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與安南國在洪武期間的關係如何?有何變化

本文已影響6.29K人 

大家好,說起明朝與安南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月,大將軍徐達、常遇春率領的北伐明軍攻克元大都。末代皇帝妥懽帖睦爾倉皇出逃,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就此終結。收到捷報之後的朱元璋心情大好,接下來他要像一個真正的大一統王朝皇帝那樣,思考如何維護與發展和前元藩屬國之間的關係。對於中原王朝來說,由於地理接壤的關係,最重要的兩個藩屬國一個是高麗國(後來的朝鮮),另一個就是安南國(領土位於今越南中北部地區)。今天筆者就結合史料,探究一下明太祖洪武年間明朝與安南國之間關係的起伏。

洪武年間安南國王世系

明太祖朱元璋執政時間長達三十一年,這些年裏面安南國王如走馬燈似地換了一茬又一茬。爲了便於大家理解,筆者先在此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陳日煃(又稱裕宗陳暭,安南前國王陳日爌之子:病故)

陳日熞(又稱昏德公楊日禮,陳日煃兄長恭肅王陳元昱養子:爲臣下所殺)

陳叔明(又稱藝宗陳暊,陳日煃之弟:後退位爲太上皇並掌實權,病故)

陳煓(又稱睿宗陳曔,陳叔明之弟:征討占城國時戰死)

陳煒(又稱廢帝陳晛,陳煓之子:爲權臣胡季犛所廢,並被殺)

陳日焜(又稱順宗陳顒,陳叔明之子:爲權臣胡季犛所廢,並被殺)

明朝與安南國在洪武期間的關係如何?有何變化

安南率先稱臣,給明太祖留下良好印象

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出一個名叫易濟的知府作爲使臣,前往安南頒佈詔書(不知這位易知府和百家講壇那位知名教授之間是否有什麼聯繫)。老朱在詔書中先簡單介紹了一下自己的身份,隨即告知對方大都已被攻破,如果想和平共處的,趕緊承認自己的正統身份。

(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遣知府易濟頒詔於安南,詔曰: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近,一視同仁。故中國尊安,四方得所,非有意於臣服之也。自元政失綱,天下兵爭者十有七年。四方遐遠,信好不通。朕肇基江左,掃羣雄、定華夏,臣民推戴,已主中國。建國號曰大明,改元洪武。頃者克平元都,疆宇大同,已承正統。方與遠邇相安於無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爾四夷君長、酋帥等,遐遠未聞,故茲詔示,想宜知悉。—《明太祖實錄卷三十七》

當時的安南國正處於陳朝末期,國王是陳日煃。對於朱元璋的威名,早前在其和陳友諒爭霸之時,陳日煃便已有所耳聞。現在大明如初升之朝陽,光芒萬丈,陳日煃自然不敢怠慢。他立刻派出少中大夫同時敏等人作爲使臣到南京朝貢,並請求冊封。要知道安南人雖然對內自稱皇帝上廟號,但對中原王朝向來只稱國王。現在請求明朝冊封,就是表示尊明朝爲正統。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六月,安南使團抵達南京。朱元璋看到安南臣服非常高興,下旨冊封陳日煃爲安南王,賜以駝紐塗金銀印。派翰林侍讀學士張以寧、典簿牛諒隨使團一同返回行冊封禮。可惜陳日煃沒有等到冊封的那一天,甚至都沒有等到安南使團抵達南京,就於洪武二年五月去世,臨終前傳位於其兄恭肅王陳元昱之子陳日熞。十月份的時候,張以寧等人抵達安南界。陳日熞派人迎接使團,並請舉行冊封禮。

這位張學士是福州古田縣人,前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進士。文學擅名於時,人呼爲“小張學士”。這位堅持原則的大明使臣認爲既然皇帝原先冊封的安南國王是陳日煃,今陳日煃既死,需向朝廷重新請封,自己無權擅作主張。陳日熞無奈,只得派出使臣和牛諒一起回南京請封,張以寧則暫留安南。

以寧等以十月至安南界,而日煃以夏五月先卒。 其侄日熞嗣立,遣其臣阮汝亮來迎請詔印,以寧等不從。日熞乃復遣杜舜欽等請命於朝,以寧駐安南俟命。—《明太祖實錄卷四十三》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杜舜欽等人抵達南京,向朱元璋告哀請命。由於陳日煃是第一個奉明朝爲正統的藩屬國國王,因此朱元璋對他的去世非常重視。不但親自換上素服在西華門接見杜舜欽等人,還在給陳日煃的祭文中表達了自己沉痛的心情。隨即派翰林編修王廉前往安南,冊封陳日熞爲安南國王。當然老朱也並沒有忘記敲打安南國,他讓王廉在途中順道祭祀漢伏波將軍馬援廟。馬援當年征討交趾郡(安南前身)叛賊,稱得上是威震交趾。

