭孝恪(?~649年),本名郭敬,字孝恪,許州陽翟人,唐朝初年名將。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唐朝貞觀年間,曾發生過這樣一件怪事。

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爲大唐立下了赫赫戰功,鎮守西域。但是後來,因爲西域發生了叛亂,這位將軍被叛軍偷襲。最終,這位將軍與自己的兒子,全都死在了這場叛亂當中,爲大唐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郭孝恪爲大唐獻出了生命,爲什麼李世民反而剝奪了他的官職?

然而,當這個消息傳到長安之後,向來以英明神武著稱的李世民,非但沒有對其進行獎賞,反倒是剝奪了他的所有官職,甚至還曾在私底下說:此人之所以戰死,純粹是自作自受,死不足惜!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位爲大唐力戰而死的將軍,名叫郭孝恪。相比唐朝初年的那些有名的猛將,郭孝恪這個名字,可能不太出名。但他的經歷,其實同樣十分傳奇。

郭孝恪出身底層,出生於河南禹州地區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雖然出身底層,但郭孝恪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有些與衆不同。

郭孝恪爲大唐獻出了生命,爲什麼李世民反而剝奪了他的官職? 第2張

少年時代的郭孝恪,用正常的眼光來看,絕對不算是什麼有出息的孩子,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是一個反面典型。年輕的郭孝恪,既不讀書,也不參與耕種,每天就只知道遊手好閒,和周圍一些社會閒散人員在一起,混吃混喝。

對於這樣的郭孝恪,他的家人也十分無奈。雖然多次進行規勸,但郭孝恪卻似乎沒有任何改變,依然我行我素。

如果是一個太平盛世的話,這樣的郭孝恪,或許這輩子都沒有出頭之日。終其一生,只能被家鄉人視作地痞無賴,過着遊手好閒的生活。但是,郭孝恪恰好遇上了一個特殊時代,正是這個特殊的時代,造就了他的傳奇人生。

後來,隨着郭孝恪逐漸長大,因爲楊廣的一通亂搞,隋朝開始逐漸分崩離析,走向末路。在隋朝末年的時候,因爲楊廣的幾個超級工程,基本的都在河南周圍,對河南地區百姓的壓榨最狠。所以在隋朝末年的時候,河南這邊的農民軍,鬧得也最厲害。歷史上著名的瓦崗軍,就是在這個區域內活動的。

眼見時局混亂,骨子裏充滿冒險精神的郭孝恪,靠着在家鄉積攢下來的一些人脈,直接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投奔了瓦崗軍。正是這個抉擇,讓郭孝恪的人生,徹底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郭孝恪爲大唐獻出了生命,爲什麼李世民反而剝奪了他的官職? 第3張

投奔瓦崗軍後,瓦崗軍內部的特殊情況,帶給了郭孝恪一個巨大的機會。瓦崗軍本是河南人翟讓創建,但是後來,翟讓卻將領袖的位置,讓給了更加有能力的李密。而李密掌權之後,又急需培植自己的人手,更好地控制瓦崗軍。就是在這樣一個特殊時間點,郭孝恪帶了幾百人,前來投奔李密,表達自己的忠心。李密自然是大喜,當即將任命郭孝恪爲將軍,並且將他派去黎陽,去協助徐世績鎮守當地。

這個徐世績,就是演義小說裏面,那位大名鼎鼎的徐茂公,同時也是後來的唐朝絕代名將李績。

到了黎陽之後,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複雜了。

首先,李密那邊,先是和洛陽的王世充一場大戰,把王世充徹底打殘。然而就在李密即將攻下洛陽的時候,江都那邊,卻突然發生了政變,楊廣被麾下的禁軍勒死,宇文化及接管了楊廣麾下的軍隊。此後,宇文化及打出旗號,要帶十萬江都精銳,返回關中,但這樣一來,他們就勢必要經過瓦崗軍的地盤。爲了避免腹背受敵的局面,李密只能先和王世充握手言和,掉過頭去打宇文化及。

再之後,李密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打垮了宇文化及,但瓦崗軍自身也是損失慘重。緊接着,趁此機會恢復實力的王世充,趁機來襲,最後一戰重創的瓦崗軍主力。

隨着麾下的主力被消滅,李密不得不逃往關中,打算尋求李淵的幫助,東山再起。但當李密來到關中之後,卻被李淵算計,最後被殺。而李密離開之後,殘存的瓦崗軍,開始迅速分崩離析,被周圍的幾家強大勢力蠶食。

所有的這些變化,都是在短短不到一年之內,迅速發生的。而隨着李密的戰敗,駐守在黎陽的徐世績部,接下來何去何從,就成了一個大難題。而最終,徐世績選擇了投降唐朝,並且是帶着瓦崗軍目前的全部地盤,前去投降。

因爲徐世績的投降,郭孝恪自然也就跟着投降了唐朝。而且,因爲當時郭孝恪在徐世績的手下,位置比較高。所以唐朝進行收編的時候,直接任命郭孝恪爲宋州刺史,同時負責和徐世績一起經營虎牢關以東,原本屬於瓦崗軍的地盤,甚至還有任命官員的權力!

