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貴人晉升爲“嬪”,會擁有這三大特權!

本文已影響8.63K人 

“承歡侍寢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長恨歌》

提到妃嬪,很多人會想到甄嬛傳裏面的甄嬛,從剛進入後宮時的宮女慢慢升到皇太后,也從最初的天真善良磨鍊成心狠手辣,可見古代後宮的勾心鬥角之嚴重,那麼今天帶大家瞭解一下古代後宮。

古代後宮制度等級可分爲:皇后,皇貴妃,貴妃,夫人,昭儀、昭媛、昭容,妃位,貴嬪,嬪位,貴人,才人,黛人,秀女。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妃四人,嬪是六人,後面接下來的貴人、常在以及答應,人數都是不限定的。

從貴人晉升爲“嬪”,會擁有這三大特權!

不同朝代略有不同,在這些等級中一個最重要的等級之分就是貴人升爲嬪,爲什麼說在古代後宮晉升過程中變化最明顯,最令人欣喜若狂的是貴人升爲嬪呢?對於皇帝而言,皇后是“正妻”;皇貴妃、貴妃、妃、嬪這四等高等妃嬪是“妾室”;而“嬪”之下的“貴人”、“常在”、“答應”即爲民間俗稱的“通房丫頭”。

也就是說,“嬪”之下的低等妃嬪沒有後宮封號,沒有妃嬪待遇甚至並不被皇室認可;諸如祭天、祭祖這類重大皇室活動,更沒有資格參加。

所以,從“貴人”晉升爲“嬪”,就等於實現了從“通房丫頭”這等“供使令之宮女子”身份到“妾室”這等主子身份的轉變,欣喜程度,可想而知。成爲皇帝的“妾室”以後,便擁有了諸多與之對應的特權,但最主要的三大特權卻是低等妃嬪做夢都向往的權利。

一、住所的特權

根據《清史稿·后妃列傳》的記載,除了居於中宮的皇后,“貴妃二,妃四,嬪六”這等高等妃嬪(皇貴妃,一般不和皇后共存),“分居東、西十二宮”。也就是說,“嬪”及其以上擁有着“一宮主位”的特殊地位,其餘居於東西六宮偏殿的低等妃嬪,自然也就成了她們“以供使令”的官女子,在承擔“侍上”職責的同時,還要承擔服侍“一宮主位”的義務。

都是皇帝的女人,同居於東、西十二宮,“嬪”就是主子,而“貴人”、“常在”、“答應”就只能是奴婢,怎能讓人不豔羨。

在清宮裏,除了中宮皇后外,嬪妃們都住在東西十二宮裏,嬪位以下的妃子是沒有資格單獨住一個宮殿的,這些妃子只能和主位一起住在東西偏殿裏,她們和官女子差不多,都得服侍主位,任主位差遣。

同樣都是皇帝的女人,嬪位可以當主人,貴人就和侍女差不多,明明只差一個位分,地位卻相差甚遠,實在讓人心裏不平衡。

成爲一宮之主後,嬪擁有了大多數後宮女人的權利,相比於那些等級比嬪低的人,嬪還有一個重要的特權就是可以撫養子嗣。

二、撫養子嗣

根據《清稗類鈔》的記載,“皇子生,無論嫡庶,甫墮地,即有保姆持付乳媼手”、“皇女於其母,較皇子尤疏,自墮地至下嫁,僅與生母數十面”。也就是說,清代皇室子嗣並不在其生母身邊長大。但等到皇子和公主長到一定年齡,如果生母的位分較高,擁有撫養之權,便可以和所出子嗣“定時相見”。雖然“見亦不能多言”,但這畢竟能夠彌補一個母親心中的巨大缺憾。

這個“撫養之權”的分界線,就是“嬪”。“嬪”及其以上,擁有撫養所出子嗣之權;“嬪”以下的低等妃嬪,無此權力。除此之外,“嬪”及其以上,還擁有着收養低等妃嬪所出子嗣的權力,在歷來講究“母以子貴”的清代後宮,有一位子嗣或者是收養的子嗣,對於后妃的後宮地位、影響乃至受寵程度都有着極爲關鍵的直接影響。