明朝與安南國在洪武期間的關係如何?有何變化 第2張

今年四月十四日,中書奏爾使臣杜舜欽等至,言爾已逝。使朕不覺頓足驚歎,西南藩邦賢王何去之速也!是用遣使往奠。—《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一》

安南內亂,朱元璋拒絕冊封篡位者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安南遣使臣阮汝霖來朝貢。禮部主事曾魯發現表文上署名的安南國王並非之前冊封的陳日熞,而是變成了陳叔明。感覺其中有詐的曾魯立刻向上官彙報,並召阮汝霖進行質問。阮汝霖不敢隱瞞,稱陳日熞已死,現國王爲陳叔明。朱元璋對於安南自作主張的行爲大爲光火,下令將阮汝霖等趕回國,不許朝貢。

上曰:“島夷何狡獪如是?”卻其貢不受。—《明太祖實錄卷七十二》

根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陳日熞其實是恭肅王陳元昱的養子,原名楊日禮。楊日禮繼位之後甚至想改回原姓“楊”,結果引起了陳朝宗室的極大不滿。在一番內亂之後,楊日禮被殺,裕宗陳日煃的兄弟陳叔明最終登基稱王。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正月,陳叔明再次派出使臣來到南京向朱元璋謝罪並請冊封。對於政治鬥爭的老手朱元璋來說,他根本不會相信安南方面的說辭,換句話說,他根本不相信陳日熞是病死的。因次老朱雖然接受了安南的朝貢,但堅決不同意冊封陳叔明爲安南國王。他以陳日熞死後國人應爲其服喪爲由,只允許陳叔明代理國事。

上曰:日熞既病卒,國人當爲之服。叔明且以前王印視事,俟能保安疆境,撫輯人民,然後定議。—《明太祖實錄卷七十八》

朝貢次數頻繁,引發明朝反感

由於無法受到冊封,名不正言不順的陳叔明極爲尷尬。爲了擺脫困局,他以自己年老爲由,嚮明朝請求由弟弟陳煓代理國事。此後陳煓於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請明朝確立朝貢年限,經廷議之後朱元璋要求今後安南三年一貢,不許多來。

(洪武八年六月)甲午,安南陳煓遣其通議大夫阮若金等來請朝貢期。上令羣臣議,皆曰:“古者諸侯之於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蕃邦遠國,但世見而已。”於是命中書省臣諭安南、高麗、占城等國自今惟三年一來朝貢,若其王立則世見可也。—《明太祖實錄卷一百》

對於三年一貢,安南國自然是不滿意的,朝貢對他們的好處當然比明朝要多多了。於是在第二年,陳煓再次遣使赴南京朝貢,以試探明朝的態度。對此朱元璋態度明確,三年一貢政策不變。而且朝貢之時不許多派使臣,多帶貢物。老朱心裏明鏡一樣,有貢有賜,貢的越多,賞賜越多,這種吃虧的買賣他老人家一向是不幹的。

明朝與安南國在洪武期間的關係如何?有何變化 第3張

洪武九年五月甲寅朔,安南陳煓遣其通議大夫黎亞夫等來朝貢方物。上謂中書省臣曰:“諸夷限山隔海,若朝貢無節,實勞遠人,非所以綏輯之也。去歲安南來請朝貢之期,已諭以古禮,或三年,或世見。今乃復遣使至,甚無謂也,其更以朕意諭之。番夷外國當守常制三年一貢,無更煩數來朝。使臣亦惟三五人而止,奉貢之物不必過厚,存其誠敬可也。”—《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

確定安南國迎接天朝使臣禮儀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時任大明禮部尚書朱夢炎奏定遣使外國儀注並頒示天下。其中出使安南國的儀注如下:

使臣抵達明朝與安南國境之時,先遣人通知安南國王準備迎接天朝使臣。

安南國王預先派官員在郊外迎接使臣,王府正堂之中預設香案,使者休息的公館中設龍亭彩仗。

使者至公館,安南國王親率衆官至公館迎接。鼓樂儀仗,衆官及安南國王在前開路,使者於龍亭之後跟隨。

至王府正堂之中,使者立於龍亭之左,安南國王率衆官俱就拜位,行五拜三叩頭禮。

安南國王與使者相見禮:使者在左,王在右,各行再拜禮。(大明使臣爲尊,居左)

