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立下無數戰功,爲何結局卻非常悲慘?

本文已影響1.9W人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立下無數戰功,在中國歷史上名氣很大。可是名將李廣雖然威武一世,卻也是命運多舛,非常坎坷的。他的人生結局也十分悲慘,令人惋惜。

李廣作爲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代西漢皇帝的一代名將,可以說,在他死後,獲得了後人無比的稱讚和推崇,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他的名望使他成爲後世之人激勵青年將士保家衛國、浴血邊關的標誌性歷史人物。按理說,像李廣這樣名聲好的將軍,漢武帝應該多加表彰和提拔纔對。

可是縱觀李廣一生,經歷大小戰爭70多次,作戰勇猛,身先士卒,令匈奴士兵聞風喪膽,爲國家做出了很大貢獻,但卻始終得不到皇帝的提拔,一生未能實現封侯意願,最終拔刀自刎。不僅如此,漢武帝還多次說李廣“命不好”,不予重用。李廣一生鬱郁不得志。爲何這麼一位赤膽忠心,令匈奴士兵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李廣,在漢武帝心裏就是一個“命不好”的將軍呢?他這個“命不好”到底對李廣有幾個意思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漢武帝劉徹確實說過李廣“命不好”的話,而且可能也不止一次的說過,其中最後一次說李廣“命不好”是李廣要求參加漠北戰役出發前,漢武帝親口對衛青說的。這次對匈奴的漠北戰役,是漢武帝親自組織發起的對匈奴最有決定意義的一戰,無論對漢武帝本人來說,還是對整個大漢王朝來說,這一戰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

因此,漢武帝親自挑選了當時漢朝最炙手可熱的青年將領衛青和霍去病,這兩個人不但年輕有爲,而且作戰指揮能力超強,曾經在河南戰役和河西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更重要的是,這兩個人還是漢武帝的親戚。派這兩人去執行漠北戰役,他最放心。李廣也想參戰,作爲一個老將軍,漢武帝本來打算不讓他參戰,但李廣找了漢武帝幾次,非要去參加這次戰鬥。

漢武帝有自己的想法,他內心深層次的想法可能不便給李廣將,但架不住李廣三番五次的請戰,他又不能拂了李廣的熱情,剛開始藉口李廣年齡大不讓他參戰,最終沒有法子,只好答應李廣的要求,封他爲前將軍,讓他隨衛青出戰。李廣請求積極參戰,當然有自己的想法,他是覺得自己年齡大了,以後可能就沒有立功封爵的機會了,所以要抓住這次機會,在戰場立功,封侯封爵,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漢軍分成兩部,一部由衛青指揮,另一部由霍去病指揮。出發的時候,衛青去向漢武帝辭行,看看老闆還有沒有要交代的事項,結果漢武帝告訴衛青,說李廣這個人“命不好”。皇帝這麼說李廣,衛青內心自然要揣摩一番皇帝的意義,看看這句話到底包含幾層意思,也好理解透徹。從這裏可以看出,漢武帝對李廣“命不好”的認識由來已久,並不是一二年的事情。

常理來講,大戰在即,如果覺得李廣“命不好”,作爲老闆就不要用他,但如果用了,就不應該向任何人傳遞這種不利於決戰且影響士氣的言論,哪怕對方是統軍大將。關鍵是這個“命不好”的李廣已經被漢武帝任命爲此次漠北戰役的前將軍,似乎有重用的意思在裏面。漢武帝先後這種矛盾的心理和做法,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李廣的軍旅生涯說起,看看李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都經歷了那些事情?漢武帝內心對李廣的真實認識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李廣是漢武帝時期漢軍裏的一位老將軍。他在二十歲左右時,和他的堂弟李蔡同時入伍,成了漢軍一名軍人,參與了漢朝對匈奴的戰爭。由於他身材高大,作戰勇敢,又有一身高超射擊之術,被漢文帝所賞識,並調到自己身邊工作。李廣在皇帝身邊工作,晉升的機會應該很多。但漢文帝覺得漢朝勢單力薄,不能與匈奴硬碰硬,所以採取的防禦政策以“守”爲主,並沒和匈奴大戰和決戰的戰略意圖,雖然打過不少仗,但每次見好就好。所以李廣立功受獎的機會不多,提拔晉升的機會也就少的可憐。

李廣立下無數戰功,爲何結局卻非常悲慘?

