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孫權與陸遜之間的關係有何變化?

本文已影響1.95W人 

吳大帝孫權是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在晚年時,跟麾下大臣、丞相陸遜之間,產生了很深的矛盾。

三國時期孫權與陸遜之間的關係有何變化?

從《三國志·陸遜傳》中的記載來看,陸遜後來是被孫權逼死或氣死的:“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

陸遜從大都督到上大將軍,再到丞相高位,執掌東吳兵權二十餘年,期間爲東吳抵禦蜀漢、曹魏等強敵來犯,立下汗馬功勞。

即使不認他的功勞,也不能忘記他的苦勞。

而且,陸遜本就是孫權上位後,纔開始提拔和培養出來的將領,就連他的婚事,都是孫權指定的,《三國志·陸遜傳》中記載:

孫權爲將軍,遜年二十一,始仕幕府,歷東西曹令史,出爲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權以兄策女配遜……

毫無疑問,陸遜算是孫權親自提拔起來的嫡系,可孫權到晚年時爲何要狠心對待陸遜?

從表象上來看,是陸遜深度參與進了東吳的繼承人之爭,跟孫權有了分歧。

不過,表象畢竟是表象,我認爲,孫權跟陸遜之間的矛盾,歸根結底是東吳政治勢力集團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了,孫權不放心了。

本文就專門聊聊這個事,聊聊孫權晚年爲何看陸遜不順眼的真正原因,以及陸遜之子陸抗,明知道父親是被孫權氣死的,爲何還要死保東吳政權?

一:東吳早期政治結構的組成

談陸遜跟孫權的矛盾,需要先了解東吳集團的政治勢力結構的組成部分。

早在孫策初創業,謀劃江東時,其麾下的將領和謀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其一是孫氏宗親和家臣。

當時,跟孫策一輩的兄弟們年紀都還不大,孫氏宗親中能給孫策幫上忙的,主要是孫堅的弟弟孫靜。

而家臣,主要是指很早就跟隨孫堅一起東征西討的那一批將領,著名的有程普、黃蓋、韓當、朱治等。

其二是孫策創業期間,陸續招攬的人才,這些人才都非江東本地人,或因戰亂躲避到江東,或主動投靠孫策。

他們在未來的東吳政治架構中,可以被稱爲外來派。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周瑜、張昭、太史慈、周泰、蔣欽等。

這兩大派系,就是東吳政權最早期的政治勢力結構組成。

三國時期孫權與陸遜之間的關係有何變化? 第2張

值得注意的是,孫策雖然想以江東爲根基,孫家本身也出自江東的吳郡,但孫策生前,卻一直不願意使用江東本地人才。

至於原因,不是本文重點,就不做分析了。

東吳政權正式大規模提拔和培養江東本地人才,要等到孫策死後,孫權上位。

二:孫權上位後,新的政治結構的組成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接任江東之主。

新上任的孫權,也有着屬於自己的用人方針,在孫權時代,江東的政治勢力結構,也有着重大改變。

孫氏宗親,隨着孫權一輩的兄弟們陸續長成,加上孫氏家臣,將繼續爲孫權主政江東保駕護航。

外來派,也繼續在孫權的招賢納士下發展壯大,魯肅、諸葛瑾、甘寧等,都是孫權時代投奔江東的。

除上述兩大派系外,孫權時代,東吳政治勢力結構中,最重大的變化就是,孫權開始大力提拔和培養本土派。

所謂吳郡四大家族顧、陸、朱、張(孫家也是吳郡人),就是從孫權接任江東之主後,才陸續走進東吳朝堂,成爲其中不可忽視的新的一大派系。

顧雍、陸遜、朱桓、張溫等吳郡四大家族中的代表人物,都是孫權提拔進自己的幕府中的。

從此,東吳集團內的政治勢力結構,從孫策時期的二維結構變成了孫權時期的三維結構。

即孫氏宗親、家臣是一大派系,外來派士人和將領是一大派系,江東本土家族是一大派系。

這三大派系,在東吳跟蜀漢、曹魏抗衡的初期和中期,都一直保持着權力上的平衡。

直到三國鼎足形成,東吳的人才來源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平衡被打破。

三:東吳政治勢力架構的平衡爲什麼會被打破?

