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東吳的優勢兵力,羅憲爲何要抵抗到底、寧死不降?

本文已影響2.13W人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東吳乘蜀漢滅亡入川,爲何原蜀漢的守將羅憲要拼死抵抗,寧死不降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三國之中,蜀吳聯盟共抗曹魏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但是,由於蜀吳兩國和曹魏的實力相差太大,最終,天下被曹魏的後身晉朝所統一。其中,蜀漢滅亡得最早。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雖然曹魏東線的主力鍾會所部被姜維阻止在劍閣,可是鄧艾卻抓住西線空虛的機會,偷渡陰平,襲取江油。在綿竹擊潰諸葛瞻率領的蜀軍後,鄧艾兵逼成都,接受了劉禪的投降,蜀漢滅亡。

面對東吳的優勢兵力,羅憲爲何要抵抗到底、寧死不降?

在蜀漢滅亡後,發生了一場動亂,這是鍾會和鄧艾相互爭功引起的。再加上姜維詐降,蠱惑鍾會造反,更是對局勢火上澆油。在動亂平息時,已經過去了很長的時間了。可是,在這段時間裏,以及此後,在原來蜀漢的東部邊陲,卻爆發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主角分別是原來蜀漢的永安將領羅憲,和東吳的名將陸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是因爲蜀漢滅亡後,東吳感到了孤立的威脅。蜀漢位於長江上游,如果曹魏利用地勢,分兵攻打東吳,對東吳將是十分不利的。這等於長江天險被曹魏輕易化解了。在後來晉朝滅亡東吳的戰爭中,晉朝的主力就是從蜀中順流而下,水陸並進滅亡了東吳的。因此,爲了改善自己的戰略態勢,同時也想趁蜀漢滅亡擴張自己的勢力,於是東吳發起了向位居長江上游蜀漢的進攻。

但是,讓東吳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在永安遇到了羅憲。羅憲是蜀漢派駐在永安的將領,時任巴東太守。他在蜀漢滅亡後,依然鎮守永安。在面對東吳的軍隊,他堅決抵抗,毫不屈服。東吳的名將陸抗親自率領軍隊攻打永安,可是在羅憲的防守下一籌莫展。最終,在長達兩年的攻防戰之後,東吳只得撤兵。羅憲也因爲這一戰而成名,被後人認爲是蜀漢後期的傑出將領。那麼,當時蜀漢已經滅亡,在面對東吳的優勢兵力圍攻下,羅憲爲何要抵抗東吳,寧死不降呢?

首先,這就要從蜀漢和東吳之間的仇怨說起了。要說蜀漢的仇恨,對曹魏是國仇,可是對東吳則是國仇加家恨。在仇恨的程度上,蜀漢對東吳的仇恨要更深一層。對於曹魏,蜀漢主要是以繼承漢統爲由,對篡漢的曹魏有着根本的矛盾。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蜀漢不滅亡曹魏,就不能顯示自己的漢室正統。

面對東吳的優勢兵力,羅憲爲何要抵抗到底、寧死不降? 第2張

而曹魏也視蜀漢爲賊,這是因爲曹魏自認爲是通過禪讓繼承了漢統。因此,蜀漢號稱繼承漢統,就是對曹魏的否定。所以,曹魏只有消滅蜀漢,才能保持自己的正統地位。因此,蜀漢和曹魏爲了法統之爭,形成了你死我活的關係。雙方之間的私怨並不多,更多的是國仇。

可是,蜀漢和東吳之間就複雜了。從蜀漢君臣的認識來說,東吳就根本不是一個有資格的國家。東吳的身上根本就沒有一絲一毫漢室的血統,純粹是一個地方的割據勢力。從蜀漢君臣的眼光看,東吳就是一個暴發戶,不值得去跟它打交道。在孫權稱帝的時候,蜀漢就有大臣不同意承認東吳,是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才統一了意見。可是,蜀漢和東吳的建交主要是出於戰略方面的考慮,是出於共同抗魏的需要,並不是心服口服的。