這下子,郭孝恪瞬間發達了。

短短數年之內,郭孝恪便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家鄉無賴,一躍成爲唐朝刺史,手握大權。不得不說,亂世確實是機會多,這要是放在太平時代,估計是做夢都不敢想的。

不過,官職越大,責任也就越大。雖說郭孝恪一躍當上了大官,但緊隨而來的責任,也不是那麼容易承擔的。先前瓦崗軍的地盤,本就處於四戰之地,先前的幾場大戰,李密又打光了瓦崗軍的精銳。如此一來,徐世績當時手裏的軍隊,數量極爲有限,根本控制不了如此龐大的地盤,更無法抵禦周圍的幾個強敵。

更要命的是,當時唐朝這邊,日子同樣不好過。此時恰逢隴西的薛舉,前來進犯。李唐政權的主力,幾乎都被李世民帶到西線,去對付薛舉了。如此一來,唐朝也派不出更多的軍隊,去幫助徐世績控制局面。

郭孝恪爲大唐獻出了生命,爲什麼李世民反而剝奪了他的官職? 第4張

於是,不久之後,瓦崗軍周圍的幾大強敵,開始迅速蠶食瓦崗軍的舊有地盤。這其中,尤以洛陽的王世充,以及河北的竇建德得利最大。在和竇建德交戰期間,因爲竇建德俘虜了徐世績的父親,徐世績不得不暫時率領郭孝恪,投降了竇建德,想要通過這個方式救回父親。但後來,徐世績的計謀敗露,徐世績只能率領郭孝恪等親隨,迅速逃離,再次歸降唐朝。

等到徐世績和郭孝恪再次降唐之後不久,李家也處理好了西線,開始集中精力,對付東邊的王世充和竇建德。武德四年,李世民率軍東征王世充,郭孝恪也參加了這場戰鬥。後來,李世民將王世充圍困於洛陽之後,竇建德趁機來襲。在這個關鍵的時候,郭孝恪卻憑着自己對竇建德一方的瞭解,及時獻策,主張李世民以虎牢關天險,擋住竇建德。

後來,李世民採用了這條計策,最終確實也因此擊敗了竇建德,奠定了唐朝統一天下的基礎。而郭孝恪因爲有獻計之功,再加上之前降唐有功,此戰之後,直接被封爲上柱國,地位超然。

從一個底層閒散人員,到唐朝的上柱國,郭孝恪只用了僅僅不到六年的時間。從郭孝恪升官的過程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其實郭孝恪之所以能夠如此快的升官,主要是因爲時代背景特殊,機緣巧合之下,才造就了這樣一個傳奇。至於郭孝恪本人,才能肯定是有的,但絕對算不上是那種頂尖名將。

不過,順風仗永遠是最好打的,既然郭孝恪已經身居高位,唐朝當時又不缺能打的猛人。所以就算郭孝恪本人的能力差點,也不會出太大的亂子。

此後的十幾年裏,郭孝恪歷任貝州、趙州、江州、涇州四州刺史,在任期間,政績還算不錯。後來到了貞觀年間,郭孝恪被李世民調入京城,升任太府少卿、左驍衛將軍,官運一直不錯。

值得一提的是,郭孝恪雖然曾在李世民麾下任職,李世民有着很多交集。但因爲後來郭孝恪一直在外地任職,常年不在京城,所以自然也就沒能參與那場著名的玄武門事變。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相比那些參加了玄武門事變的將軍,郭孝恪和李世民的關係要稍遠一些,不算李世民的嫡系。所以,後來李世民平定凌煙閣功臣榜的時候,郭孝恪並未上榜。

其實,以郭孝恪的功勞和地位來說,如果他參加了玄武門事變,進入凌煙閣功臣榜,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郭孝恪爲大唐獻出了生命,爲什麼李世民反而剝奪了他的官職? 第5張

