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37W人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朝代,而掃平六國的秦始皇也稱爲中國歷史上最閃耀的帝王之星,即使是後世的漢武唐宗宋祖,也很難與秦始皇的功績相比。秦始皇統一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等都爲後世的強大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秦始皇的成功並不是他這一代就完成的,而是“奮六世之餘烈”,由秦國的歷代國君經歷了漫長的準備和打拼,才創下來的基業。但秦國自秦襄公被封爲諸侯開始,歷經了30世之長,爲什麼只說奮六世之餘烈呢?

我們所說的六世,一般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六個秦國國君。是從秦孝公開始的,而秦孝公的所作所爲,直接讓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變成了雄踞西方的軍事大國。秦孝公最大的功績就是任用商鞅,施行了歷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商鞅變法。

揭祕: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秦國起源,源遠流長

秦國是從屬於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建國時間相對於其他諸侯國要晚了很多。在有史可考的記載當中,秦人最早的先祖是神話傳說時代的少昊,得姓爲嬴,後來的夏朝建立之後,秦人先祖在夏朝也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職位。

後來夏桀暴虐,秦人先祖費昌不看夏桀的暴政,前往商湯那裏共商討伐夏桀去了。商湯建立商朝之後,嬴姓一族在商朝又是混得風生水起,並且在商人這裏掌握了養馬和御車的技術(可能是本來就掌握的)。一直到了商紂王時期,秦人先祖蜚廉和惡來還是紂王手下的得力干將,但武王伐紂之後,秦人先祖就暫時沒落了下去。

雖然地位沒落,但老祖宗傳下來的馴馬駕車技術還是代代相傳的,有過硬的技術,在哪兒都不愁飯吃。於是乎,秦人先祖秦非子因爲養馬有功,得到了周王的重視,並將如今甘肅天水一帶的秦地加封給嬴姓族羣,用於大規模馴養馬匹,嬴姓一族從此就有了“秦”的稱號,被稱之爲秦人。

但畢竟是邊疆苦寒之地,秦人雖然養馬有功,但終究還是個子爵,直到後來犬戎入侵,西周滅國時,秦人首領秦襄公才因爲護駕有功被封爲諸侯。所以,秦國從秦襄公開始,纔算是真正的建國。

由於犬戎部落侵犯了大片的周王朝領土,打也打不敗,趕也趕不走,周平王就許諾秦襄王只要秦人能夠將西戎趕走,所恢復的土地就歸秦國所有,秦國這纔在一次次和西戎的戰鬥當中不斷壯大了起來。

秦人自知出身卑微,在諸侯之間的地位比較低,所以在外交上最開始攀附了強大的晉國,結爲秦晉之好。在內政上也是勵精圖治,不惜花費重金大批招攬各諸侯國的人才,進行對這個邊疆苦寒之地的文化建設。

井田瓦解,禮崩樂壞

要知道,在秦襄公被列爲諸侯之前,周王朝的氣數其實已經是時日無多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制度的落後,不再適用於當時的生產力發展。

周王朝的諸侯國們也都是用的周禮那一套制度,在政治方面是宗法制度,在土地制度方面是井田制。就是將一塊田分割爲九塊,周邊八塊地都是私田,所產出的糧食歸自己所有,中間的是一塊私田,產出歸周天子或是諸侯所有。

這種制度在奴隸社會還是比較靠譜的,畢竟對於奴隸來說,不管你是公田還是私田,產出的糧食都不是我的,所以在幹活的時候出的力氣都差不多。但是後來鐵器和牛耕出現,一人一牛就可以完成之前很多奴隸才能完成的工作。

揭祕: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第2張

再加上各國對外族的戰爭也都逐漸減少,戰爭也都多是中原文明之間的戰爭,奴隸來源也越來越少。奴隸又少、性價比又不高,所以奴隸制經濟就開始出現了消散的趨勢。牛替代了原來那些奴隸的地位,而產出的糧食比原來是隻多不少,所以很多奴隸就解放了,獲得庶民身份。

所以原來種地的很多都是無差別種植的奴隸,現在變成了有私慾的庶民。在沒有信仰製成的情況下,種公家的地和種自己的地哪個更賣力就盡人皆知了。公田就那麼大一片地方,很多人都是隨便播種一下敷衍了事,專心去種植真正能填飽自己肚子的私田去了。

