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允常是如何發展越國生產的?在生產領域有哪些突出成就?

本文已影響8.1K人 

允常,一作元常, 姒姓,他是夏朝君主少康庶子無餘的後裔,春秋時期越國君主,繼位者爲勾踐。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允常在其父夫譚死後,繼任越國君主之位。允常即位後,接受中原各地先進生產技術,發展農業、陶瓷業、紡織業、造船業、編織業等,尤重冶煉業,曾命歐冶子鑄劍,得青銅寶劍五,工藝精良,堅韌鋒利。於是國力強盛,向外擴張,“拓土始大”。至晚年,越國疆土南至句無(今浙江諸暨一帶),北至御兒(今嘉興一帶),東至鄞(今寧波一帶),西至姑蔑(今龍遊一帶),江西東北一部亦屬越國。越國自允常始稱王,“越王”之稱始於此。允常是越國霸業活動的開創者和奠基者。

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吳越在越國北部邊界檇李(今浙江嘉興西南)發生戰爭。不久雙方締約媾和。周敬王十年(公元前510年),吳王闔閭發兵攻越,佔領檇李等地。十五年,允常趁吳國興兵伐楚、國內空虛之際,發兵攻入吳境。自此,吳越兩國怨恨加深,戰爭日益頻繁。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葬允常於會稽木客,世稱“木客大冢”。

主要成就

發展生產

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雖然史籍中沒有全面記述越王允常發展生產的具體措施,但從某些生產領域的突出實例,足以證明允常執政時期的生產水平,已超過以往任何歷史時期。

越王允常是如何發展越國生產的?在生產領域有哪些突出成就?

經濟重心

在無餘時期,“人民山居,雖有鳥田之利,租貢財給宗廟祭祀之費。乃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無餘質樸,不設宮室之飾,從民所居”。反映越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尚處於半遊牧、半農耕階段。到允常時期,農業生產已是越國民衆的主要生活來源,作爲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國都,也開始由山區遷往平原。據史籍記載,“無餘初封大越,都秦餘望南”。又載“山南有焦規。現裏有大城,越王無餘之舊都也。”無論是“秦餘望南”或是“焦規”,都在山區。至允常時,出於發展經濟和場業活動的需要,越國都城開始向平原地區轉移。《水經注·卷四十》載:“《吳越春秋》所謂越王都埤中,在諸暨北界。”酈道元雖未註明越王即是允常,但從南朝至清代的各類文獻,全都確定埤中爲允常之都城。南朝孔靈符在《會稽記》中說:“諸暨東北一百七裏有古越城,越之中葉在此爲都。離宮別館,遺蹟尚存。”另宋《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明萬曆《紹興府志》、清乾隆《諸賈縣誌》、《浙江通志》等記載允常都埤中。埤中,在今諸暨店口、阮市一帶,此處爲環狀沖積扇平原,背山面水,地勢低窪,境內河道縱橫,交通便利,對發展經濟和增強兵力,遠勝越之舊都。公元前494年,夫椒之戰,越國戰敗,埤中亦爲吳軍所佔,破壞嚴重,勾踐說:“吳國爲不道,求殘我社視宗廟,以爲平原,弗使血食。”在這種情況下,勾踐不得不遷都他地,“會稽山上城者,句踐與吳戰,大敗,棲其中”。據清毛奇齡考證,所謂“會稽山上城”,即紹興之平陽。公元前490年,勾踐被赦歸國,接受范蠡“不處平易之都,據四達之地,將焉立霸王之業”的建議,於是纔有紹興越都城的建築。

允常把國都向平原地區轉移,這對於發展越國經濟、增強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越王允常是如何發展越國生產的?在生產領域有哪些突出成就? 第2張

青銅冶鑄業

據《吳越春秋·卷四記》載,楚昭王得到一把越國鑄造的青銅寶劍,不知其來歷和真實價值,就請教相劍名手風胡子。風胡子告訴他此劍名曰“湛廬”,“臣聞越王允常使歐冶子造劍五枚”,其中“魚腸”、“磐郢”、“湛廬”三劍,送給吳國。大王得到的這把劍就來自吳國。“湛廬”劍乃“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寄氣託靈,出之有神,服之有威,可以折衝拒敵”,所以非常寶貴。談到“湛廬”劍的價值,風胡子說:“臣聞此劍在越之時,客有酬其直者,有市之鄉三十、駿馬千正、萬戶之都。”此劍之所以如此精良,一是“涸若耶而取銅,破荃山而取錫”,取材要求極爲嚴格;二是要有歐冶子這樣的鑄劍高手。兩者缺一不可。現若耶溪將涸。赤銅漸少,尤其是歐冶子已死,故此劍更爲稀罕,“雖傾城量金,珠玉盈河,猶不能得此寶,而況有市鄉三十、駿馬千正、萬戶之都,何足言也!”風胡子的話,未免誇張,甚至說“闔閭聞楚得湛廬之劍,因斯發怒,使孫武、伍員、白喜伐楚”,更屬荒唐。但是允常時期越國寶劍聞名遐邇,當是實情。

青銅劍是越國金屬冶鑄業中的精華。《莊子·刻意篇》說;“夫有于越之劍者,押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說明當時各諸侯國都視越劍爲難得之寶貝。應該說,越國鑄劍技術聞名全國,始於越王允常時期,因而在以後經久不衰。

越王允常是如何發展越國生產的?在生產領域有哪些突出成就? 第3張

造船業

越地多水,民諳水性,在生活和生產活動常以船爲運載和交通工具。《越絕書·卷三》載:“方舟航買儀塵者,越人往如江也。治須慮者,越人謂船爲‘須慮’。”勾踐也說:“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處,以船爲車,以揖爲馬;往若職風,去則難從;銳兵任死,越之常性也。”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越人習水便舟的生活習俗和民族性格。正因爲如此,越地的造船業一直比較發達。

越王允常時期的造船業,不僅構造技藝高超,在生產規模和產品數量方面也遠超於以往。據史籍記載,公元前518年,“楚師爲舟師以略吳疆。……越大夫胃稈勞王於豫章之鈉,越公子倉歸王乘舟,倉及壽夢帥師從王”CL川其時越是楚之附庸,是年楚聯合蔡、許、越等國伐吳,故青殲至豫章(楚領地,今江西南昌)慰勞領軍在外的楚平王,越公子倉還贈以乘舟,並隨楚水師攻吳,證明越國船隻數量不少,既能裝備水軍,又能以大型乘舟贈送他國。至勾踐時期一次就能調集“戈船三百”,又能“使樓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柏以爲俘”。至公元前312年,越更能向魏贈送舟三百艘。如此發達的造船業,都是在允常時期造船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經濟實力

紹興印山越國王陵的發現,又爲越王允常時期經濟發展水平提供令人信服的實物依據。

據《越絕書·卷八》記載:“木客大家者,勾踐父允常家也。……去縣十五里。”《越中雜識·卷下》亦載:“越王允常墓,在府城西南二十七裏木客山。”從地理位f和文獻所載若耶、木客、獨山三座越王墓的比較來看,印山大基的墓主很可能是允常。退一步說,即使墓主不是允常,此墓也必建於允常時期,因爲古代君王大都在生前就營建自己的墳繭,而允常始稱王,爲顯示王者氣派,所建墳墓也特別巨大。社會生產的各個部門,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從以上有據可查的實例看,越王允常執政時期的越國生產力水平,達到勾踐復興前的最高水平。正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允常才能“拓土始大,稱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