從貴人晉升爲“嬪”,會擁有這三大特權! 第2張

在後宮制度中,不會阻止貴人及其以下位分的女子生下皇子公主,不過由於她們的位分過低,生下孩子後就會被迫與孩子分離,而這些皇子公主會由位分高的妃子撫養,位分在嬪位的娘娘可以撫養自己所生的孩子。

這樣一來,等到本朝皇帝駕崩後,有了皇子的保障也可以過得舒坦些。而那些被抱走孩子的貴人,跟自己的親生兒女並不親,孩子在長大後也很難再想起自己的生身母來,只會孝順自己的養母。

在嬪成爲一宮之主,可以撫養子嗣後,可以說嬪已經完成了貧窮子女的“階級進化”,已經做到了大多數後宮女人做不到的事。相比於前兩個特權,嬪在皇帝駕崩後仍有着許多重要的特權。

三、晚年的特權

皇帝駕崩以後,其後宮妃嬪一般會得到後世帝王對其後宮位分的尊封,皇太后、太妃、太嬪、太貴人就屬此類。但失去皇帝庇佑的前朝妃嬪,在意的並不是一個空頭位分,而是實實在在的晚年善待。

在《清稗類鈔·宮闈類》有很明確的記載:“先朝嬪御退居別宮者,每月分例銀至薄,不足自給,往往作針黹,令內監鬻於市肆。”也就是說,皇帝死後,那些貴人、常在以及答應等后妃是沒有資格被稱爲“太妃”“太嬪”的,而這些先朝後妃退居別宮者,每月的例銀都相當少,連養活自己都做不到,通常只能做針線活,讓宮內太監賣於市肆。

這就是沒晉升到嬪的后妃,在皇帝死後的生活條件,可以說是比嬪以上后妃的生活條件差多了。

另外,《清史稿·后妃列傳》有載:“先朝妃、嬪稱太妃、太嬪,隨皇太后同居,與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見”。也就是說,前朝“嬪”及其以上,才擁有和皇太后同居於“慈寧、壽康、寧壽諸宮”的權力,能夠被保證晚年生活條件。而那些前朝的低等妃嬪所能得到的待遇,自然會大大不如甚至會落得悲涼下場。

在清朝,不出意外的話,很多妃子都會比皇帝活得久,比如康熙的后妃中,就有幾個一直活到了乾隆初年,咸豐帝的后妃很多活到了十八世紀初期。

據說在庚子國變時期,慈禧太后帶着光緒帝火速逃跑,把那些妃子丟在紫禁城不管了。其實,對於這些妃子來說,受不受皇帝寵愛還不是最重要的,在皇帝百年之後自己靠誰贍養纔是第一要緊事。

清朝規定,嬪及其以上的妃子,可以在皇帝駕崩之後被封爲太嬪或者太妃,繼續住在皇宮裏頤養天年,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貴人的下場就不得而知了。

總結

封建社會制度等級嚴森苛刻,尤其是皇宮中方方面面的規矩。像宮闈、禮儀、宅邸、宮苑、教育等等方面的制度規定,森嚴程度讓人咂舌。若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皇宮無疑是一座大監牢,這一點從清朝後妃制度中便可體現一二。

也難怪有很多人說過,皇宮就是監獄,做什麼從來都不自由,皇宮三千佳麗中,那些晚年生活悽苦的妃子,則是很好的證明。

在清代後宮中,“貴人”向“嬪”的晉升,雖然只是一級改變,也只是諸多位分變化中的一種,但其代表了後宮妃嬪從奴婢到主子身份的轉變,代表了諸多後宮特權的獲得,更代表了一個悲苦女性能得晚年善終的安慰。

皇后太遙遠,“嬪”或許纔是清代後宮女人的最大夢想。因此對於後宮的女人來說,熬到嬪位及其以上才能使自己的一生有保障,基於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宮鬥劇裏的女人會爲了寵愛明爭暗鬥,如果鬥還有一線生機,不鬥就和等死沒啥兩樣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