就這樣,公田漸漸被荒廢,周王室的收入也是越來越少。其他諸侯國要麼被吞併,呀麼就在不斷地開疆拓土,拓展新的土地,開墾荒地來增加糧食產量。而我們的周王室自身身爲周禮的代表,不能帶頭違反宗法禮制,井田制即使再不好也不能廢除,只能從其他方向增加稅收,比如周厲王就想講山林野澤收歸周天子所有,進入都要收稅,結果引發了國人暴動,加速了周王室的衰微。

地主貴族,新舊交替

奴隸制雖然逐漸衰微了,但剝削依然是存在的。只是原來貴族階層和奴隸階層的對立變成了地主階層和農民階級的關係而已。當然這時候的地主階層剛剛興起,社會的主要矛盾還不是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而是地主階級和舊貴族階層的矛盾。

舊貴族階層由於世襲,佔據了大量肥沃的耕地,嚴重阻礙了地主階層勢力的發展。但最開始又礙於宗法制度的限制,不能對這些土地有所貪圖,所能掌握的土地也只能是新開墾的領土 ,耕地面積實在是有限。

秦國自秦襄公被封爲諸侯的那一天起,就面臨着由奴隸制社會轉變爲封建社會的大變革,但由於當時周禮的影響力還是很大,所以剛剛建立的秦國也只是沿襲學習周禮,學習那些可能在不久之後就不再適用的制度文化。

但秦國最開始是華夏文明圈的邊緣,生產力也遠遠不及中原諸國,所以井田制的崩潰來得也相對較晚一些。但是相較於中原諸國,秦國多了一個人羣,那就是軍功地主階層。秦國最開始的領土其實只有西岐以西的一小片地方,所能掌控的領土還是很少的。

但是自從周平王許諾秦襄公所徵之地盡歸秦有之後,秦國就開始了瘋狂的擴張之中,後來不僅把原來的領土收復了回來,還收服了大量低戎狄,佔據了西戎原來生活的很多領土。在征戰之中,立下軍功的將士都獲得了一定的土地。相比中原諸國在已經開墾程度很高的大平原,秦國地主階層能獲得的新土地要多得多。

前車之鑑,後來居上

再加上秦國人本來本來建國就晚,貴族階層所能掌控的土地不多,對周禮對秦國人的束縛也並不像其他諸侯國那麼強。所以軍功地主階層得以迅速崛起,秦國這個後起之秀要比其他國家的地主階層發展的也要更好更快速。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也使得秦國能夠後來居上,那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秦國由於發展較晚,所以地主階級和酒貴族階級的矛盾爆發的也相對晚了很多。中原諸國生產力發展較快,矛盾爆發的也早,所以早在秦國的商鞅變法之前,中原地區的魏國、楚國、等國家都率先摸着石頭過河,掀起了以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爲代表的改革高潮。

這就像是我們的蘇聯老大哥在前面幫我們多走了很多彎路一樣,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秦國所面臨的處境也和我們的新中國一樣,前面的改革或者成功或者失敗,都給秦國的變法提供了很多的寶貴經驗。

所以後來來自於中原腹地的商鞅入秦之時,正是秦國地主階級興起,其他國家改革大半的時候。商鞅帶着中原諸國的改革經驗來到了赳赳老秦的腹地,和雄才大略的秦國國君秦孝公,兩人一拍即合,由上至下對秦國展開了風風火火的改革大業。

關於改革措施,別的文章介紹的就很多了,小編在這裏就不再進行贅述,大致就是重農抑商,廢除井田制、土地公有制,建立土地私有制等等,主要還是土地制度的改革,適應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削弱了舊貴族階級的勢力,極大地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

結語:

商鞅變法是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歷史浪潮中的一次大膽嘗試,這次改革有着商鞅入秦的偶然,也有社會歷史浪潮發展的必然所在。商鞅應運而生,聯手秦孝公進行了一次改變中國歷史的偉大改革。

雖然商鞅在秦孝公死後也被車裂而死,但他所頒佈的法令和改革措施卻是完整地保留了下去。上揚的死主要是因爲觸及了舊貴族的利益,再加上商鞅的法治思想過於激進,刑罰過於嚴厲,也遭到了部分平民勢力的反對,但人無完人,商鞅只是堅持做了自己認爲對的事情,即使他知道這種變法無異於挖骨取髓,但他仍舊是將改革堅持了下來,鑄就了一個強大的秦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