在孫權執掌江東時的初期和中期,天下形勢並不明朗,天下間的人才流動性也比較大。

北方戰亂不止,導致好多北方的士族和人才南下躲避,分別去了蜀中、荊州和江東。

還有一部分士族和人才,是因爲不喜歡北方的那些諸侯,所以南下尋找別的機會。

因此,至少在曹操一統北方前,江東的外來派人才是不缺乏來源的,有不斷的補充。

但隨着三國鼎足之勢的形成,人才的流動也停止了,該投曹操的,該投劉備的,該投孫權的,已經基本固定化了。

比如,北方的人才在諸侯紛爭停止後,基本不會南下了,就地被曹魏政權消化了。

由此,東吳政權中的外來派勢力開始萎縮,沒補充嘛,自然越來越弱小。

同時,孫氏宗親和家臣這一派系的力量,也在萎縮中。

孫氏宗親因爲政治上的原因,孫權並不敢特別放心使用,大凡君主都會有這樣的顧慮,不能苛責孫權。

孫氏家臣隨着老一輩的老邁和故去,下一輩的不成器,也沒有了早期的輝煌。

特別是這些家臣們的家族都不在江東本地,兒子不成器,想找個族侄出來接班,都找不出來。

比如,孫策部將鄧當死後,其部曲就是被小舅子呂蒙繼承。

三國時期孫權與陸遜之間的關係有何變化? 第3張

這兩大派系的力量在弱小中,唯獨江東本土派的力量卻在不停發展壯大。

江東本土家族紮根在本地,族中人口多,出現人才的機率也大,他們又通過互相聯姻形成政治聯盟。

有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江東本土派發展到孫權執政晚期時,幾乎快一家獨大了。

最明顯的事實是,顧雍爲相十九年的同時,陸遜也掌軍二十餘年,顧雍死後,陸遜接任丞相,他們已經擠壓的其餘派系只能待在山腳下。

孫權精心打造的三維政治結構的平衡被打破,孫權擔不擔心?他肯定擔心。

所以,孫權晚年橫看豎看,都看以陸遜爲首的江東本土派勢力不順眼,打壓是必須的。

這纔是孫權氣死或逼死陸遜的根本原因,即使陸遜沒有參合孫權的繼承人之爭,也會被孫權強硬的打壓。

孫權臨終前,指定的託孤大臣中,領銜的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以及孫氏宗親中的孫峻。

包括其餘輔佐的幾人中,屬於吳郡四大家族中的人一個都沒有,這就是孫權意志的體現。

孫權晚年就是要打壓被自己親手提拔起來的江東本土派勢力,至於有沒有什麼後果,他死後也看不到了。

四:陸遜的兒子陸抗爲何依舊死保東吳?

陸遜死後,陸家扛鼎的是他的兒子陸抗。

陸抗後來也成爲東吳最後的頂樑柱,生前一直竭盡全力,力保東吳不被晉朝滅掉,直到他死後,東吳才被晉朝消滅。

按理說,陸遜被孫權氣死,陸抗不可能對孫權及其政權沒有一絲芥蒂,哪怕孫權曾當面向他表示過懺悔,《三國志·陸遜傳》中記載:

權涕泣與別,謂曰:“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

這種政治姿態的真實性,陸抗還是看得出來的,要說他不恨孫權,絕對不可能。

可陸抗爲何依舊死保東吳政權?即使父親陸遜是被孫權氣死,即使他看得出來,東吳末代君主孫皓不是個明君,他也不願意投降晉朝?

其實,原因無非就六個字,即“無東吳,無陸家”。

雖然孫權氣死了陸遜,可陸抗也明白一個道理,陸家的權勢是依附在東吳政權上面的。

三國時期孫權與陸遜之間的關係有何變化? 第4張

在孫權提拔吳郡四大家族前,誰知道陸家啊?陸遜的祖父陸紆,只做過城門校尉,陸遜的父親陸駿,不過是個九江都尉。

沒有孫權及東吳政權的存在,陸家人想當大將軍?想當丞相?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晉朝要是滅掉東吳,北方士族們是不會允許江東本土家族繼續掌控江東地方的大小事務的。

包括陸家在內,江東本土家族在原東吳地域的位置,全部會被北方士族替換掉。

他們運氣好,不被晉朝追責,也就是做個地方普通豪強,一朝會被打回到當初孫權執掌江東之前。

東吳滅亡後,陸抗的四子陸機、五子陸雲,以及顧雍的孫子顧榮想入仕晉朝,都需要主動北上洛陽去展示才華和攀附權貴才行。

這要是東吳還存在,他們需要這麼勢利嗎?

這就是陸抗明知道父親被孫權氣死,陸家被打壓,可他在東吳被晉朝攻打時,依舊死保東吳的根本原因。

東吳政權存在,陸家就算被打壓,權勢和地位依舊能保證,東吳不在,就只能看晉朝權貴的臉色了。

陸抗病死後,他的長子和次子也都爲東吳戰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