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刑犯“秋後問斬”的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6.7K人 

古代死刑犯“秋後問斬”的原因是什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國家”出現的一個標誌,便是法律。中國早在夏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法律,當時稱之爲“禹刑”,裏面規定了各種不同的規則,比如周禮曾經提到過,“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光是判死刑(大辟是死刑的統稱)就有兩百種情況,判宮刑的情況居然有五百,可謂是嚴苛。

對於死刑,若是謀反或者作惡太多,則可能是凌遲或者五馬分屍等,如果不是大奸大惡之徒,通常都是砍頭。

古代死刑犯“秋後問斬”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看一些古裝影視劇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一旦縣令判定了某人死罪,就會說“監押在死囚牢,等待秋後問斬”。

衆所周知,古人事死如事生,敬畏自然與鬼神,加上人們認爲刑殺是陰事,害怕人死後化成鬼來報復,所以要選擇“午時三刻”,一天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處死犯人,這樣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免得報復人類。

既然如此,爲什麼不選擇在酷夏的午時三刻處死犯人,反而都要秋後問斬呢?要知道,秋後的陽氣顯然不如盛夏啊!

不是因爲古人不懂,這麼做,其實主要有三層深意在裏面。

首先,秋後問斬是受農業規律的影響。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國家,春季和夏季是是農

業播種的開始,需要大量人力去經營,有時候甚至需要囚犯去參與其中,因此春夏季節不輕易行刑。而秋後冬季比較清閒,所以一般要在秋冬季行刑。

說到底,還是人口不足的原因,必要時刻還需要這些死囚犯。就好像朱元璋殺貪官一樣,有時候貪官上刑場或者監獄之前還得處理事情,就因爲官員殺得太多,人手不夠用。

其次,秋後問斬是爲了警示衆人。

這個原因承接第一點,要知道法律不僅僅是爲了懲罰犯人,還要示警其他人。春夏之際人們忙於耕種,無暇觀看這些囚犯被殺;只有在秋後冬季,忙了大半年的人們纔有空閒着,這時候他們纔會到刑場看。

見到犯罪是這種下場,這才能告誡世人,一切要遵守規矩,切不可學犯人。倘若沒人來看,那怎麼能起到告誡的作用呢?

最後,秋後問斬是遵守大自然規律。

古時候,人們敬畏自然,認爲一切都是有大自然來主宰。無論是災害、瘟疫還是祥瑞、豐年都是上天賜予的,因而人們的一切行爲都必須符合天意。設官、立制固然要與天意相和諧,刑殺、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

天人合一,春夏之間草木茂盛生機勃勃,是生命的象徵,不宜殺傷,秦朝法律甚至規定,不能打三春的鳥兒,不能捕撈三月的魚兒,因爲萬物都在繁衍、生存。而秋後草枯葉落,萬物凋零,處決罪犯才合天地肅殺之道。

其實,秋後問斬一詞直到唐朝纔出現,宋元時期人們逐漸意識到重要性,明清時期纔開始固定爲“秋後問斬”。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