使者出入王府,由中道於王府正門外上馬、下馬(大明使臣爲尊,故開王府正門,行中道),安南國王需出府門外迎送。安排坐席則使者在左,王在右。

以上儀注原文見於《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二》

堅持不干涉安南內政外交原則

占城國位於今越南南部地區,與北部的安南國算得上是世仇。安南一直以“中華正統”自居,視占城爲蠻夷。占城則以婆羅門教文化爲國家主體,也看不上遵奉儒家的安南。

明朝建立以後占城遣使入貢,並且向朱元璋告狀稱安南以兵犯境,請求明朝主持公道。第一次嚐到世界領袖滋味的朱元璋興沖沖地給安南和占城兩國下了一道詔書,要求雙方停止對抗,迴歸和平。

二國之君,宜聽朕言,各遵其道,以安其分。庶幾爾及子孫皆享福於永久,豈不美歟?—《明太祖實錄卷四十七》

明朝與安南國在洪武期間的關係如何?有何變化 第4張

兩國雖然明面上接受了朱元璋的調停,實質上卻依然戰火不斷。此後朱元璋遣使出訪緬國(今緬甸),道經安南,由於安南和占城之間戰事不斷,結果使臣逗留兩年不得前進。對於兩國之間的紛爭,明朝並沒有採取軍事介入的方式,即沒有像元朝那樣設立高麗行省、占城行省對各藩屬國進行直接管理。而是採取更務實的方法,即視各國爲“賓”而非“臣”。當然這也是當時朱元璋既要對付北元,又想着收復雲南,無暇分身對付高麗、安南等國。

因此洪武十年安南國主陳煓在和占城的戰爭中戰死,老朱特地寫信告誡安南的實際掌權者陳叔明,讓他敬畏天命,息兵養民。當然這封信表面朱元璋十分清楚陳叔明在他面前耍的花招,之前只是不想點破而已。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是月,安南陳煒遣使來貢。上以安南怙強欲,侵奪占城境土,故至敗亡,乃遣賜詔諭煒兄前安南陳叔明曰:朕聞春秋,諸侯之國相繼而滅亡者,何也?蓋由逆君命而禍黔黎,故天鑑若是,有不能逃於禍也。...《易》不云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安南與占城忿爭構兵,將十年矣,是非彼此,朕所不知。其怨未消,其讎未解,將如之何?爾如聽朕命,息兵養民。天鑑在上,後必有無窮之福,若否朕命而必爲之,又恐如春秋之國自取滅亡也。...宜悉朕意,毋有所忽。—《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八》

權臣專擅,斷絕朝貢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安南國王陳煒爲權臣胡季犛所廢,並被弒殺。此後安南政局動盪,朱元璋雖然繼續秉承自己的原則,沒有對安南內政做出干涉,但卻以斷絕朝貢作爲迴應。

(洪武二十六年夏四月)丙申,詔絕安南國朝貢。時安南弒主廢立,故絕之。仍命廣西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自今勿納其來使。—《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二十七》

可能有讀者會疑惑安南國內的權力不是掌握在“太上皇”陳叔明手上麼,這位胡季犛是從哪裏冒出來的?實際上二人是表兄弟關係,陳叔明的母親是胡季犛的姑母。胡季犛通過逐步掌控軍權架空陳叔明,將安南國內軍政大權掌握到了自己手裏。

明朝與安南國在洪武期間的關係如何?有何變化 第5張

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對安南陳朝的衰落負有直接責任的陳叔明終於死了。朱元璋對這位開創安南篡位風氣的前國主沒有一絲好感,面對安南使臣的告哀,冷冰冰地給出“懷奸挾詐”的評價,並不許遣使赴安南弔喪。

(洪武二十九年二月)壬寅,上以叔明篡弒得國,諭禮部臣曰:安南自陳叔明逼逐其王陳日熞,使不得其死,因篡其位。廢置相仍,未嘗來告。叔明懷奸挾詐,殘滅其王,自圖富貴。不義如此,庸可與乎?今叔明之死,若遣使弔慰,是撫亂臣而與賊子也。異日四夷聞之,豈不效尤?狂謀踵發,亦非中國懷撫外夷之道也。爾禮部諮其國知之。—《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四十四》

陳叔明死後,胡季犛愈加肆無忌憚,最終謀朝篡位,將陳朝宗室屠殺一空。由於時值明朝正在進行“靖難”戰爭,無暇顧及此事。但等到朱棣即位之後,打破其父朱元璋的原則,對安南發動了一場滅國戰爭,此是後話。

結語:在明朝建立之後,安南率先稱臣納貢,爲其他藩屬國帶了個頭,因此其國主陳日煃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評價。此後由於和占城國之間的戰爭消耗了安南的元氣,造成王權逐漸被權臣所掌握。多次篡弒之後,明朝和安南的關係跌入谷底。最終在永樂年間,雙方徹底攤牌,安南滅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