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商業方面,漢文帝如何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

本文已影響1.65W人 

在工商業方面,漢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文帝十二年又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促進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工商雜稅收入逐步超過了全國的田租收入,也使政府有財力減免田租。漢景帝恢復與匈奴等周邊民族通關市,發展邊境貿易。在“異物內流,利不外泄”的原則下,取得了巨大的貿易順差。

漢文帝前十二年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制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工商業方面,漢文帝如何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

漢文帝變“抑商”政策爲“惠商”政策。下令“開關樑,弛山澤之禁”。這些措施實行後,出現了“富商大賈周遊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進入山澤自由樵採、捕撈,以補助生活。但文、景時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爲吏”的規定一直未取消。

在西漢中前期,出現了“用貧求富”的熱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徑是經商。經商也有經商的學問,商人們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標,有“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的說法。爲了求利而總結的經驗,有“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還有“以末致財,用本守之”等。

由於商業活動免不了人口流動與跨越地界,所以放在管制嚴格的漢帝國就非常痛苦。本着編戶齊民和安全防範的角度,漢朝統治者對人口流動做了極大的限制。各郡、縣、州的交界處和險要的山口、河岸都設有士兵把守關卡,嚴格防範自由出行。商人要運輸貨物,需要經過漢朝官僚頒發的許可憑證,才能在繳稅後安全通過。

遇到漢武帝這樣不懂體恤民力的君主,還要對鹽、鐵、酒等行業實行專營專賣,擠壓民間商賈的生存空間。哪怕後人稍有鬆動,這種壟斷體制也在漢朝施行了400多年。

在工商業方面,漢文帝如何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 第2張

漢朝商人所需要承受的關稅很高。從《九章算術》和《三國志》遺留材料來看,關稅通常設置在10%-50%不等,且需要在不同關卡重複徵收。因此,過5關的商人就需要累積繳納83%的稅額。即便只過1關,也至少有10%的價值被瞬間蒸發。這還不算後期經營時所需要承擔的消費和經營稅。

漢朝的經營稅被稱爲市稅。具體稅率目前沒有完整記載,但僅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裏的記錄來看,對販賣鐵器和鹽的商賈就會分別徵收20%和16.6%的份額。商人還需要額外繳納稱爲算緡的財產稅。在武帝之前,這個稅率僅有2%。到劉徹大肆斂財,就迅速飆升爲6%。

如果你屬於自產自銷的小商人,則按照3%的稅率進行徵收。這就意味着,如果你是一個購買鐵器到他縣販賣的商人,最少需要交納商品價值的30%。如果你自己採鐵並製作鐵器販賣,即便不過關也需要交納40%的稅。辛苦1年過後,還要再交納3-6%的財產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