後來,郭孝恪被調入京城,擔任左驍衛將軍的時候,恰逢唐朝名將侯君集,在西域滅了高昌國,在西域設置了安西都護府。隨着安西都護府的設立,朝廷需要派遣一個大將,前去西域鎮守,擔任西域都護。在這個時候,李世民便想到了郭孝恪。

對於唐朝歷史上的第一任安西都護,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正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任安西都護,就是郭孝恪。但是從時間上來看,很多史學家堅定認爲,在郭孝恪之前其實還有一任,並且認爲第一任安西都護,應該是李淵的女婿喬師望。

不管真相如何,反正從貞觀十六年開始,郭孝恪是被調到了西域,擔任西域都護。從這之後,一直到死,郭孝恪都沒能再離開西域。

非但如此,郭孝恪到任之後才發現,這個西域都護,似乎也不是太好做。一方面,西域距離中原相對遙遠,算是真正的邊塞之地。不管是生活條件,還是飲食文化,都和中原地區截然不同。到西域這邊做官,生活質量自然比不得中原那邊。

另一方面,當時西域都護府只是初創,唐朝在西域的控制力度,也相對有限。再加上西突厥此時還十分強大,一直在和唐朝爭奪對西域的控制權。所以,相比中原地區的太平景象,西域這邊此時還經常打仗,戰亂頻發。

所以,郭孝恪的這次調動,倒是頗有些明升暗降的意思。就好比是一家成熟的大公司,公司原有的業務體系,已經相當成熟。但是公司忽然開闢了一塊新的業務,而這塊業務此時又不是公司重點突破的方向。如此一來,自然是非嫡系的人員,纔會被調過去了。

不過,被調到西域之後,郭孝恪卻表現得相當不錯,以誠心安撫當地百姓,同時率領軍隊,平定叛亂,倒也迅速坐穩了西域都護的位置。

接下來的六年時間裏,郭孝恪開始投入全部精力,經營安西都護府。在他的打理下,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開始變得越來越大。這期間,郭孝恪還把自己的長子郭待詔,也一起調去了西域。父子二人齊上陣,一起在西域打開了局面。

貞觀十六年,就在郭孝恪剛剛到任之後不久,恰逢西突厥進犯,滅了吐火羅,並且將勢力範圍擴張到了哈密地區。此後,郭孝恪親率兩千輕騎出擊,擊退了西突厥主力,並且一口氣追到了烏魯木齊西南部,才得勝而回。

郭孝恪爲大唐獻出了生命,爲什麼李世民反而剝奪了他的官職? 第6張

貞觀十八年,西域焉耆國叛變,投靠了西突厥。此後,郭孝恪親率三千精銳,夜襲焉耆國,生擒焉耆國王。而後在唐軍撤退途中,西突厥又派援兵前來,郭孝恪再次率軍大敗西突厥主力,追殺數十里,得勝乃還。

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任命藩將阿史那杜爾爲主帥,郭孝恪爲副手,征討西突厥。經過近一年的戰鬥後,唐軍大敗西突厥主力,並且滅掉了一直臣服於西突厥的龜茲國。

其實從郭孝恪這幾年的經歷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郭孝恪或許並非最頂尖的戰神級名將,和同時代的李靖、李績等人相比,要差了不少。但是,獨當一面鎮守一方,確實也不成問題。郭孝恪鎮守西域的幾年裏,一直十分努力,也確實幫唐朝在西域打開了局面,業務做得越來越大。從這個方面來說,郭孝恪對唐朝確實是有很大功勞的。

但同時,郭孝恪這個人,在做出貢獻之後,自身的缺點也暴露了出來。

郭孝恪出身底層,這種出身,讓他自身的眼界和能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到了西域之後,作爲西域都護,郭孝恪幾乎是整個西域最大的官,天高皇帝遠,再也沒人能夠管他。如此一來,在生活作風方面,郭孝恪自然也就開始逐漸奢靡了起來。

據史書記載,郭孝恪在西域的時候,生活十分奢侈。就連行軍打仗的時候,生活用品也要用黃金或者美玉做裝飾,極其奢華。有人曾說,郭孝恪之所以這樣做,是爲了讓遠在長安的李世民放心,避免李世民的猜疑。這種可能,確實不是沒有。但即便如此,郭孝恪生活過於奢靡,仍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更要命的是,因爲當時的西域,更像是一個獨立的地區。而郭孝恪在西域,又是最大的官員,很少有人能管得了他。再加上幾年下來,他確實打了很多勝仗,立下了很多功勞。所以漸漸地,郭孝恪開始變得越來越自大,越來越聽不進其他人的勸告。

