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如同蜀漢君臣所料,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獲勝會發生什麼?

本文已影響2.74W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劉備決定攻打東吳,如果他勝利了,將會對荊益做何戰略佈局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襄樊。在關羽前線獲得水淹七軍的大捷後,孫權趁關羽後方空虛,派呂蒙偷襲佔領了荊州。關羽也在隨後的戰鬥中軍隊離散,在逃往西川的途中被東吳擒殺。孫權終於如願以償,拿回荊州,完成了他全據長江的夙願。

如果如同蜀漢君臣所料,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獲勝會發生什麼?

但是,孫權雖然佔領了荊州,可是他背信棄義的行爲,和擒殺關羽的做法,肯定會遭到劉備的報復。在兩年以後,劉備發動了夷陵之戰,開始了對東吳的征討。

劉備在關羽死後,經過這麼長時間才發動夷陵之戰,主要是遇到了一系列的變故。最大的變故就是曹操之死。曹操死後,曹丕開始了篡漢自立的行動,逼漢獻帝退位,禪讓於曹丕。曹丕因此建立了魏朝。爲了延續漢統,劉備也在成都登基,建立了蜀漢政權。

在這個時候,劉備有兩個戰略方向,曹丕和孫權。爲此,在蜀漢內部也發生了一系列的爭論。按照大義來說,應該先報君父之仇。曹丕篡漢自立,和蜀漢有不共戴天之仇。劉備應該在剛剛建國之時,對曹魏進行攻伐,來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

但是,從私人感情來說,關羽是劉備最忠心耿耿的部下,他謝絕曹操的拉攏,千里走單騎也要回到劉備的麾下。用他人的評價是兩人名爲君臣,恩如父子。如果不爲關羽報仇,不但劉備的面子上過不去,也會引起手下那些老弟兄的不滿。

如果如同蜀漢君臣所料,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獲勝會發生什麼? 第2張

劉備在考慮之後,選擇了對東吳出兵。後人因爲夷陵之戰的失敗,對劉備的這個選擇多有詬病。不過,我們從當時蜀漢的爭論來看,蜀漢的人們並不認爲這次戰役肯定會輸。趙雲和黃權勸阻的理由都是以大義的名義,要把矛頭轉向曹魏。

我們知道,曹魏的實力要遠勝過東吳。蜀漢羣臣連曹魏都不怕,何懼東吳?他們只是認爲,在當時的情況下,戰略上還是應該採取兩弱敵一強的策略,這纔能有出路。如果兩個弱國自相殘殺,那麼讓本身強大的曹魏再坐收漁利,從長遠來看,對蜀漢和東吳都是不利的。

而在作戰上,蜀漢的羣臣倒沒有提出什麼意見。只有黃權提出來,如果要和東吳開戰,自己願意身爲先鋒,去前線與東吳作戰。劉備不必深入前線,只管坐鎮後方掌控一切就好了。而諸葛亮雖然對攻打東吳不贊同,但不表態。

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看到蜀漢君臣對夷陵之戰的勝利都是自信滿滿的。如果真的那麼有失敗的危險,肯定會有以諸葛亮爲首的大批羣臣勸阻了。然而並沒有。

其實,如果單純從軍事角度上考慮,劉備討伐孫權和討伐曹丕,還是討伐孫權要好一些。首先從大義名分來說,雖然曹魏篡漢罪不容誅,但是東吳向曹魏稱臣,爲虎作倀,也有討伐的名分。

如果如同蜀漢君臣所料,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獲勝會發生什麼? 第3張

從地利來說,如果北伐關中要翻越秦嶺,後勤補給不便。而且關中經過長期戰亂,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即使佔領也收穫不大。而西川地處長江上游,蜀軍順流而下,佔有地利之便。加上荊州比關中富庶的多,佔領後會爲蜀漢帶來更大的價值。

從人和上說,荊州原來是劉備的屬地,劉備認爲對荊州人士多有恩德,會得到荊州人士的支持。

最後從將領的軍事才能上來說,呂蒙死後,東吳已經沒有了出名的將領。劉備過去和東吳交好之時,對東吳的將領都心中有數。劉備認爲,東吳的將領中沒有自己的對手。

有了以上的有利條件,劉備才決定討伐東吳,放手一搏。但是,出乎劉備意料之外的是,孫權卻任用了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做東吳的統帥。在夷陵之戰中,陸遜採取積極防禦的戰略,用火攻打敗了劉備,使得劉備收復荊州的打算落了空。

