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澶淵之盟?它到底是屈辱的還是成功的?

本文已影響1.27W人 

你們知道《澶淵之盟》,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1004年,宋遼兩軍相持於澶淵城下,次年宋遼雙方簽訂《澶淵之盟》,議和退兵。澶淵之盟,對宋遼兩朝產生了深遠影響,有人說澶淵之盟維持了兩國一百多年的和平,是成功的;也有人認爲宋朝佔據優勢反而簽訂城下之盟,是屈辱的,那麼對於飽受爭議的《澶淵之盟》改如何評價?

先說結論,確實很屈辱,也確實很成功。

公元997年,宋太宗趙光義駕崩,趙恆即位爲帝,史稱宋真宗。拋開澶淵之盟不說,宋真宗還是有些作爲的,即位之初便穩定了國內政治局勢,同時大力發展生產力,引進泰國高產水稻,耕地面積較宋太宗時期提高將近一倍,在外部矛盾上,党項人在於宋軍長期對峙中無法取得優勢而開始求和,西北邊疆趨於穩定,因此在宋真宗即位的最初幾年,社會穩定,商業繁榮,被稱爲“鹹平之治”。

但是北邊的遼國,看到宋朝這隻羊慢慢便肥了,決定南下打一波秋風,於是在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蕭太后親率20萬大軍南下。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遼軍改變了以往襲擾的策略,繞過河北大名府等重鎮,長驅直入,打算幹一票大的,問鼎中原也說不定

爲什麼遼軍敢孤軍深入直搗黃龍,就不怕孤立無援被包了餃子?這還有從宋太宗兩次北伐說起。

(一)太宗北伐

武將出身的宋太祖張匡胤憑藉一手盤龍棍,先後平滅後蜀、南漢、張楚、南唐等五代十國割據勢力,但在北方,契丹人罩着的北漢一直拿不下。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御駕親征,不僅滅了北漢,更是擊敗了馳援北漢的遼軍。

如何評價澶淵之盟?它到底是屈辱的還是成功的?

完成了哥哥都沒能完成的統一大業,趙光義很膨脹啊,認爲契丹人不過如此。於是,在滅亡北漢後,攜宋軍餘威,趙光義發動了對遼國的戰爭,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然而一路勢如破竹的宋軍在燕京遭遇大敗,宋真宗自己更是中箭受傷,坐驢車倉皇而逃。

爲報一箭之仇,宋太宗又在雍熙三年(986年)發動第二次北伐,史稱雍熙北伐,派遣潘美、楊業、田重、曹彬、崔彥進五位大將分東中西三路大軍,齊頭並進,誓要收復河山。然而因爲第一次御駕親征差點喪命,宋太宗這回坐在開封城的皇宮裏幹起了遙控指揮,地圖佈陣(在皇宮裏畫陣圖,遙控指揮前線軍事主官)的荒唐事,導致宋軍大敗。

雍熙北伐

宋太宗這兩次北伐失敗,基本葬送了太祖留下的軍事遺產,原先佔據主動的宋軍被迫進入全面防守,因此蕭太后纔敢在這個時候帥軍孤軍深入。

(二)澶淵之盟

戰事最初的一段時間,一切似乎都向着蕭太后預想的一樣,遼軍一路攻到澶淵城下,開封城近在咫尺,不日可下。但這個時候,宋朝這邊出了一個叫寇準的狠人。寇準力排衆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

如何評價澶淵之盟?它到底是屈辱的還是成功的? 第2張

澶淵之戰

親赴前線的宋真宗一下子鼓舞了澶淵宋軍的士氣,同時遼軍主將蕭撻凜在巡視的時候,太過輕敵以至於被宋軍用牀子弩射死,導致遼軍士氣大跌。這一來一回,戰事就僵持下來了,於此同時,因爲遼軍走的是長驅直入的戰略,河北地區保留着大量的宋軍有生力量,其中以定州軍實力最強,號稱有10萬餘衆。

按理說有定州軍在,宋軍前後包夾豈有不勝之理?但實際上,與遼軍常年打交道的定州軍主將王超深知遼軍騎兵的厲害,在遼軍南下之初,原本承擔阻擊任務的定州軍,卻龜縮在城內,任憑宋真宗如何下詔,就是按兵不動。

沒有定州軍援救的澶淵守軍不敢出城迎戰,反觀遼軍這邊,他們並不知道宋真宗無法指揮定州軍,以爲自己身陷包夾之勢,因此也不敢貿然出擊。於是,宋遼兩軍內心都慌得一批,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都認爲自己是劣勢的雙方,最終開始和停戰談判。在談判之初,宋遼雙方獅子大開口,爲自己壯勢,宋朝要燕雲十六州,遼國不僅不還燕雲還追要後周時期丟掉的關南十縣。雖然明面上劍拔弩張,可實際上雙方內心都很虛,最終宋遼確定瞭如下的澶淵之盟。

主要內容有:宋遼互爲兄弟之國,宋爲兄,尊遼國蕭太后爲叔母;雙方停戰,以白溝河爲界,互相撤兵;宋每年向遼提供銀十萬,絹二十萬的歲幣;開放邊關互市貿易。

澶淵之盟雷聲大,雨點小,最後以歲幣絹三十金帛爲代價,簽訂了澶淵之盟。這總計三十萬的歲幣,對於日漸富裕的大宋,實際上並不太多,宋仁宗期間,僅軍費中開支的錢(不包含絹、糧、草)就高達三千多萬貫,因此對於宋真宗來說,這次澶淵之盟是一次大勝利。

澶淵之盟的簽訂,使宋遼之間維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因此宋真宗認爲這是大功一件,甚至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舉行封禪大典。爲了避免耿直的大臣諫言反對,宋真宗還私下給大臣送錢送禮,消除反對的聲音。景德五年(1008年)宋真宗如願以償的舉行了泰山封禪,並改年號爲“大中祥符”,在大中祥符年間,各種祥瑞、天書現世,封建迷信活動此起彼伏,粉飾宋真宗一朝虛假的繁榮。

如何評價澶淵之盟?它到底是屈辱的還是成功的? 第3張

從宋真宗的反應來看,澶淵之盟對宋朝是很成功的,但不可否認,作爲城下之盟也確實屈辱。

首先,澶淵之盟是在對宋軍有利的情況下籤訂的城下之盟,既沒有拿回燕雲一州一縣,也沒有削弱限制遼國軍事力量,並沒有改變宋遼之間軍事上的弱強關係,直接導致慶曆增幣(增幣二十萬金帛)的產生。

再有,澶淵之盟雖然維持了宋遼兩國一百多年的和平,但戰事漸熄也導致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唯一可用的反倒是長期與西夏交戰的陝西軍。此外,宋遼停戰帶來的和平並沒有解決三冗(冗官、冗兵、冗費)中冗兵的問題,戰鬥力弱成渣卻不斷膨脹的兵丁,成爲壓垮宋朝財政的一塊巨石。

爲解決三冗問題,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主持變法,史稱慶曆新政

最後,澶淵之盟的簽訂也代表着宋朝統治者主動放棄燕雲之地,宋真宗開了這個頭還以此爲榮,導致後世幾朝也都不思進取,使宋朝成爲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小的中原“統一”王朝,而南宋更是隻能偏安一隅。

綜上,澶淵之盟對於宋真宗一朝或許是成功的,但對於後世確實屈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