一個才能相對有限,又漸漸不聽人勸的將軍。他的結局,似乎已經不難推斷了。

就在唐軍剛剛攻破龜茲國後,身爲主帥的阿史那杜爾,繼續率軍,追擊西突厥主力。郭孝恪則是率領一部分唐軍主力,繼續留守龜茲城。此後,郭孝恪認爲,龜茲還沒有徹底平定,所以拒絕聽從當地官員的勸告,執意要在城外紮營。

郭孝恪爲大唐獻出了生命,爲什麼李世民反而剝奪了他的官職? 第7張

就在這天夜裏,已經被擊退的西突厥,去而復返。並且開始聯繫城內的投降的龜茲士兵,一起進攻唐軍。叛亂髮生後,郭孝恪身邊只有一千多唐軍,雖然唐軍拼死戰鬥,但奈何對方兵力佔優,又是偷襲。所以最後,唐軍戰敗,郭孝恪被箭矢射死,其子郭待詔也當場戰死。

父子二人,爲國力戰而死,確實讓人敬佩。但如果郭孝恪能夠聽從別人的建議,這個結局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因爲當時唐朝已經擊退了西突厥的主力,龜茲城也完全在郭孝恪的控制之下。在這種情況下,郭家父子依然戰死,實在是讓人有些無語。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當消息傳回長安之後,向來愛才的李世民,難得發怒,認爲是郭孝恪的錯誤,才導致唐朝戰敗,產生了大量傷亡。氣急之下,李世民纔會說出‘郭孝恪自作自受’的話,並且剝奪了郭孝恪的全部官職。

不過,後來殘存的唐軍,又再次組織起攻勢,重新平定了龜茲城,讓西域的情況轉危爲安。李世民收到這個消息之後,心裏的怒火也徹底沒了。再考慮到郭孝恪這麼多年也不容易,確實爲國家立下了不少功勞。所以在這之後,李世民仍是爲他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後來到了唐高宗即位之後,更是完全恢復了郭孝恪的官職和爵位。

郭孝恪的故事,到這裏其實就已經結束了。但他的影響,卻並沒有隨着他的去世,而徹底消失。

郭孝恪之所以會死,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本人自視過高,聽不進他人的勸告。而他的這個性格,也遺傳給了他的兒子。郭孝恪有兩個兒子,長子郭待詔,已經隨郭孝恪戰死於西域。但是次子郭待封,還活得好好的。後來到了李治在位期間,李治認爲他是名將之後,還對他重點栽培,讓他逐漸成了唐朝的高層將領。

但李治萬萬沒想到,他的提拔,後來卻給唐朝埋下了一個重大的隱患。

在郭孝恪戰死二十多年之後,高原上的吐蕃政權,已經徹底崛起,甚至開始威脅到唐朝的邊境安全。所以,公元670年,李治任命唐軍名將薛仁貴爲主帥,郭待封爲副帥,統領十萬唐軍,前往高原教訓一下吐蕃。

唐軍進入高原之後,最開始的時候,一路勢如破竹,根本沒有任何阻力。當時的薛仁貴,甚至已經打算一路打到拉薩,徹底解決吐蕃問題。但就在這個時候,郭待封的自大性格,卻開始壞事了。郭待封認爲,自己是名將之後,戰功卓著,不願屈居於薛仁貴之下,更不願聽從薛仁貴的命令。

郭孝恪爲大唐獻出了生命,爲什麼李世民反而剝奪了他的官職? 第8張

此後,薛仁貴讓郭待封負責押送糧草,負責保護唐軍的補給。結果,郭待封因爲不願聽從號令,指揮軍隊押運補給的時候,行動遲緩,脫離了大部隊。此後,吐蕃軍隊抓住機會,偷襲郭待封,一戰毀了唐軍的補給。沒了補給的薛仁貴,自然再也打不過吐蕃,最後只能兵敗大非川。

大非川之敗,對於唐朝和吐蕃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自此之後,唐朝再也無法壓制吐蕃的崛起,吐蕃也不再懼怕唐朝,終於釀成了後來吐蕃徹底崛起,多次攻破長安的結果。

縱觀郭孝恪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郭孝恪之所以能身居高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爲他本人運氣確實足夠好,再加上時代的特殊機緣,最後成了一代名將。但其本人的能力,相對來說,其實是很有水分的。

如果郭家父子能夠認清自己,聽從別人的勸告,估計也就不會釀成後面的大禍了。

郭家父子的故事,也帶給了我們一個啓示:聽人勸吃飽飯,這個道理真的是不是亂說的。不管一個人的地位是高是低,都不可能永遠做出正確的決定。所以,適當聽從他人的建議,認清自己,真的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