那麼,在這裏我們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如果局勢如同蜀漢君臣所料,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獲勝,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看到,即使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獲勝,他也只能拿回過去屬於他的荊州,也就是湘水一線,再向前就寸步難行了。這是因爲孫權和曹丕結盟,當孫權戰敗的時候,曹丕必然要從荊州北方進行干預。以劉備的那些兵力,東抗孫權,北敵曹丕,是不可能過於深入東吳的。這樣,劉備就只能暫時穩定自己的地盤,再做下一步打算。

拿下過去的荊州地盤之後,劉備將會怎麼處置呢?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到,其實劉備已經對此做了相應的準備。在整個夷陵之戰中,劉備遭受的最大損失不僅僅是在軍隊上,還在於黃權的那支人馬身上。

如果如同蜀漢君臣所料,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獲勝會發生什麼? 第4張

當時黃權的人馬在江北監視曹魏的動向,在劉備失敗後,他的退路被切斷,只得投降了曹魏。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到這支軍隊中包括了太多的軍政人員。這些軍政人員就是劉備準備接管荊州的人員。爲了他們的安全,劉備把他們安置在比較安全的黃權軍中,誰知道會這樣喪失了。這件事在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的:

權及領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詣荊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綬、棨戟、幢麾、牙門、鼓車。權等詣行在所,帝置酒設樂,引見於承光殿。權、郃等人人前自陳,帝爲論說軍旅成敗去就之分,諸將無不喜悅。賜權金帛、車馬、衣裘、帷帳、妻妾,下及偏裨皆有差。拜權爲侍中鎮南將軍,封列侯,即日召使驂乘;及封史郃等四十二人皆爲列侯,爲將軍郎將百餘人。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軍政人員的投降,是劉備蜀漢政權的多大的損失。僅僅被曹丕封爲列侯的就有42人。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一絲端倪,那就是劉備在夷陵之戰後的戰略設想。

其實,諸葛亮和趙雲、黃權反對伐吳的深層原因是不想讓劉備將未來的重心轉到荊州。因爲關羽的敗亡,蜀漢本來用以北伐的兩支主力喪失了一支。這樣一來,原來的兩路北伐的計劃就只能縮減爲一路北伐。劉備伐吳,就必須把本來準備北伐秦川的主力用到荊州方面。這樣,劉備勝利後,這支主力就不可能再回到西川了,下一步的北伐就只能從荊州出發。

我們從這些分析可以看出來,劉備在決定討伐東吳的同時,已經決定將戰略重心從西川轉移到荊州。他帶領着大批的軍政人員,就是準備在奪回荊州以後進行開發建設的。他讓黃權帶領他們也是有深意的。可以預料到,在奪回荊州後,肯定會組成以黃權爲首的荊州行政班子。黃權文武全才,是能夠擔當這個職責的。

不過,黃權的作用只能相當關羽時期潘濬的作用。而蜀漢剩下的碩果僅存的主力,劉備是不會交給黃權的。可是,當時蜀漢的老一輩的將領也大批凋零。關羽、張飛、黃忠都已經死亡,馬超身體不好,臥病在牀。而趙雲長期擔任內衛,不能獨當一面。劉備將他留在江州,也是爲了確保益州和荊州的聯繫。而諸葛亮作爲丞相,要坐鎮成都。

這樣一來,劉備就只有自己留守在荊州了。也只有劉備梟雄的威名,能夠保證荊州在曹魏和東吳的夾擊下生存下來。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劉備能夠利用荊州的資源,迅速建立一支大軍,那麼可能情況會有所變化。不過,在剛拿下荊州的這一段時間裏,劉備只能親自鎮守荊州。

這樣,蜀漢將形成諸葛亮和趙雲、魏延鎮守蜀中,而劉備、黃權鎮守荊州的局面。如果形勢發展順利的話,實力得到恢復的劉備,還是會從荊州繼續發展攻勢。至於對象是孫權還是曹丕,就要看當時的形勢了。可惜一場意想不到的夷陵之戰的失敗,使得劉備的戰略設想戛然而止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