漢文帝曾不無感慨的對李廣說:“你要生在高祖時代,肯定封你個萬戶侯。”這句話意思是說李廣生不逢時,在文帝一朝要想封侯是很困難的。到了漢景帝時代,漢朝爆發了歷史上首次內亂。因爲朝廷頒佈的“推恩令”讓所有的諸侯王不滿意,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反叛朝廷,這就是西漢歷史上著名的“七王之亂”。李廣參與了這次平息內亂的戰爭,但他在關鍵時候,卻接受了樑王劉武封他爲將軍的印綬。這件事傳到漢景帝耳朵裏,他非常不高興。因爲他這個弟弟是他皇位最大的威脅者。

在這個關鍵時刻,李廣私自接受樑王印綬,這等於表明李廣是樑王的人,而不是漢景帝的人。李廣未必這麼想,但漢景帝肯定是這麼想的。內亂平息之後,很多參加戰鬥的軍人都獲得朝廷賞賜和提拔,唯獨李廣沒有。自此以後,李廣就坐上了漢景帝給他的冷板凳,被調往邊關,先後擔任了七個郡的郡守,在狼煙四起的邊關幹了二十多年,雖然和匈奴人打了二十幾年,但終歸是個品級不高的地方官。

到武帝時期,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準備向匈奴發起主動進攻,漢朝的防禦政策由“守”變“功”,由消極變積極,這對李廣來說,似乎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往往事與願違,李廣並沒有大放光彩。應該說,漢武帝是給了李廣機會的,但他自己把握的不好,或者說他的能力承載不起。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遣李廣從雁門出塞,領兵一萬迎擊匈奴,配合衛青、公孫敖、公孫賀等人的軍事行動。但李廣這次進軍並不順利,不但全軍覆沒,而且自己也被匈奴活捉,最後通過裝死麻痹匈奴兵,找個機會逃了回來。而此次參戰的的青年將衛青大獲全勝,被漢武帝封爲關內侯。李廣年齡最大、資格最老,卻損失慘重,戰敗被俘,被朝廷交給執法官吏審判,按照當時的軍法要被處以極刑,但朝廷容許出錢出谷贖罪,李廣免除了死罪,降爲平民。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再次發動河西戰役,已經重新獲得朝廷重用的李廣被漢武帝派遣領一路大軍北出右北平,向西迂迴,擔任策應任務。另派19歲的青年將領霍去病從北地出發,主攻河西。李廣率領四千漢軍精銳騎兵遭遇到四萬多匈奴騎兵,雙方展開廝殺,要不是張騫帶領一萬漢軍精銳騎兵趕來增援,李廣可能會再次被俘。

這一仗李廣損失慘重,但霍去病率領騎兵大膽深入,挺進兩千多裏,殺傷匈奴四萬多人,降俘匈奴貴族3200多人,獲得了空前勝利。最終,李廣功過相抵,既沒有封賞,也沒有收到處罰。李廣最後一次參戰,是漢武帝發動的漠北戰役,也是衛青率領大軍出發前,漢武帝告訴他李廣“命不好”的這一戰。

此戰,李廣率領的軍隊迷路,而衛青率領的軍隊遭遇匈奴單于後展開大戰,最後雖沒有抓出單于,但打敗了匈奴。另一路由霍去病帶領的漢軍精銳騎兵,又挺進2000多裏,將匈奴的左賢王部全殲,兵鋒直插瀚海,獲得空前勝利。接二連三的失誤,讓李廣也深感自己“運氣不好”,於是在衛青派人來問責的時候,六十多歲的李廣拔劍自刎而死。

通過李廣軍旅生涯歷次參戰的情況來看,就能大致對漢武帝說李廣“命不好”有了一些認識。

首先,李廣雖個人能力突出,但領軍打仗本事略顯不足,尤其是大兵團作戰,他的謀略和指揮組織能力比較薄弱。接二連三的失利,不能說他運氣不好,只能說他指揮戰役的整體能力還很不夠。