而且,東吳在建國的過程中,除了和劉備集團一起打了赤壁之戰,留給蜀漢更多的是背信棄義的傷痛。就是因爲東吳襲取荊州,使得關羽北伐襄樊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也正是東吳的背信棄義,使得關羽被殺,荊州丟失。更是因爲夷陵之戰,使得蜀軍損失慘重,多年積累的實力毀於一旦。這些國仇都讓蜀漢君臣刻骨銘心,使得他們根本不信任東吳。在永安,蜀漢一直駐紮重兵,就是防止東吳再次背信棄義的偷襲。

而家恨則是更是讓蜀漢君臣難以忘懷。在東吳的背信棄義下,關羽死於非命,荊州全部丟失,那些荊州的人員有家難回。在夷陵之戰中,張飛又被逃往東吳的叛徒刺殺,大批人員戰死,劉備也在兵敗後病死在白帝城。可以說,蜀漢君臣與東吳大都有着家仇。從這一方面來說,蜀漢君臣對東吳的仇恨更深,羅憲身爲荊州人士的後裔,更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羅憲怎麼會投降他恨之入骨的東吳呢?

面對東吳的優勢兵力,羅憲爲何要抵抗到底、寧死不降? 第3張

其次,從法理上來說,羅憲也不會投降東吳。這是因爲羅憲是蜀漢的臣子,他是忠於蜀漢政權的。當劉禪下令向曹魏投降的那一刻起,羅憲就已經算是從屬於曹魏的臣子了。這個時候,無論是任何人,只要是忠於蜀漢政權的臣子,都要無條件地聽從劉禪的旨意,否則就是亂臣賊子。

所以不要說羅憲,就是當時手握重兵的姜維,也只能乖乖的到鍾會那裏去投降。當時,蜀軍中不想投降的人很多,有的將士氣憤地拔刀砍石,痛哭流涕。可這樣也改變不了蜀漢滅亡的事實。那麼,羅憲遵照劉禪的旨意投降後,就算是曹魏的臣子。爲曹魏守衛疆土,就成爲了羅憲的職責。守衛永安,爲曹魏效忠,也就是向過去的蜀漢政權效忠。從這一方面來說,羅憲也不會向東吳投降。

第三,東吳的所作所爲徹底激怒了羅憲。東吳這次前來攻打永安,完全是抱着趁火打劫的態度來的。在蜀漢危亡之際,沒有看到東吳有什麼實質性的大的舉動來援助蜀漢。可是,當蜀漢滅亡之後,東吳的軍隊卻出動攻打蜀漢。這如同在已死的蜀漢身上割肉一般,引起了羅憲的極大憤慨。

我們知道,羅憲本身對東吳就有着國仇家恨,這樣一來,更是讓羅憲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再加上永安本身就是針對東吳可能發動偷襲的要塞,這裏的將士在潛意識裏,早就將東吳當成了敵人。在東吳來攻打的時候,羅憲不用動員,大家都會同仇敵愾,和東吳奮戰到底。

結語:

羅憲在蜀漢滅亡之後,不投降東吳,而是爲了曹魏守住永安,阻止東吳的入侵。這是因爲在法理上,羅憲在蜀漢投降後,已經隨同劉禪成爲了曹魏的臣子。爲了自己的朝廷守衛疆土是羅憲應盡的職責。

而羅憲本身對於東吳又有着國仇家恨,東吳在歷史上,多次背信棄義的坑害蜀漢。這已經讓羅憲和蜀漢君臣深受其害,羅憲駐紮永安的主要目的也是防備東吳。對於東吳這樣的國家,羅憲深惡痛絕,怎麼能去投降它呢?

再加上東吳出兵蜀漢,並不是爲了援助蜀漢,而是來趁火打劫。在蜀漢危亡的時候,東吳袖手旁觀,無動於衷。等到蜀漢滅亡,東吳想要來分一杯羹,這更是激怒了羅憲。如果放東吳軍隊入川,那麼東吳和曹魏將在西川內地燃起戰火,西川的百姓也會因此遭受塗炭。這也是羅憲所不能允許的。因此,羅憲選擇了不投降東吳,保衛永安的道路。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