其次,李廣雖參戰70多次,但大多是自己當郡守時和匈奴士兵小規模的戰鬥,真正的大戰並沒有幾次。當漢武帝給他機會帶兵參與大兵團作戰時,他的戰績往往又不盡人意,要麼被俘,要麼慘敗,給漢武帝留下很不好的印象,是漢武帝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此外,在當時的漢軍當中,青年將領衛青、霍去病開始嶄露頭角,崛起速度非常快,這讓漢武帝看到了青年將領纔是領導軍隊打擊匈奴的核心力量。在漢武帝有意栽培下,衛青、霍去病所表現出來的卓越指揮能力讓他大爲欣賞。而老將軍李廣的表現卻不盡人意,和衛青、霍去病相比較相差甚遠。在漢武帝心目中,已經有了替代年老將軍的人選。或者說李廣的時代已經過去,衛青、霍去病的時代正在來臨。

另外,對於李廣的治軍策略,當時很多人是有看法的。他行軍沒有嚴格的編制和佈陣。選擇宿營地時,又喜歡選擇水草肥美的地方。夜間不設巡更暗哨,進攻時喜歡越過自己的警戒線。有相當多的人認爲,李廣的這種打法,全軍覆滅的概率很大。

戰術上有爭議也很正常,但李廣的戰術思想卻導致的結果往往不是出奇制勝,而且慘敗被俘,這不能不讓人對的戰術戰役思想進行懷疑。作爲漢軍的實際統帥,李廣的性格、爲人處世、帶兵作風、打仗風格、戰術戰役指揮能力等等,漢武帝對此應該有所瞭解和掌握,所以他說李廣“命不好”雖有幾分嘲諷,但其中的深意也有幾分道理。

李廣立下無數戰功,爲何結局卻非常悲慘? 第2張

爲何霍去病和衛青能大敗匈奴,而成名已久的李廣卻首戰失利?

其一,李廣雖然成名多年,他的飛將軍的名號也是在中原中的榮譽,對於匈奴的戰術,他並不瞭解。俗話說術有專攻,漢代自從高祖皇帝經歷了白登之圍後,漢族就一直沒有和匈奴交手的機會和實力,只能用和親政策換取中原的太平,和匈奴一直保持着穩定的關係。而自從軍臣單于死後,伊稚斜單于和中行說兩人一個野心太大,時刻要佔領中原;一個發誓要報當年的恥辱,採取了軍臣單于不一樣的策略,頻繁的犯關,時常進關劫掠和屠殺。

而漢朝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已經恢復了元氣,有了和匈奴一決高下的能力,可以說,李廣常年在中原作戰,他的戰術對步兵爲主的中原來說,非常厲害,但是對於匈奴那種輕騎兵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大的短板。衛青霍去病不同,他們從一開始就被漢武帝用來研究匈奴的作戰方法,雖然是第一次作戰,但是好歹心裏有了底氣和準備。

其二,李廣的名聲太大,這個完全不是瞎編,在當時的亞洲東部,就僅僅有匈奴和漢朝兩個強大的帝國,相比於時時刻刻想要進攻漢朝的匈奴來說,中原有幾個能打仗的自然要摸清楚搞明白。所以當漢軍北征的時候,名聲最大的李廣自然受到的關照最多,而衛青卻因爲匈奴的輕視大意,借這個機會獲了一場小勝。不但摸清了匈奴的作戰方法,還首戰成名,可以說衛青第一次完全是沾了李廣名頭大的光。

其三,李廣和衛青以及霍去病根本的區別,衛青的出生不用說,只是長公主家的奴役,作爲他外甥的霍去病更不用說,出身都很低微,所以他們在戰爭中完全是抱着必勝的決心,以及完美的準備,力求一戰成名,所以他們在戰場上盡心盡力。而李廣不同,他早在藩王作亂的時候就已經名揚天下,不管怎麼說,有點粗心大意是免不了的,所以說失敗也不要完全是名聲太大的緣故。正是漢武帝深深的知道這點,所以纔會在一戰之後故意打壓他,讓他當衛青的助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